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經(jīng)典名方厚樸麻黃湯古代文獻研究

      2022-06-15 02:28:18周麗萍孫宇博范欣生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雞子醫(yī)籍方中

      周麗萍,孫宇博,范欣生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厚樸麻黃湯出自《金匱要略》,為《古代經(jīng)典名方目錄(第一批)》收錄的百首經(jīng)典名方之一,主治“咳而脈浮者”[1],由“厚樸五兩,麻黃四兩,石膏如雞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兩,細辛二兩,小麥一升,五味子半升”[1]組成,其煎服法為“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1]。本文梳理了厚樸麻黃湯的歷代文獻資料,對其關鍵信息進行分析探討,以期為后續(xù)的研究及應用提供理論支持和文獻參考。

      本研究除《金匱要略》外,還收集、整理厚樸麻黃湯相關古代醫(yī)籍27本:《備急千金要方》《圣濟總錄》《普濟方》《醫(yī)學綱目》《赤水玄珠》《證治準繩》《濟陽綱目》《醫(yī)門法律》《金匱要略廣注》《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張氏醫(yī)通》《金匱要略心典》《絳雪園古方選注》《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醫(yī)碥》《金匱懸解》《蘭臺軌范》《金匱要略淺注》《金匱玉函要略輯義》《證治摘要》《高注金匱要略》《金匱方歌括》《經(jīng)方例釋》《退思集類方歌注》《重訂通俗傷寒論》《金匱翼》《本草簡要》等。

      1 功用主治

      《金匱要略》記載:“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1],其后方書對其主治有所擴展,唐代《備急千金要方》記載其“治咳逆上氣胸滿,喉中不利如水雞聲,其脈浮者”[2],較《金匱要略》增加“胸滿、喉中不利如水雞聲”等癥;宋代《圣濟總錄》所載“厚樸石膏湯”藥物組成與厚樸麻黃湯同,主治與《備急千金要方》厚樸麻黃湯主治相同;明代《普濟方》轉錄《圣濟總錄》厚樸石膏湯,并有“厚樸石膏湯,一名厚樸麻黃湯”[3]的記載;明代《醫(yī)學綱目》《赤水玄珠》《證治準繩》《濟陽綱目》等書籍中均有此方的記載,除《醫(yī)學綱目》記載其還可用治“膈氣”外,其它醫(yī)籍均與前代同;清代《醫(yī)門法律》《金匱要略廣注》《絳雪園古方選注》《醫(yī)碥》《金匱懸解》等醫(yī)籍亦對本方進行了記載與論述,且大多與《金匱要略》原文相同。故厚樸麻黃湯主治應為咳、上氣、胸滿、喉中不利如水雞聲、脈浮。

      《醫(yī)門法律》記載厚樸麻黃湯主治:“若咳而其脈亦浮,則外邪居多”[4],認為其致病邪氣以外邪為主;《金匱要略心典》認為厚樸麻黃湯:“以咳皆肺邪,而脈浮者氣多居表”[5]為主治,指出其病位在肺,邪多居表;也有醫(yī)家認為其病位涉及心、肺兩臟,如《金匱方歌括》載:“表邪激動內飲,飲氣上凌,則心肺之陽為之蒙蔽”[6];《金匱要略廣注》記載:“咳者,水寒射肺也,脈浮者,停水而又挾風以鼓之也”[7],認為其癥由寒飲內停,風邪引觸,肺氣上逆所致;《絳雪園古方選注》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咳而上氣作聲,脈浮者,是屬外邪鼓動下焦之水氣上逆”[8];《金匱懸解》記載厚樸麻黃湯:“咳而脈浮者,其病在上,是表邪外束,里氣上逆,肺金郁格而不降也”[9],認為其主治病癥為表邪外束,肺失宣降所致;《經(jīng)方例釋》中記載:“此咳是肺氣燥逆所致,水飲之上泛,脈之浮”[10]。因此厚樸麻黃湯主治可歸納為寒飲內停,挾熱迫肺所致的咳、胸滿、喉中不利如水雞聲、脈浮。

      2 藥物用量

      2.1 歷代醫(yī)籍中的記載

      收集、整理歷代載有厚樸麻黃湯及本方異名方醫(yī)籍共28部,梳理其中有藥物用量的26部醫(yī)籍。《金匱要略》記載方中厚樸、麻黃、干姜、細辛用量之比為5∶4∶2∶2,半夏、杏仁、五味子用量比為1∶1∶1,小麥為“一升”,石膏為“雞子大”。后世除《普濟方》《張氏醫(yī)通》及《重訂通俗傷寒論》外,其它醫(yī)籍中厚樸、麻黃、干姜、細辛之比均與《金匱要略》同;除《圣濟總錄》《普濟方》《張氏醫(yī)通》外,其它醫(yī)籍中半夏、杏仁、五味子之比均與《金匱要略》同;方中小麥用量,后世除《圣濟總錄》《普濟方》《張氏醫(yī)通》《重訂通俗傷寒論》,均記為一升;方中石膏的用量,除《備急千金要方》《圣濟總錄》《普濟方》《赤水玄珠》及《重訂通俗傷寒論》外,均記為“雞子大”,詳情見表1。綜合歷代醫(yī)籍中有關本方藥物用量比例的記載,發(fā)現(xiàn)后世多數(shù)醫(yī)籍對本方藥量多遵循《金匱要略》原文記載,因此考慮方中各藥物用量及其比例為厚樸∶麻黃∶干姜∶細辛為5∶4∶2∶2,半夏∶杏仁∶五味子為1∶1∶1,小麥用量為“一升”,石膏為“雞子大”。

      表1 歷代厚樸麻黃湯藥物用量

      2.2 衡器計量

      厚樸麻黃湯中以衡器計量的藥物為厚樸、麻黃、干姜、細辛?!逗鬂h書》云:“水一升,冬重十三兩”[11],易水[12]以此進行換算,一兩為15.4 g;柯雪帆等[13]對《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中“光和大司農銅權”進行核算得出東漢的一斤應折合為250 g,一兩約15.625 g;吳承洛[14]在《中國度量衡史》中對古代貨幣實物考據(jù),指出漢代1兩約13.92 g;丘光明等[15]比較了大量秦漢權器權量值后提出,東漢一斤在250 g以下,暫定為220 g,則一兩為13.75 g。因此漢代一兩約13.75~15.625 g,據(jù)此換算厚樸麻黃湯藥物用量,厚樸約為68.75~78.13 g,麻黃約為55.00~62.50 g,干姜、細辛約為27.50~31.25 g。

      2.3 量器計量

      方中以量器計量的藥物有半夏、杏仁、五味子、小麥。丘光明等[15]對東漢“大司農”及秦漢權器的權量值分析后提出東漢一升約200 mL;劉復等[16]測量“新莽嘉量”等量器指出一升為200 mL;吳承洛等[14]認為東漢一升為200 mL。因此以東漢一升約200 mL,對上述藥物進行稱量得出:①半夏46 g,與柯雪帆[13]所測42 g、暢達等[17]所測55.7 g、渠敬文[18]所測45 g相近;②杏仁54 g,與柯雪帆[13]所測56 g、暢達等[17]所測53 g相近;③五味子37 g,與柯雪帆[13]所測38 g、渠敬文[18]所測37 g相近;④小麥143 g,較徐鳳凱等[19]所稱182 g稍輕。綜上,方中半夏約為46 g,杏仁約為54 g,五味子約為37 g,小麥約為143 g。

      2.4 擬物計量

      方中石膏用量以擬物的方法記載為“如雞子大”,后世醫(yī)籍多遵《金匱要略》原文,有關方中石膏具體用量,歷代對石膏“雞子大”的認識各不相同,結合《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功效相近的方劑、后世醫(yī)家實測及醫(yī)家論述等方面綜合分析如下。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治療喘咳含麻黃、石膏的方劑除本方外,大青龍湯、麻杏石甘湯、越婢加半夏湯中石膏用量大于麻黃,莫枚士云:“是皆石膏重于麻黃,石膏為主,麻黃為佐,則解熱之權勝”[20];喻嘉言云本方為小青龍湯中“加厚樸以下其氣,石膏以清熱”[21],達泄熱下氣、清肅肺經(jīng)之效。此外,小青龍加石膏湯中石膏小于麻黃,程門雪認為小青龍湯與本方均為“溫通化飲、辛涼清熱法”,治療“熱飲水停心下,咳嗽反滿”,其中“小青龍加石膏化飲重于清熱”,主治“水之堅結不甚者”[22],石膏量小,與厚樸麻黃湯所治寒飲內停挾熱迫肺之病癥不同,如《皇漢醫(yī)學》載本方“有似小青龍加石膏湯,然降氣之力為優(yōu)……宜于熱強脈浮者”[23]。

      《本草思辨錄》記載:“石膏碎為雞子大稱之,總不在三兩之下……今姑即二錢為一兩計之,麻黃六兩,亦不過有今稱兩半;而石膏雞子大一塊,則有今稱三兩,是多于麻黃一倍矣”[24];此外,夏志強對《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含石膏的方劑進行梳理,總結石膏治咳、上氣、喘時,以八兩最為常用,則石膏用量倍于麻黃[25]。

      現(xiàn)代研究者采用估算、排水法、體積換算法等對“雞子大”石膏進行測量,其質量范圍較大,如暢達[17]等實測石膏為40 g,仝小林等[26]以天然雞子為參照實測為70 g;柯雪帆等估算石膏為50~60 g[13],渠敬文[18]估算為60 g,郭明章[27]等估算為91.5 g;黃英杰[28]實測為120 g。上述方法石膏質量相差較大,故對厚樸麻黃湯主治疾病及病機進行探討,分析方中石膏的用量。

      厚樸麻黃湯主治“寒飲內停,挾熱迫肺”,程門雪認為其主治為飲熱之邪較甚的“熱飲水停心下,咳嗽反滿”[22];亦有醫(yī)家認為“脈浮”為偏上、偏表之征,無風寒外候[29],非在經(jīng)表邪而為肺家氣分之表[6],或為表邪癃閉而內氣上逆[30],或為水飲上犯所致[31],因此治療當重在驅飲肅肺;陳修園以石膏質重,用之可“降天氣而行治節(jié),使水飲得就下之性而無上逆之患”[6],故本方應重用石膏以清飲郁之熱。

      通過對《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治療喘咳的含石膏、麻黃方劑中石膏用量進行比較,梳理本草中石膏用量的相關記載,并結合本方功效主治進行分析,其主治表邪激動內飲郁熱上逆而發(fā)喘咳,方中石膏用量大于麻黃,為其兩倍,約為110.0~125.0 g。

      2.5 劑量建議

      明清時期,醫(yī)家使用本方時用量與前代有所區(qū)別,藥物用量多較前代減少,如《本草綱目》中記載:“今古異制,古之一兩,今用一錢可也”[32],指出明清時期藥物用量與漢代已有較大差異。徐靈胎認為:“自三代至漢晉,升斗權衡,雖有異詞,以今校之,不過十分之二”[33],如《重訂通俗傷寒論》中各藥物用量較前代記載均減少[34]。中國歷史博物館中清“十兩銅砝碼”稱量結果顯示清代每錢約為3.6 g[35];丘光明在《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中對明清度量衡進行考證分析指出一錢為3.73 g[36],則方中藥物如厚樸藥量約為18 g。

      現(xiàn)代醫(yī)家使用本方時,藥物用量均較原方按漢度量衡換算劑量減少,如陳潮祖在《中醫(yī)治法與方劑》中記載本方藥物用量厚樸15 g,麻黃9 g,石膏24 g,杏仁9 g,半夏12 g,干姜6 g,細辛3 g,小麥9 g,五味子6 g[37];胡希恕在使用本方時,方中厚樸五錢,麻黃為四錢,石膏用量為一至二兩,其余諸藥為二至四錢[38],厚樸用量約為16.5 g;此外,醫(yī)家如譚日強治療哮喘時,本方以厚樸10 g,麻黃3 g,石膏10 g等進行治療[39],藥物用量也明顯減輕。

      結合歷代藥物用量記載衍變及醫(yī)家臨床實際用量,方中各藥物用量比約為:厚樸∶麻黃∶杏仁∶石膏∶半夏∶干姜∶細辛∶五味子∶小麥(5∶4∶3∶8∶3∶2∶2∶2∶10),厚樸用量約為15~18 g,其他藥物可按此進行換算。

      3 制法及服法

      本方煎服法為“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稘h書》云:“十合為升,十升為斗”[40]。如前所述,經(jīng)考證漢代一升約為今200 mL,故一斗二升為2 400 mL。關于本方的煎煮次數(shù),歷代均為“一煮”。《本草通玄》載:“味有厚薄,氣有輕重。若取二煎,其厚且重者,尚有功力,其輕且薄者,已無余味,安在其君臣佐使之為哉?!盵41]厚樸麻黃湯宣肺化飲、清肺化痰、降氣平喘,取1次煎煮的方法。

      關于本方的服用次數(shù),除《圣濟總錄》所載厚樸石膏湯“日二服”外,歷代均記載為“一日三次溫服”,方化琪認為“分溫日三服,使腹中藥氣接連不斷,以盡和里之妙用”[42];《金匱指歸》載:“內諸藥,煮取三升,象三陽陽氣伏藏土中。溫服一升,日三服,象一陽得陰開于子,二陽得陰明于丣,三陽得陰闔于午也”[43],認為一日三服順應人體陰陽,并可使藥氣連綿一天。故本方煎服法為以2 400 mL水先煮小麥熟,去滓,加入其余藥物,煮一次至600 mL,每次200 mL,分3次溫服。

      4 總結

      《古代經(jīng)典名方關鍵信息考證原則》提出在藥物用量考證中,應系統(tǒng)研究古代度量衡與現(xiàn)代的對應關系,在尊重原方用量、考證歷史變遷、結合現(xiàn)代研究及保障處方安全的基礎上,參考專家意見及《中國藥典》規(guī)定以確定藥物劑量。本研究分析了厚樸麻黃湯的功用主治、組成藥物、劑量及煎服法,為臨床應用及成方制劑開發(fā)提供一定的參考。

      猜你喜歡
      雞子醫(yī)籍方中
      “基于心,準于行” 黨建與企業(yè)發(fā)展相融共生
      五味子酒助眠
      3種醫(yī)籍考對比
      咽干,喝甘桔冰梅飲
      益壽寶典(2018年34期)2018-01-26 23:50:19
      雞子不認得鴨子
      雞子黃功效及臨床應用探討*
      急躁的人
      古醫(yī)籍中刺絡放血醫(yī)案淺析
      醫(yī)籍整理“群體事件”現(xiàn)象、由來及避免其再次釀發(fā)的對策思考
      歷代有關醫(yī)籍中導引內容之評析(續(xù)完)——兼再述導引之內涵與外延
      济阳县| 郑州市| 安化县| 云梦县| 报价| 姜堰市| 阿图什市| 中江县| 阜城县| 樟树市| 枣庄市| 香港 | 个旧市| 黔西县| 阿城市| 泾源县| 嘉荫县| 宁海县| 吉木萨尔县| 镇原县| 广元市| 西丰县| 达拉特旗| 灵台县| 新竹市| 河西区| 呼图壁县| 雷波县| 荥阳市| 文昌市| 社会| 永平县| 涟水县| 汉川市| 漳浦县| 石狮市| 广灵县| 杨浦区| 镇坪县| 舟曲县| 峨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