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明 阿壩師范學院 張璐 宜賓市敘州區(qū)東辰學校
在應試教育影響下,我國青少年將大部分的時間都放在了學習文化課程上,為了更好地提高成績,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不重視學生的體育鍛煉,結(jié)果導致我國青少年的身體素質(zhì)越來越差,不僅學習壓力大,且心理素質(zhì)和身體素質(zhì)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為此,近幾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不僅提高了對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同時也制定了“雙減”等相關(guān)政策,希望可以更好地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zhì),鍛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在這種情況下,體育教師如何利用游戲提高學生的體育鍛煉積極性成了最大的問題,本文從民俗體育游戲的特點入手,總結(jié)了幾點策略,希望可以更好地在體育課堂中融入民俗體育游戲,激發(fā)學生的體育課堂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鍛煉當中,提高身體素質(zhì)的同時掌握相應的體育技能,培養(yǎng)體育愛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促進身體健康。
由于學生的學業(yè)繁重,平常大部分的時間都放在了文化課上,導致他們體育鍛煉時間較少甚至沒有,嚴重缺乏體育鍛煉,使得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相對較差,在面對需要一點技巧的體育課程是,學習積極性不高。大部分的學生對體育課都不夠重視,甚至將體育課當成玩耍放松的時間,一些學生面對體育運動,經(jīng)常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逃避,體育鍛煉積極性差,導致體育訓練不達標,課堂效率極低。
體育教學的成果是受到個體差異所影響的,但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嚴重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大同小異的集體訓練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對于身體素質(zhì)較高的學生而言,一般的體育項目或體育訓練已經(jīng)無法滿足其身體運動需求,但如果提高課堂的體育訓練要求,身體素質(zhì)差的學生又很難完成,進而會嚴重打擊其積極性,使其更加抗拒體育鍛煉。想要合理的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教師首先就要學會分層教學,通過分層教學法既能更好地滿足高素質(zhì)學生對體育鍛煉的需求,同時又能幫助低素質(zhì)學生逐漸適應體育訓練強度,降低抗拒感、循序漸進的提高身體素質(zhì)。
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和教師更重視發(fā)展學生的文化課程,因此忽視了學生的體育鍛煉。體育課程不僅課時少,且到了期末更是極容易被其他主科教師所占用,這種情況嚴重地阻礙了學生的體育鍛煉,但在成績說話的應試教育體系下,即便學生想要到戶外去放松運動,也不敢提出相應的要求,只能聽從教師安排,這也嚴重了阻礙了學生的體育運動發(fā)展,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體育鍛煉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堅持不懈的項目,一旦松懈學生就很難恢復到高度集中的狀態(tài),甚至身體會出現(xiàn)各種不良反應,很難再適應高強度的運動,這也嚴重地阻礙了體育教學的發(fā)展,對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培養(yǎng)極其不利。
民俗體育游戲不僅規(guī)則簡單,流傳廣泛,且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在體育教學中融入民俗體育游戲,可以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游戲當中,感受體育運動的快樂,進而更好的投身到體育運動當中,在完成體育鍛煉,減輕學業(yè)壓力的同時,放松身心,提高身體素質(zhì)。
民俗體育游戲的種類有很多,有體能類的,如跳皮筋,飛機格,搖大繩,兩人三足等,也有益智類的,如疊羅漢,狩獵。無論是哪一種游戲,都是需要小組成員相互配合,相互幫助才能夠更好地完成,因此,民俗體育游戲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默契程度,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意識。體育競技中的許多項目都是需要隊友之間具有足夠的默契度的,且必須具備強烈的集體意識,相互配合才能夠取得好成績的,如籃球、足球、排球等。即便是田徑類體育項目,也是需要隊友之間相互鼓勵的,即便是個人競技,為了集體取得更好的成績,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也會做出一定的自我犧牲,因為集體榮譽要遠遠高于個體榮譽,這也是體育精神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由此可見,在體育運動中融入民俗體育游戲,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感受這一精神內(nèi)涵,從而體會到體育競技的魅力,喜歡上體育運動,更好地提高運動積極性。
民俗游戲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規(guī)則簡單,流傳度高。容易進行改編和創(chuàng)新,例如最傳統(tǒng)的民俗游戲“丟手絹”,丟手絹是幼兒非常喜愛的一個集體游戲,在童謠的配合下,小朋友們互相追逐,既能夠鍛煉其跑步能力,又能夠鍛煉反應能力,但同樣的游戲?qū)τ谀昙o稍微大一點的學生來說,就顯得過于枯燥,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增加難度,同樣是丟手絹,但是在追逐的過程中要用青蛙跳的方式前進,或者單腿跳的形式前進,這樣的改編,就讓“丟手絹”不再是訓練跑步技能,而是訓練彈跳力,對跳遠,跳高,跨欄等項目具有很好的輔助作用。同樣的游戲,只是規(guī)則稍微改變一下,就可以適合各種年齡段的學生,適用于各類項目,這也是民俗游戲可以融入體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通過融入民俗游戲,既能夠讓學生快速了解規(guī)則,又能夠感受到趣味性,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也可以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喜歡體育,并積極地參與到其中。
許多民俗體育游戲都是需要道具的,如皮筋、跳繩、扔沙包、滾鐵環(huán)等,在進行這類游戲時,教師不要過于局限道具的形式,對于一些道具,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制作,如皮筋可以用廢棄的車內(nèi)胎裁剪、鐵環(huán)可以用車轱轆或者呼啦圈代替、沙包可以自己縫制等,靈活地進行任務布置,讓學生就地取材,可以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控能力,這樣的方式遠比統(tǒng)一采買更有意義,既節(jié)約了經(jīng)費,又讓學生得到了鍛煉,一舉兩得。
教師在選擇游戲時,一定要具有目的性,要知道游戲是為了鍛煉學生的哪一項技能,要知道,融入游戲是希望通過游戲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而不是單純地做游戲,因此融入游戲一定要讓游戲與訓練的內(nèi)容有關(guān)聯(lián),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體育教學活動。
體育運動與其他學科不同,體育運動的結(jié)果與長期訓練以及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因此在開展體育運動以及游戲時,教師一定要循序漸進,分層式的進行,避免因過量運動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傷。體育運動訓練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必須明白這一道理,逐步引導學生進行體育訓練,適當?shù)脑黾佑柧氹y度,讓學生慢慢建立自信,提高運動量,嘗試挑戰(zhàn)自己,同時也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逐漸提高身體素質(zhì),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體育游戲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再加上游戲的競技性質(zhì),因此任何時候教師都應該做好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為學生提供安全措施,讓學生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進行游戲和訓練,切記不可貿(mào)然讓學生嘗試危險動作。要知道,保護學生安全不僅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也是每一個教師應盡的基本義務和責任。
教師要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積極的對民俗體育游戲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編,確保讓民俗體育游戲能夠更符合體育教學目標和教學訓練內(nèi)容。只有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才能夠讓游戲更有新鮮感,更有趣味,讓學生時刻保持游戲的熱情,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同時,教師創(chuàng)編過的游戲,也能夠更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喜好,只有這樣,融入民俗游戲才有意義。
正如前文所說,教師在融入民俗游戲的時候,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目的,并且將民俗游戲進行系統(tǒng)的總結(jié)劃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選擇在什么時候插入什么類型的游戲。民俗游戲有很多,其中大部分的益智類游戲都是需要靠小組成員相互配合才能夠完成的。例如疊羅漢,翻城墻,解手鏈等。當學生在體育運動中過于看重個人榮譽,不懂得配合時,或者需要借助游戲讓學生更好地體驗什么是體育精神時,就可以借助這類游戲進行滲透,進而提高學生的集體意識。例如疊羅漢,所謂疊羅漢就是教師通過查找一些制定的動作,讓學生根據(jù)圖片做出相應的動作,并堅持5 秒以上即為挑戰(zhàn)成功,圖片動作一般都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如小組9 個成員,需要疊成一個三角形,或者9 個人只能夠有六只腿落地等,想要完成這些動作,就需要有人犧牲自己做“底座”,托起同伴,這個時候不僅要求學生要有擔當,同時還需要學生能夠起到很好的協(xié)調(diào)作用,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動作,才能夠更有機會取得勝利。通過這個游戲,就可以讓學生真正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體育項目都是依靠自己就能夠取得好成績的,要相互配合,必要的時候甚至要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或榮譽,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團隊取得最佳的戰(zhàn)績。益智類游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團建游戲,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團魂,提高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因此教師可以適當?shù)卦谡n堂融入益智類游戲,進而更好地讓學生感受體育精神和魅力。
民俗競技類體育游戲基本上就是考驗學生的基本功:跑、跳、走、投等方面的技能。如丟沙包可以鍛煉學生的投擲精準度,對鉛球,標槍,鐵餅等投擲類項目有很好的輔助作用。跳繩、搖大繩、跳皮筋這類游戲可以更好地鍛煉學生的彈跳能力,對跳高、跳遠、跨欄等項目有很好的輔助作用。狩獵、踢毽子、傳珠子這類游戲比較考驗學生的靈敏度和反應能力,對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有很好的輔助作用。由此可見,民俗體育游戲與體育項目有著諸多的契合點,教師需要靈活把控,積極將民俗游戲融入日常體育訓練中,讓訓練變得更加有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運動積極性。比起枯燥的單項訓練,游戲訓練可以更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另外,既然是競技比賽,就一定有輸有贏,教師還可以將一些訓練內(nèi)容加入“懲罰”措施當中,例如輸了的小組需要完成十個蹲起,十個仰臥起坐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讓訓練不只是訓練,既豐富了課堂內(nèi)容,讓學生更好地放松身心,又完成了訓練,鍛煉了身體,完成了相應的體育目標。
體育項目不僅是單人運動,許多項目都需要隊員具有一定的默契程度,但訓練默契程度是十分抽象的,經(jīng)常讓教師無從下手,不知如何進行默契訓練。但其實民俗游戲就可以很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默契程度,例如兩人三足游戲,教師可以將其升級為十人九足,讓學生們在反復訓練的過程中尋找契合點,最一開始,學生們沒有規(guī)律和默契,不僅口號喊不齊,而且經(jīng)常有人邁錯腳,最終導致整隊人都人仰馬翻,有些隊伍可以到達終點,但時間太久,有些隊伍根本無法到達終點隊伍就散了,在這個過程中也許學生們會相互埋怨,但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還是能夠找到正確的方法,進而在整齊劃一的步伐中,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的默契度。除了十人九足外,還有背夾球,搭橋過河等游戲,都是需要考驗隊友直接的配合和默契程度的,將這類游戲融入默契訓練環(huán)節(jié),可以更好地讓學生理解什么是配合,什么是默契,同時也能夠更好地理解配合和默契在體育項目中的重要程度,進而改變自己,弱化個性,提高團隊意識,促進團體項目更好地開展。
總而言之,要想在體育教學中合理運用民俗體育游戲,讓民俗體育游戲發(fā)揮出最大的價值,廣大體育教師應該合理開展益智類游戲、競技類游戲和趣味性游戲,提高學生的集體意識,增加日常訓練的趣味性,提升學生之間的默契度。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促進民俗游戲和體育教學的融合,從根本上推動我國體育教學實現(xiàn)有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