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萍
摘要:在先秦時期,我國的文學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為此,文章提出了改革教育理念、改變先秦文學與現(xiàn)實社會的孤立狀態(tài);教學內(nèi)容主要是講授作品,輔以文學史,先講歷史,后講詩,再講神話;這種教學方式主要是討論型,通過與學生的交流與觀察,使他們一起成長;考核方式采取了封閉式和常規(guī)式的結合,強調(diào)綜合考核;同時,必須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學科體系,并放寬對先秦文學教學的限制。
關鍵詞:先秦文學;教學改革
引言:先秦時期的文學教育觀,是中國優(yōu)秀的文學傳統(tǒng)之源,也是我們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當前,我國的先秦文學教育面臨著諸多問題,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為切實改進我國先秦文學教育的現(xiàn)狀,作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結合自身的一線教學實踐,提出了幾點啟示。
一、新的教育理念
先秦文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所在,它與現(xiàn)代社會是互相隔絕、互相承襲的。在今天這個時代,一味地沉湎于過去,固然是一種迂腐,但是,如果將傳統(tǒng)與當代的關系切斷,輕視其理性的價值,也是不合理的。傳統(tǒng)本身就具有開放性和緊跟潮流。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這種傳統(tǒng)進行了反思和闡釋,使其具有了新的內(nèi)涵與價值。所以,在先秦時期,在現(xiàn)實生活中與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的基礎上,對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內(nèi)容進行恢復和發(fā)揮作用。先秦文學應該主動地融入到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中,而不應該安安靜靜地躺在歷史的一角。先秦文學教育應融入當今社會,深入學生的生命,深入學生的內(nèi)心,成為與之相伴的精神食糧。人類已邁入二十一世紀,新的學科不斷涌現(xiàn),知識的更新和知識的獲得變得越來越方便。所以,在先秦時期,我們應該跳出傳統(tǒng)的靜態(tài)知識傳播,努力發(fā)掘和發(fā)展文學傳統(tǒng),從而達到古典與現(xiàn)代的對話。通過對話,使同學們認識經(jīng)典,使他們的心靈得到升華。
二、課程內(nèi)容的調(diào)整
要使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就必須對課程內(nèi)容進行細致的組織。前秦文學的教學內(nèi)容可以分成兩個方面:一是梳理文學史,二是解讀文學。前者側(cè)重于文學的特點、類型和發(fā)展,而后者則側(cè)重于文學的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特點。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將重點放在了工作上。學生對先秦文學缺乏系統(tǒng)性的了解,對其作品的閱讀能力也很有限。由于學習時間長,量大,學習先秦文學的難度較大,特別是要花費時間去解釋。先秦文學史應該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老師可以偶爾引用和引導學生,但是不能在教學中浪費過多的資源。如朱東潤《中國歷代文選》(下文簡稱《文選》),有些先秦的著作是很好的,因此,最好是籠統(tǒng)地加以論述,并在必要的時候再增加。在對作品進行補充時,可以對提綱進行概括,也可以參加。這對窺探《詩經(jīng)》愛情詩的整體面貌有很大的影響。所以老師們可以在《野有死麇》和《將仲子》等文學作品中適當?shù)丶右匝a充,使同學們了解《詩經(jīng)》中的愛情,既有憂傷、纏綿,也有歡快輕松的。另外,《文選》收錄的《左傳》,就有六章是從西貢時代開始的。為使同學們更好地理解齊桓公攻楚,晉咸公欺禹,秦牧文公勝,程璞勝敗,秦金攻鄭,秦金之爭,老師們應當對當時的世界局勢、國家內(nèi)政等作一簡單的介紹,并作相應的補充。這樣既能使學生了解矛盾的根源,又能激起他們求知的欲望,以及探究春秋時期的歷史。當然,由于先秦時期的文學教學時間有限,學生們很難齊心協(xié)力,因此,老師們要靈活地對待自己的作品?!渡袝の湟摹?、《少功訓誡李王誹謗》等部分著作逐字剖析。
一些作品能透露出主題,并能與其它作品一同探討。例如,《國語.邵公諫厲王弭謗》,《尚書.無逸》;例如《左傳●秦晉崤之戰(zhàn)》,就可以和《尚書.秦誓》結合起來。從教學內(nèi)容的次序上,我們提倡先講《尚書》,《左傳》,然后講《論語》,《孟子》,然后把《詩經(jīng)》、《楚辭》、等作為教材,這樣才能使學生建立起一個理性的時間觀念。由于時間和空間上的巨大差異,使學生很難對先秦文學有清晰的認識,而先秦時期的文學傾向更多是神話。這種“虛無飄渺”的意境,必然會對先秦文學在文人心目中的位置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同時,對歷史散文的探討,對詩與神話的探討,也是從現(xiàn)實到虛幻的邏輯序列與認識法則。史實大都是真的,而在大師的散文中,其思想和哲理卻是形而上學的抽象化。
三、改善教學模式
1、《禮記·學記》第一次全面、系統(tǒng)地總結了中國古代的教學,其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師的地位等問題仍然值得我們學習。《禮學》十分重視師生間的互動關系,將其與預防、及時教學、循序漸進并重,是教育教學成敗的關鍵。在文學課堂中進行觀察教學,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入討論。通過提問,讓同學們可以盡情地展現(xiàn)自己的知識、思考、溝通、對比、互相學習、互相改進。在討論過程中,師生互動、學生互動不斷地重復、不斷地推動,使大家能夠共同發(fā)現(xiàn)、共同提高。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活躍課堂氛圍、確保學生的主體性、提高教學質(zhì)量。在先秦文學課中,討論的方式要行之有效,要有充足的前期準備,要經(jīng)常調(diào)整討論的進程,要對討論的結論進行提煉和歸納。特別是在幾個方面要做好。
2、及時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討論。根據(jù)討論的具體情形,老師們可以用問題把討論推進到更深的層次。比如,在解釋“齊國出兵昭陵楚國同盟”時,齊國與楚國的戰(zhàn)爭,誰會贏?學生的觀點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同時存在的,另一種是新的。那么,老師就會問齊生和楚生是怎么回事?學生的討論將會涉及到戰(zhàn)爭公正,有利地形,人民的愿望,明智的領導和盟友的支持。在此過程中,將會增加許多知識和資訊,以顯示兩國的綜合實力。特別是那些支持楚國取得戰(zhàn)爭勝利的人,可以對楚國在中原的戰(zhàn)爭中的優(yōu)勢進行進一步的討論,以便為日后解釋金楚承普之戰(zhàn)奠定基礎?;谶@一點,我們可以再進一步問一句:齊桓公、管仲,他們的目的有沒有達到?學者對此問題的探討,勢必要從齊桓公的霸權手段、桓公的霸權特征、后人評價、攻擊楚國的意圖、過程等方面進行探討。
結語:
先秦時期的文學教育存在著諸多的障礙,因此,在先秦時期,要開展一系列的語言研究,以達到對傳統(tǒng)學術思想的全面認識。先秦文學與先秦的學術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先秦時期的作家多為思想家,他們的寫作主要是為了明晰他們的思想。讀寫的水平僅僅體現(xiàn)在精細的技藝上。不理解他們的想法,就很難讀懂他們的著作,更難以理解他們的文筆。比如,墨子雖然擅長于推理,但是,若不懂墨家的思想,就很難領會作品的藝術手法,很難在語文課堂上率先注意到墨家的思想??梢酝ㄟ^開設漢語課程來解決上述問題。在學習過程中,應根據(jù)中國文化歷史、中國哲學歷史等方面,加強對先秦文學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孟獻剛淺談先秦文學思想的幾個方面才智.?2020,(06)
[2]王軼先秦文學教學的困境與對策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