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蓉
江西省樂平市中醫(yī)醫(yī)院藥劑科 (江西樂平 333300)
中風偏癱屬于腦血管疾病的一種,近年來該病的發(fā)病率正呈現(xiàn)直線上升的趨勢。有醫(yī)學數(shù)據(jù)表明,50%~70%的中風偏癱患者在患病后期會出現(xiàn)神經(jīng)或軀體功能障礙,不僅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還加重了患者家屬的經(jīng)濟負擔[1]。目前,醫(yī)學上針對中風偏癱患者多采用西藥治療,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的腦血流動力學指標,但整體的治療效果并不明顯。中醫(yī)認為,中風偏癱大多是因患者體內(nèi)的氣血混亂、血液脈絡受損引起。隨著中醫(yī)的快速發(fā)展,中藥在推動血管新生、增加血液黏度和恢復神經(jīng)受損細胞等方面均有明顯作用[2]。例如,桂枝、干姜等藥材具有疏通經(jīng)脈的作用;乳香、紅花等藥材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白術、茯苓等藥材具有理氣化痰的作用。有醫(yī)學研究表明,中藥封包治療能加速中風偏癱患者患肢的血液循環(huán),整體療效比西藥治療更佳;但部分中風偏癱患者在接受中藥封包治療時,會出現(xiàn)局部充血、輕微疼痛、色素沉著等情況[3],影響患者的依從性。半夏白術天麻湯具有活血化瘀、通經(jīng)止疼的作用,與中藥封包治療聯(lián)合應用或能提高中風偏癱患者的治療效率。本研究探討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聯(lián)合中藥封包治療中風偏癱患者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中風偏癱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5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5~82歲,平均(62.13±3.18)歲;病程5~30 d,平均(18.23±1.14)d。試驗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50~82歲,平均(66.07±3.22)歲;病程5~25 d,平均(18.07±1.21)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中風偏癱的臨床診斷標準;首次發(fā)病,且發(fā)病時間在6個月以內(nèi),屬于卒中急性期及恢復期的患者。排除標準:糖化血紅蛋白異常,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合并腦腫瘤或深度昏迷者;有長期服用安眠藥習慣的患者。
對照組給予中藥封包治療:白芥子100 g、萊菔子100 g、五靈脂100 g、菟絲子100 g、補骨脂100 g 混合打碎研成細粉后包成包裹,將中藥包裹置于鍋中蒸30 min;拿出包裹趁熱擦洗中風偏癱患者的患肢,需時刻注意包裹熱度是否在患者的接受范圍內(nèi);30 min/次,1次/d,7 d 為1個療程。
試驗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添加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半夏白術天麻湯的藥方包括半夏、天麻、茯苓、陳皮、白術、大棗各10 g,甘草6 g;合并痰濕阻滯者,添加石菖蒲、竹茹各10g ;存在瘀血阻絡者,添加桃仁、川芎各10 g,紅花6 g,三七3 g;氣血虧虛者,添加黃芪30 g、當歸10 g;合并肝陽上亢者,添加菊花、石決明、珍珠母、鉤藤、豨簽草各10 g;中風偏癱日久、肢體麻木者,添加水蛭、蘄蛇、蜈蚣各3 g,地龍10 g;合并肝腎虧虛者,添加香附、牛膝和杜仲各10 g;用水煎煮以上藥方至400 ml,煮好后取出藥渣,或使用同等劑量的配方顆粒沖服,讓患者在空腹情況下口服藥汁,每天早晚各1次,7 d為1個療程。
兩組均治療2個療程。
(1)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腦血流動力學指標:使用超聲經(jīng)顱多普勒血流分析儀(南京科進實業(yè)有限公司,型號KJ-PW-2MHz)檢測大腦中動脈(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的平均流速(Vm)、峰流速(Vp)和峰流速對稱性差值(DVp)水平。(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超敏C 反應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 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在4 000 r/min 的條件下離心10 min 后取出血清,使用免疫比濁法檢測hs-CRP 水平。(3)比較兩組的臨床總有效率:使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腦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的減分率進行評估,若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且NIHSS 的減分率>90%,則為顯效;若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且NIHSS 減分率范圍為30%~90%,則為有效;若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任何改善,且NIHSS 的減分率<30%,則為無效;臨床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治療前,兩組MCA 的Vm、Vp和DVp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個療程后,試驗組MCA 的Vm、Vp均高于對照組,DVp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腦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cm/s,±s)
表1 兩組的腦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cm/s,±s)
組別例數(shù)Vm治療前治療后試驗組5030.33±3.1842.23±4.17對照組5031.05±2.9836.08±3.95 t 0.8265.354 P 0.3680.001組別例數(shù)Vp治療前治療后試驗組5054.53±3.8770.63±5.35對照組5055.08±4.3664.07±4.87 t 0.4724.534 P 0.4130.002組別例數(shù)DVp治療前治療后試驗組5028.51±3.2412.54±2.68對照組5027.86±3.7920.74±4.22 t 0.6528.202 P 0.5430.001
治療前,兩組的hs-CRP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個療程后,試驗組的hs-CRP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hs-CRP 水平比較(mg/L,±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hs-CRP 水平比較(mg/L,±s)
組別例數(shù)治療前治療后試驗組5036.21±6.5314.13±4.04對照組5035.31±6.9319.13±5.37 t 0.4733.720 P 0.6410.001
試驗組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
中風偏癱是臨床醫(yī)學上公認的嚴重影響人類身體健康和生命質量的重要疾病,近年來該病的致殘率和病死率不斷上升,且患者的預后較差。針對中風偏癱患者,臨床上大多采用降血壓、降血脂、降顱內(nèi)壓、抵抗血小板聚集等綜合治療方法,常用的西藥治療雖然能減輕患者腦局部的神經(jīng)受損情況,但部分患者在長期用藥的過程中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可能性較大。因此,尋找更高效、更安全的治療方案對于中風偏癱患者和臨床醫(yī)學而言均具有重要意義。
中醫(yī)認為大部分中風偏癱患者的根本病因是陰陽失衡、氣血不足、瘀血凝結、經(jīng)脈受阻,所以中風偏癱患者的治療重點是健脾祛濕、祛痰化瘀、通經(jīng)活絡。中藥封包治療能將熱力和藥力有效結合,既能放松患者僵硬、癱瘓的患肢,也能促進患肢對封包中藥物的吸收,推動患者肢體功能的逐漸康復[4];但中藥封包治療仍存在一定的風險,如將所用藥材進行封包處理時,若封口處理不夠嚴密,在加熱包裹時會有藥材流出,影響后續(xù)的治療效果;此外,部分患者在封包治療的過程中,因未能及時反饋自身對包裹熱度的感受,導致出現(xiàn)被燙傷的情況,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治療體驗感。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個療程后,試驗組MCA 的Vm、Vp均高于對照組,DVp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聯(lián)合中藥封包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腦血流動力學指標。原因為:半夏白術天麻湯中的重點藥材半夏和天麻,在治療祛濕化痰、平肝熄風和通經(jīng)活絡疾病上具有明顯作用,茯苓、白術和川芎聯(lián)用,具有祛濕健脾、安神益氣、活血行氣的作用,其余起輔佐作用的藥材,如陳皮、甘草、石菖蒲、三七等,在調節(jié)脾胃、祛瘀止痛上均有顯著作用[5];中藥封包治療使用的白芥子和五靈脂具有明顯的疏通血脈、散瘀止痛的作用,萊菔子具有降氣化痰、消食化積的作用,菟絲子和補骨脂具有明顯的止瀉、祛濕健脾的作用;患者口服半夏白術天麻湯,能預防外用中藥封包治療過程中因缺少某種藥材導致的療效不佳情況,二者聯(lián)合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腦血流動力學指標。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個療程后,試驗組的hs-CRP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聯(lián)合中藥封包治療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原因為:半夏白術天麻湯不僅能增加患肢動脈內(nèi)膜的血管通透性,降低中風偏癱患者發(fā)生血栓的風險,還能推動其他炎癥細胞與hs-CRP 互相聚集,加強單核細胞和嗜中性粒細胞在患肢中的黏附作用,通過修復患者的腦血管結構,達到降低患者腦損傷程度的目的[6];半夏白術天麻湯主要的藥理作用是通過調節(jié)中風偏癱患者身體內(nèi)部的炎癥因子水平,降低患者的血壓、血脂和顱內(nèi)壓,進而達到消除氧自由基、消炎抗氧化的目的[7];而中藥封包治療則是通過外用的方式不斷刺激中風偏癱患者的患肢,既能加快患肢血液循環(huán)的速度,也能推動半夏白術天麻湯在患者體內(nèi)藥效的發(fā)揮;二者聯(lián)合治療在減輕中風偏癱患者的炎癥反應上具有顯著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原因為:半夏白術天麻湯中的半夏具有多糖、有機酸、生物堿等多種活性成分,不僅對中風偏癱患者具有消炎和降低血壓、血脂的作用,還能降低患肢血液的黏度,抵制紅細胞的聚集,提高紅細胞的變形能力[8];天麻具有抗自由基的作用,不僅能改善中風偏癱患者患肢的微循環(huán)障礙情況,還能穩(wěn)定血液內(nèi)環(huán)境,提高血皮細胞的活性和存活率,在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腦組織損傷、減輕患者臨床癥狀上有明顯作用[9];茯苓中的茯苓內(nèi)酯Ⅰ成分可以和其他炎癥因子共同作用在白細胞膜上,具有較好的抗炎作用;茯苓皮三萜甲醇液成分在抑制超氧陰離子自由基和羥自由基等多種氧自由基上的作用較為明顯,能有效保護細胞膜不受損傷,預防細胞內(nèi)容物出現(xiàn)外流的情況,抵制其他機型炎癥反應的出現(xiàn);白術在擴張血管、增加腦血流量、抵抗血小板凝聚和加速顱內(nèi)血液循環(huán)上均有顯著作用;中風偏癱患者內(nèi)服半夏白術天麻湯、外用中藥封包治療,能全方位、多方面地確保半夏、天麻、茯苓、白術等中藥材在中風偏癱患者體內(nèi)療效的發(fā)揮,全面提升整體的治療效果[10]。
綜上所述,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聯(lián)合中藥封包治療能明顯改善中風偏癱患者的腦血流動力學指標,降低患者體內(nèi)的炎癥因子水平,有效緩解患者的炎癥反應,在提升中風偏癱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上具有顯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