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春
寫作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有的學生缺乏寫作素材,難以寫出優(yōu)秀的習作。“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以下途徑積累寫作素材。
大自然是一個神奇的世界,蘊含著許多可供創(chuàng)作的素材。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走進自然,細致觀察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感受自然之美,并將其記錄下來,深入思考,積累寫作素材。
例如,在《爬山虎的腳》這篇經典的說明文中,作者根據(jù)自己的細致觀察,描述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特點。這篇文章,能有效啟發(fā)學生深入、細致地觀察自然界中植物生長的現(xiàn)象。基于此,在指導學生寫“寫觀察日記”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觀察自然的機會,要求學生細致觀察一種植物的生長情況。一個學生觀察含羞草之后,在日記中細致地描寫了含羞草的莖、枝、葉的形狀、顏色、姿態(tài),重點描寫了含羞草一碰就會“害羞”的特點。針對學生的觀察,教師給予了積極的肯定,然后,進一步啟發(fā)學生通過思考以及查找資料的方式,探究含羞草容易“害羞”的原因。這樣的寫作指導,能促使學生回歸自然,自覺地觀察自然現(xiàn)象。
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走入大自然,觀察家鄉(xiāng)的自然景觀。比如,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以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回憶自己的旅游經歷,利用圖片、視頻等資料為學生展示家鄉(xiāng)的自然之美,要求學生以《這兒真美》為題進行寫作。這樣的指導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觀察熱情,幫助學生收集素材。
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主要場所。家庭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對于小學生而言,家庭生活自然是十分熟悉的。但是,正是因為熟悉,學生常常忽視家庭生活中的細節(jié)。這就導致了學生在寫關于家庭生活的習作時無話可寫的情況。針對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回歸家庭生活,細致觀察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真切地體會家人之間的情感。
例如,在指導學生寫《我學會了______》這篇習作的時候,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話題:寒假期間,全國各地的小朋友都宅在家里,除了學習,還向家長學習“廚藝”。河南某地的一個五年級的小朋友就憑借自己的廚藝上了電視。其實,在這段時間里,不少同學也學會了做菜或者其他家務。那么,你學會了做什么呢?教師提出這個話題后,要求學生選擇一件自己覺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把題目補充完整,并進行創(chuàng)作。要想完成這一習作,學生就要回歸家庭生活,對家庭生活中的細節(jié)進行細致觀察。
小學生與社會的接觸較少,對社會的認識不深,更多的是從新聞和身邊人的語言和行為中獲得信息。針對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并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轉化為寫作素材。
例如,《父親、樹林和鳥》這篇課文通過“我”和父親關于鳥的對話,表達了父親對鳥的熱愛之情,這種情感也感染了“我”,使“我”有了愛鳥意識。學習課文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觀察人與自然在相處過程中出現(xiàn)的矛盾。有的學生看到生活中有些人隨意丟棄垃圾,思考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有的學生從新聞中得知一些珍稀動物瀕臨滅絕的情況,思考保護野生動物的意義。這樣的活動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讓他們逐步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獲取豐富的寫作素材。
總之,積累豐富的素材是寫作的前提。小學階段是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關鍵時期。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自然,體驗社會生活,感知生活中的細節(jié),體會生活中的情感,積累寫作素材,提升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