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馬紅七軍二十一師師部舊址位于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西山鄉(xiāng)?京村?索屯。這里石山綿亙,雖說田地稀少,但這片經革命先輩熱血澆灌浸潤的紅色沃土,依舊樹高草茂,生機一派。革命年代,巴馬境內發(fā)生的許多革命戰(zhàn)斗、涌現(xiàn)的大部分革命志士和革命事跡都和這塊土地有很大的關聯(lián)?,F(xiàn)在我們一起走進當年的師部,共同追尋那一段不平凡的紅色歷史。
1930年11月,紅七軍集中于河池進行整編,把部隊主力編入紅十九、二十師,然后北上。被任命為紅二十一師師長的韋拔群、政委陳洪濤和副師長黃明春(黃松堅)奉命帶著70多名體弱傷殘的戰(zhàn)士、30多支舊步槍以及紅二十一師的番號回到右江重新組建,并留守右江革命根據(jù)地繼續(xù)堅持革命斗爭。
當時國民黨軍隊已經占領了右江各縣,地方民團等一批反動勢力也在蠢蠢欲動,加上條件很惡劣、通信落后、交通不便,要在短時間內成立二十一師很不容易,但是韋拔群做到了。
歷經重重困難,1931年初,新組建的紅二十一師兵員發(fā)展到3000人左右。1931年1月上旬,中共右江特委和中國工農第七軍二十一師師部在恩隆乙圩(原屬巴馬,現(xiàn)屬大化瑤族自治縣)先后召開紅二十一師成立大會和黨代會。全師到會2000多人,加上當?shù)厝罕姟⒏刹考s5000人。
1931年3月,桂系軍閥趁紅七軍主力北上、根據(jù)地革命力量薄弱之機,調兵遣將,大舉“圍剿”右江革命根據(jù)地,叫囂要在三個月內“消滅共產黨軍隊”。而右江沿岸各縣的地主豪紳、民團武裝等反革命勢力在桂系軍閥的扶持下侵占了大部分鄉(xiāng)村,白色恐怖籠罩著右江大地。為了更有效地與敵人周旋,根據(jù)紅七軍前委“燕洞會議”的精神,紅七軍二十一師師部、中共右江特委和右江蘇維埃政府遷至西山鄉(xiāng)?京村?索屯辦公,?索屯成為右江革命斗爭的指揮中心。
紅二十一師建立后,韋拔群、黃松堅等領導經常深入各團指揮紅軍作戰(zhàn),并開辦政治訓練班,發(fā)展兵工生產,率領二十一師開展抗擊桂系軍閥的乙圩阻擊戰(zhàn)、獅子巖戰(zhàn)斗、谷屯巖戰(zhàn)斗以及三次大規(guī)模反“圍剿”斗爭等革命活動。
從1931年春至1932年底,根據(jù)地軍民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空前艱苦、氣壯山河的三次反“圍剿”斗爭。紅七軍二十一師黨委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正確貫徹黨的革命武裝斗爭政策,放手發(fā)動群眾,開展長期的游擊戰(zhàn)爭,在近兩年的斗爭中,承受了國民黨桂系部隊兩個軍共7個團及5個縣民團2萬多兵力的反復“圍剿”,牽制了大量敵人,掩護紅七軍主力北上,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是到1932年8月至9月,由于長期的斗爭,二十一師已經損失很大。最后,因為進攻的敵人越來越強,師長韋拔群、政委陳洪濤先后犧牲,二十一師的番號也不存在了。但是,二十一師戰(zhàn)士前仆后繼,剩下的人馬繼續(xù)戰(zhàn)斗,先后開辟了黔桂邊和滇桂邊兩個根據(jù)地,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他們成為右江抗日義勇軍、桂西人民解放軍的核心力量,為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可以這么說,二十一師保衛(wèi)和鞏固著右江革命根據(jù)地,一直到新中國成立。
二十一師師部舊址記錄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革命事跡。不安定的年代造就不平凡的英雄,鑄就不平凡的精神。處于幸福的新時代,我們更應珍惜、傳承和發(fā)揚革命精神,展現(xiàn)新?lián)?、新作為,成為新建設者、新英雄。
紅七軍二十一師師部舊址為一棟三間穿斗式木架結構瓦房,原建筑在反“圍剿”斗爭中多次被敵人燒毀。1977年,巴馬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按原樣進行了修復,后又多次修繕。舊址占地面積近1000平方米,陳列有韋拔群、陳洪濤等革命領導人的肖像,以及舊床鋪、日常生活用品和兩塊紀念牌等。1978年,紅七軍二十一師師部舊址被列為自治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