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慧
摘要:我國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存下來的傳統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基與靈魂。傳統文化是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溝通的重要橋梁,傳承民族文化顯得尤其重要。本文將以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現狀作為落腳點,通過創(chuàng)新性的授課方式,以及多樣化的傳播模式,分析高校在網絡發(fā)達的今天傳承傳統音樂的現實意義以及具體的發(fā)展路徑。
關鍵詞:音樂教育 ?傳統音樂 ?現實意義 ?發(fā)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11-0106-05
2018年11月28日教育部辦公廳頒布了《關于第一批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認定結果的公示》對于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的通知,教育部認定55個基地為2018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開展基于傳承項目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普及教育活動①。高校是廣泛傳播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場所,應該積極響應號召,使傳統優(yōu)秀音樂進入校園、進入學生目所可及的范圍之內,這是對其最好的傳承發(fā)展方式。
一、傳統音樂在高校中傳承及發(fā)展現狀
(一)傳唱度低
傳統音樂與現代流行音樂的不同之處在于傳唱度低;在網絡社會發(fā)展如此迅速的今天,短視頻的傳播帶動了一批又一批流行音樂,并且傳唱度如此之高,幾乎同時間段內流行起來的音樂大街小巷內都可以聽到,給人留下的印象異常深刻。但也正是因為這種網絡的快速更迭,使這種類型的音樂也只能短暫存留一段時間便被人們逐漸遺忘。而傳統音樂雖然傳唱度較低,但其經久不衰是能夠得到歷史驗證的,一定程度來說,流行音樂也確實阻礙了傳統音樂的發(fā)展。當今對于傳統音樂的傳承問題,于大眾而言,并不是需要每個人都會唱,都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大部分人只要了解其中所蘊含的民族觀念以及愛國愛黨就可以了。
(二)傳承方式單一
對于流行音樂而言,它的廣泛流傳只是從傳播方面來說的;而對于傳統音樂而言,廣泛傳播似乎是不太切合實際的。流行音樂所面向的受眾群體為大眾,最主要的功能是給人們提供娛樂以及休閑等,群眾容易接受;對于傳統音樂來說,除了專門研究它的人比較熟悉之外,大多數人覺得其是優(yōu)秀的幾千年文化保留下來的精華,不會像流行音樂一樣張口就來。這一問題的很大原因是傳統音樂的傳承方式不當。傳統音樂的傳承方式主要是師徒傳承“一對一教學”的形式,無疑接觸到的人數很少,并且對傳承人的要求較高,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傳統音樂的發(fā)展。而傳統音樂本身的特性又如此,大班制教學或許達到的是顧此失彼的效果,因此,在學校這種大班制的教學形式中,傳統音樂僅能以欣賞為主,想要達到人人會唱的效果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探索創(chuàng)新傳統音樂的傳承方式顯得更加迫切。
(三)傳播范圍較窄
日常生活中,傳統音樂除了在短視頻中偶爾能看到過,人們日常生活中基本與傳統音樂就沒有更多接觸了。作為學生,生活在學習氛圍濃厚的校園里,獨特的校園文化建設也是傳播傳統音樂的方式之一,課間音樂放送以及校園廣播等都是較好的傳遞方式,當然,如果時時刻刻都在播放大部分學生所不了解的音樂,對學生而言會產生一種乏味的感受,不如專門選取一段時間作為傳統音樂的播放時間,不必過長也不能過短,以此熏陶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要求不用過高,只要讓學生對傳統音樂產生一定的概念即可。此外,短視頻的流行更是給新時代傳統音樂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契機,擴大了傳播范圍,創(chuàng)新了傳播方式,這無疑是一個良好的發(fā)展媒介。
二、高校傳承發(fā)展傳統音樂的現實意義
(一)升華愛國之心,培養(yǎng)民族之志
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是經過千年來歷史的選擇、實踐的積淀而留存下來的,是中華民族的根基與靈魂。其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主義精神豐富且深厚,是中華民族繼續(xù)向前發(fā)展所必須堅定的立足點。傳統文化民族音樂中所包含的樂于助人的雷鋒精神、團結協作的組織精神等對培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揮著深刻作用。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各種媒介傳播手段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便捷,將傳統文化大力度廣泛傳播已是所有人必須承擔的責任及義務,作為根基與靈魂,在使國民精神文化領域得到豐富與滿足的方面發(fā)揮著巨大作用。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上,課間廣播足夠滿足學生課間空余時間需求,除了播放流行音樂以及新聞報告之外,也可以適當加入傳統音樂元素,特別是具有本土特色的音樂文化,如湖湘經典藝術,使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對民族音樂產生初步了解,在日常休息中也能夠時刻感受到傳統音樂的魅力,產生親切感。
(二)豐富民族思想,發(fā)展優(yōu)秀文化
音樂具有娛樂功能,音樂的娛樂功能在物質生活富裕的時代顯得尤其突出,當代,流行音樂與傳統音樂的區(qū)別在于流行音樂只流行于生活中、工作中以及課堂上,受眾群體為大眾;而傳統音樂只能夠在特定的場合,類似于音樂廳才能夠聽到,所接受的人群也只是少部分。流行音樂的發(fā)展是時代的需要,任何事物的出現一定存在理由。傳統音樂所反映的內容既包括抗戰(zhàn)時期激憤的國民精神,也包含各少數民族將文化進行傳遞的堅定意志,因此傳統音樂在豐富民族思想方面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更深更廣的發(fā)展了民族文化。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陣地,學校是傳承和發(fā)揚傳統音樂的最佳場所,學校在設置一系列傳統音樂欣賞課程之外,更能起到顯性作用的便是身臨其境的體驗,如2018年教育部辦公廳指定湖南師范大學為花鼓戲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在此基礎上,湖南師范大學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設了一系列的傳統文化課程,如《走進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經典劇目賞析》,并以此為主題舉辦各類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身臨其境獲得不一樣的情感體驗。
(三)強健青年體魄,弘揚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可以被認為是一道精神層面的防護屏障,這道屏障堅固地保護著國民的精神文化向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fā)展。新文化運動時期,各種文化相互沖擊,互相辯論,盡管各自的觀點并不相讓,但激烈的討論之后依舊以禮相待?!岸Y”從始至終貫穿于育人過程之中,其重視程度不言而喻。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中所包含的音樂文化的育人作用體現在歌詞以及旋律上,激昂的旋律能夠振奮人心,令人身臨其境的歌詞同樣給人以堅定自信的感受,因此,傳統音樂的一大作用在于豐富精神文化,強健精神體魄。
(四)煥發(fā)美育活力,提升綜合素質
傳統音樂作為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美育課堂向學生傳授傳統音樂的欣賞與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對其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再進行深層次解讀,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發(fā)揮著其獨特作用,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音樂本身對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音樂課堂上,播放學生接觸較少的傳統音樂進行欣賞教學,勢必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究心,再通過教師的講解定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教師在傳統音樂的選擇上也應注意盡量選擇與學生所處環(huán)境相接近的音樂作品,突出其本土性,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一定影響。
三、高校音樂教育傳承傳統音樂的路徑探索
(一)在課程內容選擇上,擴寬視野
在學校課堂中,學生能直接接觸到傳統音樂的便是欣賞課,課堂內容的選擇上,較為枯燥且乏味的視頻播放并不足以引起學生們的興趣,教師首先要做到足夠的課堂導入,在大部分學生并不了解本堂課所欣賞的內容之前,提前向學生介紹并且示范,使學生對其有進一步的了解之后再進行系統性的欣賞,效果會事半功倍。其次,關于傳統音樂課堂內容的選擇并不需要局限于田野采風視頻,大數據時代影響下,類似于“抖音”“快手”的短視頻App擁有廣泛的受眾,上面經常有類似央視出品的《國家寶藏》等系列有關于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以及傳統音樂的綜藝,也會將精彩部分裁剪成時長較短的視頻進行發(fā)布,此類短視頻作為教學素材也是極好的選擇,這也滿足了一部分學業(yè)繁忙的學生想要觀看完整版的需求。
(二)在課堂教學中,立足基點
傳統音樂因為其師徒傳承、家庭傳承等方式導致被傳承的對象接觸面窄,這就使得傳統音樂的傳承方式相對單一,得不到更廣范圍的傳播與擴散。傳統音樂的傳承一直以來都被人們看為重要的問題,優(yōu)秀的文化從千年前流行并在千年后得以傳播,是使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源遠流長的根本保證。但一些少數民族的音樂可能因為其歌唱難度大,以及內容難理解等問題而得不到人們廣泛地學習,致使其漸漸不為人所知,就更難提到傳承的問題了。在現在這個網絡發(fā)展迅速的時代,傳統音樂已不能僅僅局限于師徒傳承了,在這個基礎上,將視頻資料迅速擴散,不僅可以保存珍貴的資料,與此同時,通過學校這個媒介,將視頻資料在美育課堂或者民族藝術課堂上進行播放,使學生對其教唱模式有所了解,使學生產生更多的興趣,有利于更積極地學習,從而做到有效傳承。在學校音樂課堂上,將優(yōu)秀的傳統音樂傳承人“請進來”為學生細致講解,使學生能夠近距離體會到傳統音樂的魅力,從而喜歡上傳統音樂。課程是學生在學校接受學習內容的一個方式,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上,學生可以依據教師所講授的以及教材所列舉的內容加以優(yōu)化,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吸收音樂知識。
如:湖南省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省份,獨特神奇的民族文化環(huán)境中蘊藏著絢麗奪目的民族民間藝術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風情,這些都為地方高校的課程內容提供了資源,本土化課程資源的挖掘都需要依托本地方的民族民間文化,特別是湖南所處的地理位置,這決定了其擁有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承人,為開發(fā)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課程提供了有利條件。湖南師范大學依托本土特色,在民族文化傳承上、民族資源的利用上都有自己的特點。在課程設置上,美育發(fā)展與研究中心開設了藝術理論課、藝術實踐課,課程除了將民族元素引入課程教學外,還致力于本土課程的開放,例如《湖湘經典藝術》《走進湖南花鼓戲》課程的開設,在課程內容上開展了戲劇篇之《湖南戲曲中的俗與雅》,從戲劇的種類、戲曲的臉譜全面展現戲曲的魅力;音樂篇之《瀟湘竹韻·尚美之春》,從中阮演奏的《權御天下》到民樂重奏的《梅花三弄》都展現了不一樣的民樂之美;美術篇之《一生師范》展覽的參觀,體會到了王正德先生水彩畫之美;刺繡篇之《清代民國時期桃源刺繡展》《桃源刺繡講座》,讓我們感受到古人超高精湛的刺繡藝術,此外,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校園進行課程內容教學,這一系列的措施都表現了湖南師范大學在致力于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同時,積極探索本土化課程體系建設,開設本土化藝術教育。
(三)在課外實踐活動中,重視體驗
課外實踐活動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是課內教學的有機補充,課堂上學生欣賞不到的演出以及比賽等在課外活動中得到充實,學生們除了在課堂上學習吸收該課內容之外,還能夠依靠參與課外實踐活動獲得更廣泛的認知?!敖虒W”并不能簡單的將其理解為“老師教”和“學生學”,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同樣,也不能將其存留在一個時空之內,課外實踐活動正是對此做出了有意義的補充。以下將以湖南師范大學美育研究中心組織的兩次課外實踐活動為例。
湖南花鼓戲是流傳于湖南境內的傳統戲劇,是湖湘?zhèn)鹘y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被納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以獨特的方式記載著湖湘大地的人物、事件,是湖湘文化的重要載體?,F代花鼓戲《徐特立》,該劇以地方戲曲的形式聚焦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先生,用戲曲語匯再現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崇高品質,是一部集思想深度與藝術高度兼?zhèn)涞乃囆g作品。該劇以紀實的方式敘述“徐特立”偉人的一生,從“斷指瀝血”“不惑求知”“追光同道”“赴陣籌軍”“長征秣馬”“示死傳家”“延綿賀壽”“執(zhí)手鄉(xiāng)愁”等 8 個情緒飽滿的片段展示了他將教書育人和救國救民的理想融于為黨和國家奮斗終生的偉大實踐,舞臺表現形式多樣化,融樂、舞、戲于一體,并充分運用傳統藝術手法,是一部符合現代觀眾審美的戲劇。
(四)在表演形式上,創(chuàng)新變化
當前社會網絡急速發(fā)展,創(chuàng)新傳統音樂的表演形式,對于發(fā)展傳承傳統音樂而言是一種更加吸引人眼球的形式,將抗戰(zhàn)時期的英雄人物事跡或者助人為樂的雷鋒故事編演成話劇、小品、相聲等形式,不僅契合現代人對于演出的期待需求,同時在作品中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含義,對于傳統音樂的傳承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以傳統文化內容為基礎,以新的表演形式為根本,在不拋棄原本形象的同時添加新的內涵意蘊,潛移默化熏陶當代人的精神世界,豐富精神文化內容,對學生而言,可以培養(yǎng)其全面發(fā)展的人格以及提高綜合素質。學生在完成學校設置的一系列傳統音樂課程之外,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將自己所學到的內容充分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在理解的同時,將自己所學到的繼續(xù)傳播給身邊同學,做到“一傳十”“十傳百”,從而促進傳統音樂的發(fā)展。
(五)在教材建設上,開發(fā)本土
《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到:“積極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教材,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和教材體系,積極鼓勵各地各學校挖掘和利用本土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開發(fā)具有地區(qū)、民族和學校特色的藝術課程資源。要善于將本地區(qū)民族民間音樂運用到音樂課中,使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同時樹立傳承民族音樂的意識”,這一建議旨在鼓勵學校應當結合本地的民族、文化特色,開設一門具有特色的課程,廣大教師結合本地區(qū)的特點,合理利用與開發(fā)優(yōu)秀傳統校本教材。為了使民族音樂得以更好的傳承,首先,我們應加強統一的民族音樂教材建設,建設一門具有系統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的教材體系;然后,注重教材內容編寫的“經典性”和“文獻性”,注重曲調的優(yōu)美、民族風格的濃郁、色彩的地域性,同時能體現積極向上的情緒狀態(tài),使學生在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民族音樂文化傳統的同時,形成與其相適應的審美文化價值觀念,以及審美能力。最后,要高度重視中國民族音樂理論成果的攝入,向著更專業(yè)化、體系化的目標出發(fā)。
(六)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提升素質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yè)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通知,《中國民族音樂》是以中國各民族、各地域的各種體裁形式的音樂(主要是傳統音樂)為教學內容的一門課程,是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程。在熟悉和理解中華民族音樂,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弘揚民族音樂文化,保護傳統優(yōu)秀音樂文化遺產,提高人文修養(yǎng)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對促進全民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音樂教師具有重要作用②。高素質的教師在傳統音樂教育與傳播過程中對學生而言都能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能夠保證課堂的高效運行,促進傳統音樂在學校這個重要場所良性發(fā)展。教師隊伍的培養(yǎng)與建設,能夠有效彌補師資力量不均衡、不充足的劣勢,從而為高校傳統音樂的課堂教學以及課外實踐注入一股強大活力。
傳統音樂的學習能夠擴大學生視野、豐富學習內容、提升綜合素質、增強文化認同,作為五千多年來傳承下來的優(yōu)秀文化,要得到充足的保護和留存。而高校是教書育人的重要陣地,也是傳承和發(fā)展傳統音樂的重要場所,通過一系列課堂教學、課外實踐、匯報表演等多種教學形式,充分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體會到獨特的傳統音樂魅力,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厚民族情、愛國情、集體情,促使學生形成團結協作、奮發(fā)向上的精神氣質。同時在網絡發(fā)達的時代條件下,從學校范圍輻射影響周邊,通過表演形式的創(chuàng)新,增強民族音樂的浸潤力,擴大傳統音樂的傳播范圍,從而真正地使其得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熊旭.在高校音樂教育中融入民族音樂文化的思考[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20(01):106-111.
[2]伍益.長沙花鼓戲《徐特立》:用地方戲曲詮釋革命題材[DB/OL].紅網,2021-05-13.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DB/OL].新華社,2017-01-25.
[4]董文佳,盛況.高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關系[J].藝術評鑒,2021(09):92-94.
[5]馮丹.論民族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J].當代音樂,2021(05):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