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連超
(牡丹江醫(yī)學院基礎心理教研室 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近年來,很多心理學和教育學學者都對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進行了研究。親社會行為是指那些符合社會期望并對他人、群體或社會有益的行為,包括助人、分享、安慰、捐贈和合作等行為[1]。從個體層面講,親社會行為是青少年社會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方面,它會提升個體的自尊,具有實現自我滿足的功能;從人際交往角度講,親社會行為會在個體青少年階段得到快速發(fā)展,它能夠增進人際交往、人際和諧,促進個體適應社會,能夠維持整個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進化意義和現實意義。已有研究發(fā)現同伴關系[2]、親子依戀都是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1][3]。此外,還有研究發(fā)現個體內在的人格因素(如道德價值觀)和外在的環(huán)境因素(如家庭教養(yǎng)方式)都會對親社會行為產生影響。
情緒心理學研究領域的主要議題之一就是道德情緒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內疚感(guilty)是道德情緒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成為很多學者重點關注的研究內容[4]。內疚是個體做了違背社會公德或對他人產生傷害的行為后,內心產生的如自責、反省等負性情緒體驗。內疚會調節(jié)道德準則與道德行為間的關系,影響道德決策和道德品格的形成。內疚包含多種成分,普遍認為同時包含認知和情緒兩種成分;情緒分化理論也認為內疚包含了痛苦、焦慮等四種成分[5]。
內疚除了可以抑制不道德行為的產生和發(fā)展,還會影響道德品格和道德行為的形成。內疚會對個體后續(xù)的道德行為產生影響,如個體出于內疚心理,可能會作出補償行為[6]。內疚在道德領域有著重要作用,它可以防止個體產生對社會有害的非道德行為,內疚情感更會促進個體產生親社會行為。例如,很多研究發(fā)現當人們體驗到內疚感,他會表現出比別人更多的幫人拿物品提重物、助人過馬路等親社會行為。綜上,本研究假設:大學生內疚可以正向影響親社會行為。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樣法,在黑龍江省選取4所大學,共發(fā)放問卷350份,收回有效問卷304份,回收率86.9%。被試中,男生為91人(29.9%),女生為213(70.1%)人。為了保證被試可以真實作答,在發(fā)放問卷時告知被試收集到的數據僅用于學術研究,不會對外公布,其他人不會知曉作答情況,請被試務必根據真實情況作答。
采用青少年內疚評定問卷(SGI)對大學生的內疚感進行測量,該問卷由胡金生(2008)翻譯并修訂。該問卷由4個維度(傷害別人、辜負別人等)組成,共有37道題項[7]。問卷采用李克特4點計分法,“1-4”分代表“不內疚-很內疚”。分數范圍是37-148,分數越高代表內疚感越強。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24。
采用親社會傾向量表(PTM)對大學生的親社會行為進行測量,該問卷由寇彧(2004)翻譯并修訂。該問卷由6個維度(公開的、利他的、依從的等)組成,共有23道題項[8]。問卷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法,“1-5”分代表“非常不符合-非常符合”。分數范圍是23-115,分數越高代表親社會行為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63。
采用SPSS22.0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和回歸分析。對內疚感和親社會行為在性別上是否差異顯著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對內疚感和親社會行為在年級是否差異顯著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使用回歸分析對內疚感是否正向影響親社會行為進行檢驗。
本研究涉及兩個變量—內疚感和親社會行為,并且都采用問卷法對這兩個變量進行測量。一項研究中只采用一種方法搜集數據可能會產生共同方法偏差(Common method bias),程序控制和統(tǒng)計控制是避免共同方法偏差對結果造成不良影響的兩種常用方法。程序控制上,本研究主要在多個時間點(有的是在早自習,有的是在晚自習,有的是在中午休息)上進行問卷作答,另外在施測前也告知被試答案無對與錯之分,搜集到的數據將僅作為學術研究使用。統(tǒng)計控制上,將采用問卷法搜集到的數據進行未經旋轉的探索性因素分析(un-rotated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結果發(fā)現共有3個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且最大因素的解釋量是26.4,這說明本研究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9][10]。
計算研究中涉及到的變量的平均數、標準差及變量間的相關系數,結果如表1所示。從該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內疚感和親社會行為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表1:內疚感和親社會行為的相關分析
為驗證內疚感對親社會行為的正向影響作用,本研究以內疚感為自變量,親社會行為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表4所示。
測定系數R2(也被稱為決定系數),可以用來解釋兩個變量共變的比例,在教育和心理測驗中非常重要。表2結果顯示,測定系數R2為0.194,這說明自變量內疚感可以解釋因變量親社會行為19.4%的變異。
表2:模型摘要
本研究依據數據建立起模型后,需要對回歸模型的有效性進行驗證,檢驗模型是否真正反映了兩變量之間的線性關系。也就是說從總體上看,自變量是否真的對因變量有影響,用它來估計或預測的有效程度如何。結果如表3所示。從該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建立的回歸模型是顯著的(F=72.54,P<0.001),也就是說自變量內疚感和因變量親社會行為間有顯著的線性關系。
表3:變異數分析
最后,我們對回歸系數的顯著性進行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從表4中我們可以看到,內疚感對親社會行為的回歸系數顯著(=0.382,P<0.01),這說明內疚感可以顯著正向影響親社會行為。
表4:回歸系數
隨著大力建設和諧社會,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作為一種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被廣泛提倡。親社會行為是人們做出的對他人或社會有益的行為,這些行為并不一定會給行為發(fā)出者帶來好處,但它卻是社會所期望的行為[11]。從個人層面講,親社會行為是青少年社會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方面,它會提升個體的自尊,具有實現自我滿足的功能;從社會層面講,親社會行為作為一種有益的行為,是當前建設和諧社會所大力提倡的;另外,從人際交往角度講,親社會行為會在個體青少年階段得到快速發(fā)展,它能夠增進人際交往、人際和諧,使個體很好的融入并適應社會。親社會行為是青少年社會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方面,它可以促進個體自尊的提升;從人際交往角度講,青少年階段是親社會行為的快速發(fā)展時期,它能夠促進人際和諧。
已有對親社會行為的研究均顯示親社會行為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它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本研究發(fā)現內疚感對親社會行為產生影響。內疚感可以顯著正向預測親社會行為(=0.44,P<0.001),內疚感越高,個體的親社會行為水平就越高,內疚感會增加親社會行為的發(fā)生。如果內疚感越低,在做了錯事后情感上的反應會較弱,這不利于個體的道德發(fā)展。已有研究認為當人們處于良好情緒狀態(tài)時,會表現出更多的助人行為。內疚感是指個體產生了危害別人的行為或違反了道德準則而產生的良心上的反省,并對自己的行為負有責任的一種負性體驗。從定義中可以看出內疚感是典型的消極情緒,為什么也會出現相同的情況?消極釋放理論很好的解釋了這一點,該理論認為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個體內心的煩擾和憂傷可以得到釋放減輕[12]。當人們產生內疚感時,會通過表達親社會行為來緩解自己內心的內疚感。內疚感同時也是一種自我意識情緒,自我意識情緒具有服務于個體社會需要的功能,它會推動并規(guī)范人們的思想、感情及行為,促使個體達到特定的社會化目標和產生社會所要求的行為[13]。以往的很多研究都將內疚感看成是一種有害無利的負性情緒,發(fā)現它與神經癥、焦慮和反社會人格等存在高相關。
高內疚感的大學生容易站在他人角度感受、理解對方情緒,所以當自己違反道德準則或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時更易產生內疚感。個體的內疚感越高,更易產生自責,這會導致他們出現補償、幫助等親社會行為[14][15]。內疚促進親社會行為的提高支持了已有研究者提出的自我評價情緒具有服務于社會需要功能的觀點。
自我評價情緒又可稱為道德情緒,它是在個體對自我的理解與評價過程中產生的,是道德心理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道德教育中,人們一直十分重視道德觀念的培養(yǎng),卻忽視了情感因素在道德中的作用[16]。道德情緒能夠自動且無意識的影響道德行為。道德情緒是道德形成與發(fā)展的關鍵,當它被激活后,會影響個體的道德決策與行動。內疚是常見的道德情緒,本研究發(fā)現內疚感可以正向影響親社會行為。這提示我們可以通過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情緒來促進其親社會行為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