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蕾
(淄博市博山區(qū)醫(yī)院/體檢中心 山東 淄博 255200)
動脈粥樣硬化是中老年群體的常見疾病,與患者只是代謝障礙等因素有關,早期患者無明顯癥狀,隨著病情的進展,可出現(xiàn)頭暈、胸悶等癥狀,是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1]。即使發(fā)現(xiàn)動脈粥樣硬化以及頸動脈斑塊,便于醫(yī)生早期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對于防治腦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腦血管危重癥具有重要的意義[2]。彩色多普勒超聲因其無創(chuàng)、操作便捷、費用低廉的特點被廣泛地應用于多種疾病的診斷中,為了探討其在健康體檢中的應用效果尤其是對頸動脈粥樣硬化及動脈斑塊的篩查效果,對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300名體檢者的頸動脈彩超檢查結果進行了回顧性的分析。
1.1研究對象
將2021年2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行頸動脈彩超檢查的300名體檢人員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對這300名體檢人員頸動脈彩超檢查結果進行回顧性的分析。本研究中所有體檢人員對研究內容知情,無認知功能障礙,精神狀態(tài)良好,排除精神異常、聽覺障礙等無法交流者。300名體檢人員中男性162名,女性138名;年齡21~44歲46名,45~59歲128名,60~79歲101名,80歲以上25名,平均(53.26±3.16)歲。
1.2檢查方法
300名健康體檢人員均在我院接受了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受檢者檢查時取平臥位,卸除項鏈等金屬飾品。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在2厘米頸內與外動脈位置對頸總動脈進行檢查,探頭頻率設置為8~13MHz,觀察受檢者頸動脈形態(tài)、內徑等信息,觀察是否存在頸動脈斑塊。再使用頻譜多普勒觀察血管內血流充盈情況,做好記錄。
1.3觀察指標
對這300名體檢人員頸動脈彩超檢查結果進行回顧性的分析,受檢者內中膜厚度超過0.12厘米則視為內中膜增厚,若厚度超過0.15厘米且彩超圖像顯示管腔中可見內膜突出則視為頸動脈斑塊[3]。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中見斑塊中低回聲則高度懷疑為軟斑,若見強回聲則高度懷疑為硬斑,若回聲不均勻則高度懷疑為混合斑[4]。
1.4統(tǒng)計學方法
對這300名體檢人員頸動脈彩超檢查結果進行回顧性的分析,使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使用例數(shù)、百分比表示,經(jīng)卡方值檢驗后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頸動脈彩超對頸動脈內膜粗糙、中層增厚、斑塊檢出率
在300名健康體檢人員中,頸動脈內膜粗糙檢出74例,檢出率為24.67%;頸動脈內膜中層增厚51例,檢出率為17.00%;頸動脈斑塊檢出33例,檢出率為11.00%。在所檢出33例頸動脈斑塊患者中,軟斑塊18例,硬斑塊6例,混合斑塊9例。
2.2不同年齡段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比較
對不同年齡段體檢人員頸動脈彩超結果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老年(60歲及以上)體檢人員頸動脈彩超對頸動脈斑塊檢出率顯著高于青年人群(45歲以下成人)與中年(45~59歲)人群,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年齡段體檢人員頸動脈彩超對頸動脈斑塊檢出結果
2.3不同性別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比較
對不同性別體檢人員頸動脈彩超檢查結果分析后發(fā)現(xiàn),男性頸動脈彩超對頸動脈斑塊檢出率顯著高于女性,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性別體檢人員頸動脈彩超對頸動脈斑塊檢出結果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多因素慢性炎癥性疾病,也是引起心肌梗死、缺血性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是由于脂質沉積在動脈壁內,導致特征性斑塊的形成,使動脈變窄、硬化或完全阻塞[5]。動脈粥樣硬化已經(jīng)成為全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近年來每年全球超過1000萬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的主要危險因素是高膽固醇血癥,即機體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升高[6]。動脈壁鈣的積累促進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據(jù)報道,富鈣飲食增加細胞內和細胞外鈣,導致高水平的胞質鈣,增加心臟平滑肌收縮,嚴重的可引起心律失常及其他不良心血管事件[7-8]。因此,盡早識別頸動脈粥樣硬化以及頸動脈斑塊可以早期預測與干預心腦血管疾病,對于降低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病死率有著重要的意義。
彩色多普勒超聲是門診篩查疾病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檢查方式,操作便捷,檢查費用低,深受患者及醫(yī)生的青睞。頸動脈位置表淺,也是動脈硬化的高發(fā)部位[9]。在健康體檢中應用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能夠幫助醫(yī)生有效觀察頸動脈中內膜層厚度、內膜粗糙情況,從而有效鑒別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情況,也能夠較好地檢出頸動脈斑塊,彩超檢查干擾小,利用高頻探頭可以清楚的顯示頸動脈內部血流信號,為醫(yī)生早期診斷與干預提供依據(jù)[10]。本研究300名健康體檢人員中,頸動脈內膜粗糙檢出74例,檢出率為24.67%;頸動脈內膜中層增厚51例,檢出率為17.00%;頸動脈斑塊檢出33例,檢出率為11.00%。頸動脈內膜粗糙與內膜中層增厚,是頸動脈硬化初期的表現(xiàn),若不及時干預逐漸加重,會形成頸動脈斑塊或狹窄,進而引起頭暈等癥狀[11]。頸動脈軟斑塊形成的時間比較短,而穩(wěn)定性也與硬斑塊相比較差,一旦頸動脈斑塊脫落,很容易引起腦梗死等危重癥,因此在健康體檢中應用頸動脈彩超具有重要的意義[12]。在所檢出33例頸動脈斑塊患者中,檢出軟斑塊18例,硬斑塊6例,混合斑塊9例。
既往研究證實,不同年齡段頸動脈粥樣硬化與性動脈斑塊發(fā)生率有著明顯的差異,主要是因為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機體代謝能力下降使得血脂異常發(fā)生率較高,加之吸煙飲酒等不良的飲食習慣更容易造成鈣物質的沉淀形成硬化斑塊[13]。而在健康體檢中應用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能夠有效檢出不同年齡段健康體檢人員頸動脈斑塊等疾病。除此之外,對于行動不便、經(jīng)濟來源單一的老年人,應用頸動脈彩超檢查也不會給老年患者帶來較大的經(jīng)濟負擔,實用性較強[14]。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中老年人因為大型綜合醫(yī)院就診時間長,患者數(shù)量較多,不愿意前往大型綜合醫(yī)院進行健康體檢,而頸動脈彩超操作便捷,也適用于基層醫(yī)療機構健康體檢中[15]。對不同年齡段體檢人員頸動脈彩超結果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老年(60歲及以上)體檢人員頸動脈彩超對頸動脈斑塊檢出率顯著高于青年人群(45歲以下成人)與中年(45~59歲)人群,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說明老年人群的頸動脈斑塊硬化更加嚴重,提示年齡越高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越高[16]。
在300名健康體檢人員中,對不同性別體檢人員頸動脈彩超檢查結果分析后發(fā)現(xiàn),男性頸動脈彩超對頸動脈斑塊檢出率顯著高于女性,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主要是因為男性工作壓力普遍較大,而且男性抽煙與長期飲酒的人數(shù)也多于女性,所以男性脂質代謝人群數(shù)量較多,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發(fā)生率也較高,相應的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動脈斑塊發(fā)生風險也會更高。在張毅霞[17]的研究中,男性健康體檢人群應用頸動脈彩超對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為10%顯著高于女性體檢人員的8.4%,與本文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因此,建議男性尤其是男性中老年人群在健康體檢中增加頸動脈彩超檢查,從而盡早診斷與干預頸動脈粥樣硬化與頸動脈斑塊。
綜上所述,頸動脈彩超能夠在健康體檢中有效篩查出頸動脈粥樣硬化與頸動脈斑塊情況,因為中老年人群頸動脈斑塊檢出率較高,故可考慮將頸動脈彩超作為中老年健康體檢中的基礎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