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勇(LUO Yong),岳雪梅(YUE Xue?mei)
(1.宜川縣人民醫(yī)院檢驗科,陜西宜川,716200;2.西安市西安國際醫(yī)學中心醫(yī)院檢驗中心,陜西西安,710100 1.Department of Laboratory,Yichu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Yichuan,716200,China;2.Inspection Center,Xi'an International Medical Center Hospital,Xi'an,710100,China)
子宮內膜癌是一種常見的女性惡性生殖道腫瘤,是原發(fā)在子宮內膜上皮的上皮惡性腫瘤[1]。 有研究將子宮內膜癌分為非雌激素依賴型與雌激素依賴性兩種,其對子宮內膜癌治療、預后判斷有重要指導意義[2],其中雌激素依賴性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MC)與雌激素長期刺激密切相關,是雌激素依賴性的一種腫瘤,預后較差,患者5年的生存率約為70%[3],近年來,其發(fā)病率不斷增加。 文獻指出,雌激素為子宮病變的促進因素,多數(shù)雌激素依賴性惡性腫瘤患者中均存在胰島素抵抗[4]。 炎癥反應與EMC的發(fā)病存在聯(lián)系,白介素?6、IL1 受體拮抗劑及腫瘤壞死因子?α 等在EMC 患者中異常表達[5]。 炎癥因子可刺激細胞增殖、血管生成等參與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 了解炎癥因子在EMC 發(fā)病過程中的作用對于臨床治療EMC 具有指導意義。 大量研究指出惡性腫瘤患者體內凝血功能存在異常,發(fā)生靜脈血栓的風險較高[6]。 本文以雌激素依賴性EMC 患者為對象,分析炎癥、凝血指標及胰島素抵抗在其體內變化情況,以為后續(xù)雌激素依賴性子宮內膜癌的診斷及治療提供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以2018.6?2021.6 收治的80 例雌激素依賴性EMC 患者為對象。 納入標準:確診為子宮內膜癌[7];無其他內分泌系統(tǒng)疾??;無其他激素依賴性疾??;入組前6 個月內未服用激素類藥物;對本研究知情。 排除標準:合并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缓喜⒀合到y(tǒng)疾?。唤邮芡饪拼笫中g治療;服用影響凝血功能藥物;認知功能障礙。 以同期80 例健康人為對照組。 觀察組年齡45 ~60(54.21±3.64)歲。 對照組年齡46~62(55.18±3.60)歲。 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檢測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xiàn)PG)、空腹胰島素水平(fasting insulin level,F(xiàn)INS);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FPG*FINS/22.5。 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xiàn)bg)(全自動血凝分析儀);D 二聚體(D?dimmer,D?D)(免疫比濁法)。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22.0。 計數(shù)資料n(%)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s)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胰島素抵抗參數(shù)(表1) 觀察組FPG、FINS、HOMA?IR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胰島素抵抗參數(shù)比較
2.2 兩組炎癥因子(表2) 觀察組TNF?α、IL?6、IL?8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s)
表2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s)
組別 n TNF?α(pg/mL) IL?6(pg/mL) IL?8(pg/mL)觀察組 80 51.23±11.23 145.62±52.31 1147.32±313.26對照組 80 35.21±10.06 86.47±45.30 165.31±18.56
2.3 兩組凝血指標(表3) 觀察組aPTT、PT、TT 水平低于對照組,F(xiàn)bg、D?D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凝血指標水平
EMC 發(fā)病率居惡性腫瘤的第7 位,其隨年齡的增加發(fā)病人數(shù)增多。 有文獻指出,肥胖與EMC 的發(fā)病率呈線性相關,在絕經后婦女中,EMC 的發(fā)病風險隨體質量增加、雌激素、胰島素抵抗及炎癥因子的分泌增多而增加[8]。 證據(jù)證實胰島素曾敏劑二甲雙胍可抑制EMC 腫瘤細胞的增殖,誘導腫瘤細胞的凋亡,增強抗癌治療的效果。 目前關于胰島素抵抗與EMC 病理進展的關系較少[9]。 本文對比激素依賴型EMC 患者與正常人胰島素抵抗參數(shù),結果顯示EMC 患者FPG、FINS、HOMA?IR 水平明顯升高,與既往研究相符,提示胰島素抵抗參與EMC 的病理進展。
近年來隨著臨床上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不但深入,較多學者認識到腫瘤發(fā)生發(fā)展是患者機體中多種分子失調引起,其會形成復雜的調控網絡,通過系統(tǒng)、整體、了解腫瘤的患者體內的分子變化情況,才能從整體上了解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為腫瘤的診斷、治療及預后提供新的指標物。 同時在腫瘤在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患者體內可發(fā)生惡性細胞的凋亡、壞死等,可釋放多種腫瘤抗原、促凝物質釋放入外周血液循環(huán),激活體內T 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等,誘導炎癥因子的大量釋放[10]。 本文結果顯示EMC 患者IL?6、IL?8、TNF?α水平高于正常人,提示炎癥因子與EMC 的發(fā)生、發(fā)展存在聯(lián)系。 正常人體內,凝血?抗凝系統(tǒng)處于動態(tài)平衡過程,惡性腫瘤患者由于腫瘤細胞的大量增殖,新生血管的形成,機體凝血功能紊亂,血液中凝血相關因子及血流變學處于異常的狀態(tài),血栓形成的風險升高。 本文結果顯示EMC 患者aPTT、PT、TT 水平降低,而Fbg、D?D 水平升高,表明EMC 患者體內凝血功能亢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