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君
摘要:多年以來,教育界都在呼吁: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主。然而在現(xiàn)實的課堂教學中,許多老師還是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整堂課都是老師講,學生聽、記。久而久之,學生發(fā)言論辯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越來越欠缺。筆者經(jīng)過多年的摸索,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結(jié)合教學實踐,略談幾種“以人為本”的英語自主學習的方式。
關鍵詞:自主學習;思考
一、改變傳統(tǒng)課堂模式的必要性
語言教學活動本該是學習者積極參與其中的,新課程的教學模式應該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教育為輔的。但在唯“分數(shù)論”的評價標準下,許多老師對讓學生自主學習有一萬個不放心 :我們教師總覺得學生是剛學會蹣跚走路的嬰兒,總要有支撐物才不會跌跌撞撞,因此總不愿意放手,總害怕課堂脫離自己的掌控,更重要的是怕來不及完成自己設定的教學目標,導致現(xiàn)在的課堂教學多以教師的“一堂言”為主,以書本內(nèi)容為主、以強化訓練為主,師生、生生很少甚至沒有互動,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課堂沒有活力,課堂效率無從談起。教師花大量的時間進行知識灌輸,讓學生背單詞、記語法、做習題,學生沒有自主學習和積極思考的時間和精力,結(jié)果收效甚微。所以作為教師要想方設法改變這種狀態(tài),英語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不是老師教會的。老師起的作用不僅是傳授基本知識,更應是引導、解惑和督促。只有老師的講解,沒有學生自主地去記憶、分析、領悟、模仿與實踐,學生是不可能學好英語的。
二、高中英語教學中創(chuàng)設“自主氛圍”的幾點思考
(一)還學生自主分析、歸納、總結(jié)的權力
單項填空、完形填空、閱讀理解題目做了一大堆,老師滔滔不絕地分析了整整一堂課,好了,結(jié)束了,任務完成了。學生到底聽進去多少呢?他們這次做錯的同類型的題目下次還會做錯嗎?他們在完形,閱讀中所犯的理解性的、技巧性的錯誤下次還會再犯嗎?實踐表明,這樣的上課只不過是老師自己成就感的滿足,對學生收效甚微。
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就要讓學生自己分析做題的思路,讓他們提出自己的疑問、看法、解法。而不是自使至尾都是老師在講。那是老師在做題,而非學生。殊不知,平時所提倡的“精講”的本質(zhì)在于“少講”。學生很多時候聽是聽懂了,但如果讓他們自己做,就不知從何處下手了。要知道從“聽懂”到“自己會”,那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飛躍過程呀!這樣的“飛躍”,是讓學生自主學習才能實現(xiàn)的。讓學生自己“生產(chǎn)”知識,只有學生自己“生產(chǎn)”出來的浸潤著學生自己血脈的知識才是有生命的,才會產(chǎn)生刻骨銘心的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做題、反思,進行“生產(chǎn)、歸納”知識,再將時間交給學生進行自我挑戰(zhàn),進一步實踐提升自己的感悟,總結(jié)屬于自己的“知識”。這樣才會深入骨髓。(二) 課后“留白”還學生思考的空間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一堂好課的標準是“課堂上解決問題,把知識點講深講透講全面,不給學生留下疑問,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方法到位。”孰不知這種好課的標準化與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需要格格不入。其教育模式把學生的思維完全束縛在教師的嚴格控制下,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質(zhì)疑問難的權利,壓制了學生自由探索、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和求知欲。人都是有依賴性的,太精細的食品弱化了腸胃的消化功能;太優(yōu)越的學習環(huán)境助長了平庸;太完美無缺的教學模式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于是培養(yǎng)出一批“錄音機”、“記錄員”、“思維定勢的人”。因此,從長遠計議,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留一點“空白”才是明智的教育。
(三)引導學生的“表現(xiàn)欲”
對于教師來說,應該注意引導學生的表現(xiàn)欲。表現(xiàn)欲即“逞能”,學生的表現(xiàn)欲像一把雙刃劍,利用好了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上Module 2 Unit 3 Computer 這一單元時,里面探討的是電腦的發(fā)展史,現(xiàn)代化的應用以及踢足球的機器人球隊。
說實話,我對這些話題不感興趣,平時這一方面的知識也沒怎么去了解,我有點硬著頭皮上這樣的課。于是我就把自己的情況如實地對學生說了,要求學生幫幫忙,課后從本單元的文章和其它的資料中總結(jié)出電腦的發(fā)展史以及應用,同時特請一些男同學告訴我一些足球賽方面的知識,必須用英語表達,以書面的形式寫給我。做得好的同學我將在課堂上進行表揚并表示我的感謝。我委屈、求助的目光讓同學們很詫異?!斑?,老師也有叫我們幫忙的時候!”課后,同學嘰嘰喳喳議論開了,主動在課文尋找要表達的語言,齊心協(xié)力查資料,問同學。他們很快掌握了課文內(nèi)容,甚至補充了很多課外的知識,大多數(shù)學生都圓滿完成了任務,而且質(zhì)量比我想象的要高。這樣的學習效果比我平時一個人“滿堂灌”好多了。所以實踐證明:學生一旦意識到自己的探索研究取得了被認可的結(jié)果,那種由衷的喜悅會煥發(fā)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心,由此爆發(fā)出來的智慧潛力,往往是超出意料的。
長久以來,“師道尊嚴”讓許多老師放不下架子,明明自己錯了,也不服在學生面前承認,惟恐丟了面子。另一方面,“老師至上”讓學生一直相信老師講的都是對的,全盤接收,不敢違逆?!叭诵?,必有我?guī)煛?。其實這個師可以是我們學生中的一員,時代在前進,學生接受新鮮事物比我們快,更何況我們的教育本身就是“長江后浪推前浪”。我們何不放下架子和同學們共同探討、相互交流、合作學習,做好學習上的引路人,這不是新課程要求這樣做的?
從那以后,我經(jīng)常有意無意的給學生留一些自己“不會的問題”,真的遇到自己不大了解的話題,我會坦誠地告訴學生,真誠希望得到學生的幫助。學生學習情緒空前高漲,學習成績有了很大提高。
三、結(jié)束語
著名教育家提出“六大解放”,其中“解放學生的頭腦,解放學生的嘴巴,解放學生的空間”,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擯棄“滿堂灌”,盡量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放”、要“引”、要“探”、要“啟”,讓學生自己去選擇、去挑戰(zhàn)、去合作、去完成自己的目標。同時,老師和學生肩并肩地共同研究問題,共同探討,消除了老師和學生之間固定而僵化的關系,使師生更加了解,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才是我們21世紀英語教學的出路!
參考文獻:
[1]費玉林,我眼中的一堂好課.人民教育,2007.6:26~27
[2]李漢云,課堂教學中的“為”與“不為”.教師博覽,2008.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