冷爽
1924年,泰戈爾64歲生日是在北京過的。他還在這場生日宴上有了一個中文名:竺震旦?!疤祗谩笔侵袊鴮糯《鹊姆Q呼,而“震旦”是以前印度對中國的稱呼。為他取名的是梁啟超。
從13歲到81歲,泰戈爾的創(chuàng)作極豐且廣。文學、音樂、繪畫、作曲他都精通。最為著名的自然是他的詩歌。1913年,他憑借詩集《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亞洲人第一次獲得此獎項。泰戈爾的詩走進了中國知識分子的視野。茅盾寫過一篇《印度文學家太戈爾的行蹤》(“太戈爾”即泰戈爾);陳獨秀1915年就在《青年雜志》上將泰戈爾與托爾斯泰并提;郭沫若還翻譯了一部《太戈爾詩選》……
很快,泰戈爾被請到中國——1924年四五月間,泰戈爾先后到達上海、杭州、南京、濟南、北京、太原,和中國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但這次訪華卻成了偶像“塌房”事件。
泰戈爾訪華前后,他的粉絲便紛紛“脫粉”。郭沫若說“(泰戈爾)平和的宣傳是現(xiàn)世界最大的毒物”,茅盾發(fā)文稱“我們決不歡迎高唱東方文化的太戈爾”,陳獨秀更是連發(fā)20幾篇文章批駁泰戈爾。
因為早在一年前,中國知識界爆發(fā)了圍繞“科學是否可以決定人生觀”展開的論戰(zhàn),出現(xiàn)了不同派別。泰戈爾此前一直很重視東方精神(在當時知識分子看就是空想的“玄學”),并且是接受蔡元培、林長民等“玄學派”的邀請來華的,這對“科學派”來說,無疑是不能接受的。
反觀歷史,“陳獨秀們”似乎是誤會了泰戈爾。泰戈爾強調東方精神卻不一味排斥西方文明和科學技術。早在1920年,馮友蘭在美國向泰戈爾請教拯救中國的方法,泰戈爾就明確指出:“我只有一句話奉勸中國,就是‘快學科學!東方所缺所需的,就是科學?!?/p>
1941年,病中的泰戈爾寫下一首詩,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有一次我去中國,我取得了一個中國名字,穿上中國衣服……”這首詩叫《我有一個中國名字》。當年8月7日,泰戈爾駕鶴遠去,享年81歲。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