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波曉 付 羚 李楚然 劉 云 唐軍榮 楊曉琴 馬煥成 趙 平,3
(1.西南林業(yè)大學(xué)西南地區(qū)林業(yè)生物質(zhì)資源高效利用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重點實驗室,云南 昆明 650233;2.西南林業(yè)大學(xué)西南地區(qū)生物多樣性保育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重點實驗室,云南 昆明 650233;3.云南森林資源培育與利用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云南 昆明 650233)
樟葉越桔(Vaccinium dunalianum)為杜鵑花科(Ericaceae)越桔屬(Vaccinium)野生植物,主要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和西藏等地,其全株具有祛風(fēng)除濕、舒筋活絡(luò)等功效[1?2]。該植物的幼嫩葉芽富含氨基酸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經(jīng)殺青、蒸制、干燥后所得的產(chǎn)品在云南彝族民間又稱“雀嘴茶”,據(jù)記載自明朝起一直飲用至今[3?4]。雀嘴茶富含咖啡酰熊果苷類物質(zhì)[5?7],其主要成分6′?O?咖啡酰熊果苷(6′?O?caffeoylarbutin)對黑色素生成的抑制效果和安全性均優(yōu)于目前市場主流的美白活性添加劑熊果苷[8],且具有良好的降血脂活性[9],表明該類物質(zhì)有望作為熊果苷替代品加以開發(fā)應(yīng)用。隨著近年來市場對雀嘴茶的需求日益增加,樟葉越桔連年遭受破壞性采摘,導(dǎo)致其資源蘊藏量日趨減少。因此,利用組織培養(yǎng)技術(shù)開展樟葉越桔活性物質(zhì)的生產(chǎn)等相關(guān)研究,對于該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植物細(xì)胞懸浮培養(yǎng)具有不受地理環(huán)境、季節(jié)、氣候條件的約束和病蟲害影響,生長周期短,產(chǎn)量高等顯著優(yōu)點,是連續(xù)、穩(wěn)定獲取目標(biāo)代謝物和保護(hù)野生植物資源的有效途徑[10]。近年來,利用該技術(shù)在人參(Panax ginseng)、西洋參(P.quinquefolius)、三七(P.notoginseng)、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和紅豆杉(Taxus chinensis)等1 000 余種藥用植物的次生代謝產(chǎn)物生產(chǎn)上開展了許多研究[11]。羅旭璐等[12]、于曉銳等[13]和付羚等[14]先后建立了樟葉越桔的組培苗快繁、扦插和細(xì)胞懸浮培養(yǎng)體系,尚俊可等[15]和譚亞婷等[16]初步探討了植物生長激素NAA 和IBA 對組培苗熊果苷類成分含量的影響,但細(xì)胞懸浮培養(yǎng)體系是否具有咖啡酰熊果苷類等活性代謝產(chǎn)物的生產(chǎn)能力尚不清楚。本試驗采用LC?MS 技術(shù),對樟葉越桔懸浮培養(yǎng)細(xì)胞的甲醇提取物進(jìn)行代謝產(chǎn)物分析,以期為利用該懸浮培養(yǎng)體系闡明咖啡酰熊果苷類等活性物質(zhì)的高產(chǎn)機(jī)制及其進(jìn)一步的生產(chǎn)調(diào)控提供參考。
1.1.1 實驗材料
以樟葉越桔新鮮幼嫩葉片為外植體,在木本植物培養(yǎng)基(WPM)+2.0 mg/L 6?芐氨基腺嘌呤(6?BA)+0.05% mg/L 萘乙酸(NAA)+2.0 mg/L 2,4?二氯苯氧乙酸(2,4?D)+30%蔗糖條件下進(jìn)行愈傷組織誘導(dǎo),所得愈傷組織在WPM+2.0 mg/L玉米素(ZT)+0.4 mg/L NAA+30%蔗糖條件下進(jìn)行增殖培養(yǎng),得到的蓬松愈傷組織在WPM 3/5 有機(jī)+2.0 mg/L ZT+0.4 mg/L NAA+30%蔗糖條件下培養(yǎng)14 d 后的樟葉越桔懸浮細(xì)胞[14]供本研究后續(xù)使用。
1.1.2 儀器與試劑
CBM30A UPLC 超高效液相色譜(島津科學(xué)儀器股份有限公司,日本),4500 QTRAP 串聯(lián)質(zhì)譜(賽默飛應(yīng)用生物系統(tǒng)公司,美國),D11961 超純水機(jī)(Thermo 公司,美國),MM 400 研磨儀(弗爾德集團(tuán)公司,德國),CF16RXII 臺式高速冷凍離心機(jī)(日立公司,日本),BCD?215TD GA 冰箱(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中國),QL?901 渦旋振蕩器(江蘇海門市麒麟醫(yī)用儀器廠,中國),0.22 μm 微孔濾膜(合肥新恩源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中國),色譜純乙腈(上海拜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國),色譜純甲醇(上??蒲派锟萍加邢薰?,中國),色譜純乙醇(上海科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國)。
1.2.1 樟葉越桔懸浮細(xì)胞甲醇提取物的制備
取培養(yǎng)14 d 的適量樟葉越桔懸浮細(xì)胞,用180 目篩濾除培養(yǎng)液后進(jìn)行真空冷凍干燥,采用研磨儀在30 Hz 條件下研磨成均勻粉末備用。精確稱取100 mg 粉末樣品,置于1 mL 70%甲醇水溶液的樣品瓶中,在渦旋振蕩器上充分渦旋提取3 次后,在4 ℃、13 000 r/min 條件下高速離 心10 min,所得上清液用0.22 μm 微孔濾膜過濾后供LC?MS 分析用。
1.2.2 LC?MS 分析條件
色譜條件:色譜柱為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 C18(2.1 mm×100 mm,1.8 μm);流動相A 為含0.04% 乙酸的超純水,B 為含0.04%乙酸的乙腈;梯度洗脫程序為5% B~95%B(0~11 min),95% B(11.1~12 min),5% B(12.1~15 min);流速為0.4 mL/min。柱溫40 ℃,進(jìn)樣量為5 μL。質(zhì)譜條件:正負(fù)離子電噴霧離子源(ESI),溫度為550 ℃,質(zhì)譜電壓為5 500 V,簾氣(CUR)為25 psi,掃描范圍為70~1 000m/z。
采用MassBank(http://www.massbank.jp/ )、KNAPSAcK(http://kanaya.naist.jp/KNApSAcK/ )、HMDB(http://www.hmdb.ca/)、MoTo DB(http://www.ab.wur.nl/moto/)和METLIN(http://metlin.scripps.edu/index.php)等已有的公共質(zhì)譜數(shù)據(jù)庫[17?18]對代謝物進(jìn)行分析鑒定。利用三重四級桿質(zhì)譜的多反應(yīng)監(jiān)測模式(MRM)分析方法[19],排除非目標(biāo)離子干擾后對所有代謝物質(zhì)譜峰進(jìn)行峰面積積分及積分校正,并采用面積歸一法計算出各代謝物的相對含量。
從樟葉越桔懸浮培養(yǎng)細(xì)胞甲醇提取物中共分析鑒定出208 個化合物,包括酚酸類、黃酮類、萜類、原花青素類、苯丙素類和生物堿類等。其中,以酚酸和黃酮類為主,化合物數(shù)量分別為79 個和70 個,相對含量分別占全部化合物的33.244%和23.167%。萜類、原花青素類、苯丙素類、生物堿類和其他類化合物的數(shù)量分別為15、12、12、11 個和9 個,它們的相對含量分別為19.786%、15.138%、1.401%、2.200% 和5.064%(圖1)。相對含量大于1%的化合物共有26 個,包括7 個酚苷、4 個三萜、4 個原花青素、3 個酚酸、2 個二氫黃酮苷、2 個胺類,以及黃酮苷、黃酮醇苷、環(huán)烯醚萜苷和黃烷3-醇各1 個,它們的相對含量總和為72.180%(表1)。
圖1 懸浮細(xì)胞甲醇提取物代謝物的分類和相對含量Fig.1 Classification and relative contents of metabolites in methanol extract of cell suspension culture
由表1 可知,酚酸類化合物是樟葉越桔懸浮細(xì)胞中占比最大的一類物質(zhì),由34 個酚苷和45 個其他酚酸類衍生物構(gòu)成,其相對含量分別為22.072%和11.172%。
表1 樟葉越桔懸浮細(xì)胞培養(yǎng)物中的主要代謝產(chǎn)物Table 1 The main secondary metabolites in cell suspension culture of V.dunalianum
酚苷類化合物包含有樟葉越桔苷B(3.705%)、芥子酸吡喃葡萄糖酯(2.624%)、芥子酸4?O?葡萄糖苷(2.152%)、2,5?二羥基苯甲酸?O?葡萄糖苷(1.935%)、樟葉越桔苷A(1.832%)、樟葉越桔苷C(1.263%)、阿魏酸4?O?葡萄糖苷(1.254%)、1?O?[(E)?對香豆酰]?β?D?吡喃葡萄糖(0.996%)、5?(2?羥乙基)?2?O?葡萄糖基苯 酚(0.915% )、3,4,5?三甲氧基苯基 1?O?D?葡萄糖吡喃苷(0.838%)、紫丁香苷(0.595%)、夾竹桃苷(0.497%)、對香豆酸?O?葡萄糖苷(0.489%)、水楊酸?O?葡萄糖苷(0.460%)、6′?O?咖啡酰熊果苷(0.444%)、葡萄糖氧基苯甲酸(0.429%)、6?O?乙酰熊果苷(0.313%)、丁香酸?O?葡萄糖苷(0.277%)、6?O?反式咖啡酰?β?D?吡喃葡萄糖(0.186%)、β?D?呋喃果糖基?α?D?(3?芥子酰基) 葡萄糖苷(0.183%)、異水楊酸?O?葡萄糖苷(0.169%)、1′?O?香草酰?β?D?葡萄糖苷(0.087%)、順?對?肉桂酸 4?O?葡萄糖苷(0.076%)、3?O?對香豆酰莽草酸?O?葡萄糖苷(0.071%)、3?O?沒食子?;?β?D?葡萄糖(0.061%)、葡萄糖沒食子鞣苷(0.060%)、3?羥基?4?異丙基苯甲基乙醇?3?葡萄糖苷(0.036%)、阿魏酸?白藜蘆醇苷(0.026%)、迷迭香酸葡萄糖苷(0.024%)、6?O?沒食子酸?β?D?吡喃葡萄糖苷(0.023%)、3?O?對香豆酰奎寧酸?O?葡萄糖苷(0.018%)、香草酸葡萄糖苷(0.017%)、水楊苷(0.011%)和3?異戊烯基?4?O?β?D?吡喃葡萄糖?4?羥基苯甲酸(0.006%)。
45 個其他酚酸類衍生物包含有1,3?二阿魏酰甘油酯(2.682%)、三羥基肉桂??鼘幩幔?.636%)、香蘭素(1.838%)、鄰苯二甲酸酐(0.915%)、4?羥基苯甲醛(0.486%)、原兒茶酸(0.463%)、阿魏酸(0.288%)、對羥基苯甲酸(0.202%)、丁香醛(0.199%)、阿魏酰芥子酰酒石酸(0.156%)、阿魏酰阿魏酰酒石酸(0.131%)、短葉蘇木酚酸(0.125%)、對香豆酰阿魏酰酒石酸(0.124%)、龍膽酸(0.100%)、4?羥基?3?甲氧基肉桂醛(0.081%)、咖啡酸(0.079%)、對香豆酸甲酯(0.074%)、對香豆??Х弱>剖幔?.067%)、芥子酰?p?香豆酰酒石酸(0.055%)、沒食子酸(0.047%)、對香豆酸(0.047%)、綠原酸(0.046%)、4?甲氧基肉桂醛(0.037%)、松柏醛(0.029%)、香草酸(0.022%)、綠原酸甲酯(0.020%)、芥子酸(0.019%)、反式?4?羥基?3?甲氧基肉桂酸(0.019%)、芥子醇(0.019%)、丁香酸(0.018%)、對?香豆醇(0.017%)、咖啡醛(0.016%)、對氨基苯甲酸(0.015%)、1?O?對香豆酰甘油(0.015%)、阿魏酰蘋果酸(0.014%)、反式對羥基肉桂酸甲酯(0.012%)、氫化肉桂酸(0.011%)、苯甲酸(0.009%)、1?O?阿魏酰?3?O?對香豆酰甘油(0.008%)、兒茶酚(0.008%)、肉桂酸乙酯(0.007%)、3,4?二甲氧基肉桂酸(0.006%)、香豆醛(0.004%)、二對香豆酰酒石酸(0.004%)和3?氨基水楊酸(0.003%)。
其中,10 個化合物的相對含量大于1%,分別為樟葉越桔苷B、1,3?二阿魏酰甘油酯、三羥基肉桂酰奎寧酸、芥子酸吡喃葡萄糖酯、芥子酸4?O?葡萄糖苷、2,5?二羥基苯甲酸?O?葡萄糖苷、香蘭素、樟葉越桔苷A、樟葉越桔苷C 和阿魏酸4?O?葡萄糖苷(表1)。此外,樟葉越桔苷A?C、6′?O?咖啡酰熊果苷、6?O?乙酰熊果苷、6′?O?反式咖啡酰吡喃葡萄糖、阿魏酸4?O?葡萄糖苷、咖啡酸和綠原酸等9 個化合物曾從雀嘴茶中分離得到[5]。
由表1 可知,黃酮類化合物為樟葉越桔懸浮細(xì)胞中的第二大類代謝產(chǎn)物,包含58 個黃酮苷類和12 個其他黃酮類化合物,相對含量分別為13.765%和9.402%。其中,黃酮苷類又可分為黃酮醇苷36 個,黃酮碳苷8 個、黃酮苷6 個、二氫黃酮苷5 個、二氫黃酮碳苷1 個、異黃酮苷1 個和查耳酮苷1 個。在所有黃酮類化合物中,相對含量大于1%的化合物有5 個,其中黃烷3?醇類化合物—兒茶素的含量最高,為8.030%;其次分別為黃酮苷—苜蓿素?O?葡萄糖二酸(2.392%)、二氫黃酮苷—柚皮素?4′?O?葡萄糖苷(1.966%)和櫻桃苷(1.022%)、和黃酮醇苷—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1.105%)。
黃酮醇苷類化合物分別鑒定為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異金絲桃苷(0.715%)、繡線菊苷(0.713%)、6?羥基山柰酚?7?O?葡萄糖苷(0.704%)、異鼠李素?3?O?葡萄糖苷(0.595%)、異鼠李素?7?O?葡萄糖苷(0.585%)、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0.525%)、槲皮素?7?O?葡萄糖苷(0.420%)、番石榴苷(0.217%)、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苷(0.110%)、槲皮素?3?O?洋槐糖苷(0.073%)、槲皮素?3?O?蕓香糖苷(0.060%)、山柰酚?7?O?葡萄糖苷(0.055%)、山柰酚?3?O?洋槐糖苷(0.039%)、山柰酚?3?O?蕓香糖苷(0.036%)、槲皮素?3?O?(6″?O?丙二酰)?半乳糖苷(0.035%)、檞皮素?3?阿拉伯糖基葡萄糖苷(0.027%)、6?羥基山柰酚?7,6?O?二葡萄糖苷(0.027%)、槲皮素?O?阿魏酰戊糖苷(0.026%)、槲皮素?3?O?桑布雙糖苷(0.026%)、異鼠李素?O?己糖?O?己糖(0.026%)、槲皮素?3?O?β?D?木糖?(1→2)?β?D?半乳糖苷(0.025%)、山柰酚?3?O?(6″?丙二酰)?葡萄糖 苷(0.024%)、山柰酚?3?O?β?D?槐糖苷(0.021% )、槲皮素?O?蕓香苷?己糖(0.021%)、槲皮素?3,7?O?β?D?二葡萄糖苷(0.021% )、楊梅素?3?O? 半乳糖苷(0.019%)、檸檬素?3?鼠李糖苷(0.019%)、棉黃素?3?葡萄糖苷(0.018%)、山柰酚?3?O?葡萄糖苷?7?O?鼠李糖苷(0.009%)、楊梅素?3?O?阿拉伯糖苷(0.008% )、楊梅苷(0.007%)、槲皮素?O?戊糖苷?O?己糖苷?O?己糖苷(0.007%)、異鼠李素?3?O?阿拉伯糖苷(0.006%)、6?羥基山柰酚?3,7,6?O?三葡萄糖苷(0.004%)和山柰酚?3?O?阿拉伯糖苷(0.002%)。
8 個黃酮碳苷分別為芹菜素?6?C?葡萄糖苷(0.089%)、芹菜素?6?C?2?葡萄糖醛酸基木糖苷(0.072%)、芹菜素?8?C?葡萄糖苷(0.029%)、金雀異黃素?8?C?葡萄糖苷(0.027%)、5,7,4'?三羥基?8?C?β?D?葡萄糖黃酮(0.024%)、8?C?己糖苷?木犀草素?O?己糖苷(0.013%)、芹菜素?6,8?C?二葡萄糖苷(0.009%)、木犀草素?6?C?葡萄糖苷(0.004%)。
6 個黃酮苷分別為苜蓿素?O?葡萄糖二酸、香葉木素?7?O?半乳糖苷(0.484%)、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0.031%)、芹菜素 7?O?葡萄糖苷(0.024%)、木犀草素?7?O?蕓香糖苷(0.013%)和苜蓿素?O?蕓香糖苷(0.002%)。5 個二氫黃酮苷分別為柚皮素?4′?O?葡萄糖苷、櫻桃苷、橙皮素5?O?葡萄糖苷(0.614%)、橙皮素?7?O?葡萄糖苷(0.043%)和喬松素?7?O?β?D?葡萄糖苷(0.014%)。1 個二氫黃酮碳苷為異柚葡萄糖苷(0.015%),1 個異黃酮苷為2'?羥基?5?甲氧基?染料木素?O?鼠李糖苷?葡萄糖苷(0.015%)和1 個查耳酮苷為根皮苷(0.533%)。
其他黃酮類衍生物包括5 個黃烷3?醇[兒茶素、表兒茶素(0.386%)、沒食子兒茶素(0.028%)、表兒茶素沒食子酸酯(0.008%)和兒茶素沒食子酸酯(0.008%)]、2 個二氫黃酮醇[花旗松素(0.621%)和短葉松素(0.010%)、2 個黃酮醇[3,4?二氧?甲基槲皮素(0.106%)和楊梅素(0.006%)]、2 個二氫黃酮[ 圣草酚(0.084%)和柚皮素(0.009%)、和1 個查耳酮[4,2′,4′,6′?四羥基查耳酮(0.106%)]。
由表1 可知,從樟葉越桔懸浮細(xì)胞中共分析鑒定出15 個萜類化合物,包括8 個三萜、2 個二萜和5 個環(huán)烯醚萜苷。三萜分別為馬斯里酸(7.503%)、2?羥基齊墩果酸(7.318%)、熊果酸(1.359%)、24?羥基齊墩果酸(1.261%)、咖啡酰山楂酸(0.565%)、2,3?二羥基5(6),12(13)?二烯熊果酸(0.139%)、3?O?(2?O?乙?;?β?D?吡喃葡萄糖基)齊墩果酸(0.051%)和甲氧基熊果酸(0.013%)。二萜分別為2,6?二甲基?7?辛 烯?2,3,6?三 醇(0.261% )和ailantinol E(0.066%);環(huán)烯醚萜苷分別為水晶蘭苷(1.019%)、水晶蘭苷甲酯(0.094%)、二氫水晶蘭苷甲酯(0.074%)、3′?O?D?葡萄糖酰龍膽苦苷(0.033%)和雞矢藤次苷(0.030%),其中水晶蘭苷和雞矢藤次苷曾從雀嘴茶中分離得到[5]。相對含量大于1% 的萜類化合物為馬斯里酸、2?羥基齊墩果酸、熊果酸、24?羥基齊墩果酸和水晶蘭苷。
由表1 可知,從樟葉越桔懸浮細(xì)胞中共分析鑒定出12 個原花青素、12 個苯丙素、11 個生物堿和9 個其他類型化合物。原花青素類包括原花青素A1(1.198%)、A2(8.655%)、B1(0.725%)、B2(0.499%)、B3(0.411%)、B4(1.663%)、C1(0.397%)和C2(0.101%),肉桂單寧A2(0.006%)、B2(0.059%)和D1(1.264%),以及表兒茶素?表阿夫兒茶精(0.160%)。其中,4 個化合物的相對含量大于1%。
苯丙素類化合物包含有8 個木脂素,丁香樹脂酚?己糖(0.546%)、松脂醇二葡萄糖苷(0.405%)、(0.131%)、松脂醇單葡萄糖苷(0.046%)、丁香樹脂酚(0.034%)、1?羥基松脂素單葡萄糖苷(0.025%)、丁香樹脂醇?4′?O?β?D?單葡萄糖苷(0.012%)和1?羥基松脂素二葡萄糖苷(0.009%);4 個香豆素,異莨菪亭(0.093%)、茵芋苷(0.052%)、秦皮甲素(0.038%)和東莨菪內(nèi)脂(0.010%)。
生物堿類衍生物包含有N?苯亞甲基異甲胺(0.684%)、6?脫氧蕎麥堿(0.447%)、甜菜堿(0.422%)、煙酸甲酯(0.278%)、L?莨菪堿(0.227%)、吲哚?3?甲醛(0.082%)、3?羥丙基棕櫚酸酯葡萄糖胺(0.028%)、椰油酰胺丙基甜菜堿(0.016%)、氨基嘌呤(0.009%)、2?(β?D?吡喃葡萄糖基氧基)?4?羥基苯乙腈(0.004%)和吲哚(0.003%)。
其他類化合物包含有N?乙酰基腐胺(2.351%)、胍丁胺(2.154%)、4?甲基?5?噻唑乙醇(0.330%)、虎杖苷(0.102%)、N?乙酰?D?半乳糖胺(0.049%)、tababiphenyl C(0.039%)、芐基?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0.021%)、N?乙酰葡萄糖胺 1?磷酸(0.016%)和白藜蘆醇?O?二葡萄糖苷(0.004%)。
采用LC?MS 聯(lián)用技術(shù)從樟葉越桔懸浮培養(yǎng)細(xì)胞的甲醇提取物中共分析鑒定出208 種次生代謝產(chǎn)物,其中包括酚酸類79 個、黃酮類70 個、萜類15 個、原花青素類12 個、苯丙素類12 個、生物堿類11 個和其他類衍生物9 個,相對含量分別 為33.244%、23.167%、19.786%、15.138%、1.401%、2.200%和5.064%。酚酸類化合物中包含酚苷34 個和其他酚酸衍生物45 個,相對含量分別為22.072% 和11.172%,黃酮類化合物中包含黃酮苷類58 個和其他黃酮類衍生物12 個,相對含量分別為13.765% 和9.402%。相對含量大于1%的化合物共有26 個,相對含量總計為72.180%,為樟葉越桔懸浮培養(yǎng)細(xì)胞的主要代謝產(chǎn)物。其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為原花青素A2(8.655%),其次為兒茶素(8.030%)、馬斯里酸(7.503%)、2?羥基齊墩果酸(7.318%)和樟葉越桔苷B(3.705%)。
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酚酸類、黃酮類、原花青素類、萜類等代謝產(chǎn)物具有顯著的抗氧化、抗炎、抗病毒、抗腫瘤、抗菌和降血糖等多種生理活性[20?27],表明樟葉越桔懸浮細(xì)胞培養(yǎng)體系有望為生產(chǎn)原花青素A2 等活性物質(zhì)提供一條新的途徑。Luo 等[7]的HPLC 定量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6′?O?咖啡酰熊果苷、綠原酸和熊果苷為樟葉越桔的3 個主要化學(xué)成分,它們在樟葉越桔幼嫩葉片(本研究使用的外植體)中的含量分別為2.952%、0.744%和0.706%,本研究從懸浮培養(yǎng)細(xì)胞中首次檢測到6′?O?咖啡酰熊果苷(0.444%)和綠原酸(0.046%),與外植體中的含量差異較大,值得進(jìn)一步深入系統(tǒng)地開展懸浮細(xì)胞次生代謝產(chǎn)物的生產(chǎn)調(diào)控研究。與雀嘴茶相似,酚苷類代謝產(chǎn)物在樟葉越桔懸浮培養(yǎng)細(xì)胞中最為豐富,其中樟葉越桔苷A?C、6′?O?咖啡酰熊果苷、6?O?乙酰熊果苷、6′?O?反式咖啡酰吡喃葡萄糖、阿魏酸4?O?葡萄糖苷、咖啡酸和綠原酸等化合物曾從雀嘴茶中分離得到[5]。這些酚苷類化合物分子多樣性的存在;同時也提示樟葉越桔及其懸浮培養(yǎng)細(xì)胞中含有豐富多樣的芳香族?;D(zhuǎn)移酶和糖基轉(zhuǎn)移酶的基因[28?29]。開展這些轉(zhuǎn)移酶基因的分子生物學(xué)相關(guān)研究,將為進(jìn)一步闡明樟葉越桔中咖啡酰熊果苷類物質(zhì)的高產(chǎn)機(jī)制提供科學(xué)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