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旼靜
美國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樂趣,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問題是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結(jié)合多年教學,筆者提出幾點淺見,供大家參考。
一、巧用各種方法,開好政治課的“頭”
常言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也是提高興趣的起點。具有特色的課堂開頭,在教學中必將起到承上啟下,進而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功效。但在現(xiàn)實的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往往并不注重開頭,主要認為這對教學進度和成績沒什么用,更有甚者反對講一些題外的東西。因此,不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第一堂課往往就直奔主題,進入知識的講解過程中。其實,每學期的第一堂課并不需要完成教學進度,而應作為一堂吸引課,每一堂課的前幾分鐘也不需要分秒必爭地進行課堂教學,可以做適當?shù)摹袄速M”。教師盡可能地找一些生動活潑的,能吸引學生興趣的,與本學期或本堂課的教學有關的東西,吸引住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對政治課的興趣。因為每學期的第一堂課、每堂課的前幾分鐘,往往帶著些神秘,學生的好奇和期待的心理更濃,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特殊心理精心設計課堂開頭,使我們的課更“有點味道”“有點意思”,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進而使學生愛其課,尊其師,信其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用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上好政治課的“形”
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生產(chǎn)力的高度發(fā)展達,給我們的教學也提供了形式多樣的教學工具和手段,但是不管多么先進的教學方式經(jīng)過簡單機械的重復后都會使人的大腦變得遲鈍,特別是在同一節(jié)課中,單一的教學形式必然使學生產(chǎn)生厭倦,給學生“老套”的感覺,這就需要教師善于改變教學形式,促進教學形式多樣化與新穎奇特化,進而刺激學生的腦神經(jīng)系統(tǒng)興奮,激發(fā)其強烈的注意力。
科技的發(fā)達使我們可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如果我們善于運用,就能在每堂課中都給學生一些新鮮感、增強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求知欲。比如講課,我們可以采用教師直接講授的方式,也可以由教師學生討論、也可以開展一堂辨論課、練習課、自學課,甚至可以引導學生來講解、設計一堂課,再由其他學生來評論哪些地方講得好,哪些地方講得不好,等等。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教學工具與手段也層出不窮,比如投屏、錄音、短視頻、動畫、掛圖、一體機等多種輔助手段,從而使我們不斷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從視覺到聽覺各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
三、妙用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固好政治課的“本”
在教與學這一對矛盾體上,很顯然學生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是為了學,有學才能教。教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學得更好,因此,學生的學才是教的永恒不變主題。在教學矛盾中,學是內(nèi)因,是根本;教是外因,是條件,只能起引導作用。因此,促進學生學習的根本還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動力,也就是從興趣上來激發(fā)學生的學。
傳統(tǒng)的教學往往是教師的單一表演,教師倒是講得興高采烈,但學生卻面無表情,似睡非睡,兩者之間形成強烈的反差。究其原因,很顯然是顛倒了師生的主體地位,這既限制了學生的思想,也約束了學生的積極性。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學生的自主意識、參與意識及表現(xiàn)欲望明顯增強,對自我的肯定需求也越來越強。光是教師一個人既當導演又當演員的教學方式必然引起學生的消極“怠工”,和對教學內(nèi)容的抵觸。因此,處理好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就需要滿足學生的內(nèi)心要求,進而提升對所學課程的興趣。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要積極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讓學生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引導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掌握知識。教師是“導演”,學生有著鮮明個性的“演員”。為促成這一目標,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必須要改變“滿堂灌”的方式,如,可以通過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發(fā)動學生收集資料來進行課堂某一方面的教學。課堂中讓學生對一些知識進行辨論,或?qū)Ρ咎谜n的觀點提出不同的看法,然后由其他學生加以評論。在課后幾分鐘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一些知識搶答,等等。這樣,課堂不再是教師枯燥的說課過程,而是學生發(fā)揮才能、展現(xiàn)自我的“競技場”。
四、活用成語典故,增強政治課的“情”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的成語典故可謂蔚為大觀,它凝聚了千百年來人們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是中華文化獨具魅力的一部分,也散發(fā)著永恒的哲理之光。在教學中,挖掘這些有效資源,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掌握知識。許多成語典故、格言諺語都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shù)?,貼近生活,言簡意賅,信手拈來,稍加引導、分析,就能化抽象為具體,深入淺出。如寓言故事《刻舟求劍》雖然承認物質(zhì)的存在卻忽略了事物的變化,孤立地靜止地看問題,犯了形而上學的認識錯誤?!班嵢速I履”中鄭人“寧信度,不信足”是典型的“認死理”的唯心主義做法。而“守株待免”的經(jīng)驗主義,拔苗助長的主觀主義等都體現(xiàn)了生活中的認識論,還有許多格言、成語,同樣有此功能。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都包含了發(fā)展、量變質(zhì)變的規(guī)律?!俺情T失火,殃及池魚”“唇亡齒寒”“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是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這些經(jīng)典成語典故里的思想正好與我們今天所強調(diào)的“物質(zhì)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精神一脈貫通,使學生興味盎然,經(jīng)久不忘。通過這樣的聯(lián)系與分析,肯定會給學生以鮮明深刻的印象。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他必須是一個善于激起學生對自己課堂興趣,確立自己課程吸引力的教師?!彼枷胝握n的靈魂正在于思想,激發(fā)不起學生興趣的思想政治課必不可能在思想上引起學生的共鳴,更不可能達到政治引領的目的。唯有教師專心于教,用心于學,撥動學生內(nèi)心的“弦”,方能教學雙贏,實現(xiàn)思想政治的真正目的。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