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寒(ZHANG Han),劉佳璐(LIU Jia?lu)
(1.渭南市第一醫(yī)院五官科,渭南,714000;2.渭南市中心醫(yī)院藥劑科,渭南,714000;1.Department of Facial features,Weinan First Hospital,Weinan,714000,China;2.Department ofPharmacy,Weinan Central Hospital,Weinan,714000,China)
突發(fā)性耳聾是臨床較為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之一,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發(fā)病主要與患者生活習慣、環(huán)境等關系密切。 引發(fā)突發(fā)性耳聾情況的原因諸多,主要成因是由于患者機體內抗凝、凝血系統(tǒng)發(fā)生異常[2]。 傳統(tǒng)治療方式主要采用靜脈滴注巴曲酶注射液方式,改善患者內耳部微循環(huán),達到緩解病情效果,但是單一使用卻無法達到醫(yī)患人員預期的療效[3]。 故需探尋新的治療藥物與其何用或作為替代,銀杏葉提取物是從中藥銀杏葉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具有活血、化瘀、舒經(jīng)、通絡之功效,可將其用于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的治療[4]。 故本文將銀杏葉提取物用于治療突發(fā)性耳聾患者,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8.4?2021.3 收治的80 例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為對象。 納入標準:符合突發(fā)性耳聾判斷標準;對銀杏提取物藥物過敏反應;患者對本研究知情。 排除標準: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或感染性疾??;不遵守醫(yī)囑或依從性差患者;認知功能或精神障礙患者。 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40)與觀察組(n=40)。 對照組40例,年齡37~64 歲,平均年齡(45.04±6.75)歲,男性25例,女性15 例,病程1?15 d,平均病程(3.55±1.37)d。觀察組40 例,年齡34~67 歲,平均年齡(46.91±7.68)歲,男性24 例,女性16 例,病程2 ~14 d,平均病程(4.12±1.31)d。 兩組一般資料年齡(t=1.157,P=0.251)、兩組病程(t=1.902,P=0.061)比較無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治療觀察15 d。 對照組:靜脈滴注巴曲酶注射液,初始劑量為10 BU,隔日一次共三次;之后減量5 BU,隔日一次共兩次;觀察組在巴曲酶注射液基礎上,配合使用銀杏葉提取物靜脈滴注,以1∶10 比例注入250 ml 氯化鈉注射液中,1 次/d。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情況。檢測兩組治療前后血全血黏度(Whole blood viscosity,WBV)、血細胞比容(Hematocrit,HCT)、血漿黏度(plasma viscosity,PV)水平。 檢測兩組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血清凝血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aPTT)、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血小板因子(Platelet factor,PF)。 療效評價:聽力水平達30 dB,頭暈耳鳴癥狀基本消失為顯效;聽力水平達15 dB 以上30 dB 以下,患者癥狀有所緩解為有效;聽力水平低于10 dB 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 輸出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計數(shù)資料n(%)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s)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表1)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100.00%(40/40),高于對照組70.00%(28/40)(,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表2)兩組治療后WBV、HCT、PV 水平均降低,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水平比較(表3) 兩組治療后PF 水平降低,aPTT、PT、TT 指標水平升高,觀察組降低/升高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中醫(yī)學認為,突發(fā)性耳聾主要是由于患者飲食不暢,內生痰濕,氣血不足所導致的[5]。 突發(fā)性耳聾作為一種現(xiàn)代人高發(fā)性耳鼻喉科疾病,與人們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有很大關系,同時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此病誘發(fā)因素尚不明確,但普遍認為,患者抗凝系統(tǒng)突發(fā)異常,導致內耳微循環(huán)障礙,耳蝸中血流速逐漸下降,引發(fā)缺氧導致突發(fā)性耳聾現(xiàn)象發(fā)生[6?7]。 故及時改善患者內耳血液循環(huán),更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7]。 傳統(tǒng)治療為患者滴注巴曲酶注射液方式見效甚微。 銀杏作為我國藥物使用年代已久,早期被用來治療支氣管炎及哮喘。 銀杏葉提取物注射液屬于第4代銀杏葉制劑,其主要成分為萜類內酯、銀杏黃銅苷。其中,銀杏黃銅苷的功效表現(xiàn)在捕獲游離基、激活免疫細胞、促進血液循環(huán)等[8]。 大量研究顯示,銀杏葉提取物主要成分銀杏內酯、黃酮苷具有改善血管功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預防微血栓形成的功效[9?11]。
實驗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100.00%)高于對照組(70.00%),提示在傳統(tǒng)藥物基礎上配合銀杏葉提取物對患者進行治療,更有效改善患者內耳微循環(huán),更好的恢復患者的聽力水平,減輕患者頭暈耳鳴癥狀。 治療后WBV、HCT、PV 水降低水平高于對照組,提示銀杏葉提取物中金納多可明顯改善血流動力學及凝血功能,促進患者康復。 治療后PF 水平降低,aPTT、PT、TT 指標水平升高,改善情況均高于對照組。提示銀杏葉提取物中中銀杏萜內酯起到抑制PF 的釋放,阻礙血小板相連,恢復血管彈性的作用,達到控制血流速度的目的,使aPTT、PT 時間延長,改善凝血功能[12?14]。
綜上所述,銀杏葉提取物用于治療突發(fā)性耳聾患者,降低血清凝血時間,改善血小板因子水平,可以改善患者內耳微循環(huán),提高臨床效果,使患者更早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