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雙
摘 要:在現(xiàn)代化教育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語文作為一門極具情感元素、富含人文因子的學科,其中隱含著豐富的德育知識,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對塑造小學生三觀、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課堂教學
無論是“德智體美勞”,還是“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德育始終排在第一位,足以說明德育的重要性。小學語文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有知識,無德育”的課堂狀況,時刻注重將道德教育和知識傳授相結(jié)合,推動青少年素質(zhì)全面發(fā)展。為了實現(xiàn)滲透德育的重要目標,教師需要把握語文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滋養(yǎng),讓“德育之花”遍開語文課堂。
一、立足識字教學,滲透德育
當代著名書法家林散之曾經(jīng)說,字如其人,見字如面。一個人是怎樣的,就會寫出怎樣的字。只有學會做人,才能寫好字。由此可見,字不僅代表一種語言符號,更代表一個人的個性以及其留給他人的印象。對小學生而言,規(guī)范識字、規(guī)范寫字,是其應具備的重要文化素養(yǎng)[1]。語文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漢字的引路人,更應根據(jù)新課標要求,在識字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
例如,《呼風喚雨的世紀》一文需要學生學習的生字有:喚、紀、技、哲、任、善等15個字。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滲透德育,教師可采取如下措施。在教“善”這個字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展示“善”字的演變歷史,這樣學生會發(fā)現(xiàn),原來一開始的“善”字并不是寫成今天的樣子,而是由上面一個“羊”、下面兩個“言”字構成。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善”字要寫成這樣的形式,它可能代表怎樣的寓意?有的學生認為,這個字最初和羊有關;還有的學生認為,善字下面的兩個“言”字,就像兩張笑臉,表達喜悅的心情。此時,教師告訴學生,“善”字最初和祭祀有關,古時祭司或者巫師頭戴羊角,身披羊皮,代神立言。神祇之言是吉祥的,吉言也就是羊言,即善言。接著,教師繼續(xù)圍繞“善”字進行德育延伸:“現(xiàn)在的‘善’字已經(jīng)沒有祭祀的含義了,它主要表示的是善良、善行、善言的意思。那么,你認為什么樣的人才是善良的人,什么樣的行為稱得上善行,什么樣的語言可以視作是善言?”這一連三個問題從德育的角度引導學生,讓學生展開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思考善的本質(zhì)。而通過思考,學生對善有更加深入的認知:只要心懷善念,不侵害他人的利益,不做出危害他人的事情,愿意在他人落難時伸出援手,對不幸的人心懷同情,這便是一種善。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充分利用了漢字的德育價值,在進行識字教學時,從一個簡單的“善”字出發(fā),先是為學生剖析漢字的構成以及演變,接著進行德育延伸,讓學生思考什么是善人、什么是善行、什么是善言,從而讓學生在這個思考的過程中,接受德育熏陶,提升思想品質(zhì)。
二、立足文本教學,啟發(fā)德育思考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編者悉心收錄了各種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對小學生有著極強的吸引力,而學生在閱讀故事的過程中,不僅會學到很多基礎知識,還可以得到很多啟示和思考。教材中收錄的故事常常具備一定的教育警示性質(zhì),這些故事可以引導學生明白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滲透德育,教師不妨立足文本,發(fā)掘其中特殊的德育作用,讓學生在閱讀故事的過程中體會其中蘊藏的德育思想,從思想觀念以及行為習慣等角度影響學生,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2]。
例如,在教學《陶罐和鐵罐》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著重分析陶罐和鐵罐在對話過程中不同的語氣態(tài)度。對此,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表格,要求學生分別從神態(tài)、語言、語氣等角度比較陶罐和鐵罐的不同之處。通過閱讀,學生發(fā)現(xiàn)陶罐在說話時永遠那么謙卑、和善,如“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有什么可吵的呢!”“我的兄弟鐵罐就在我旁邊,請你們把它掘出來吧?!倍F罐在說話時永遠趾高氣揚,充滿了不屑和蔑視,如“你敢碰我嗎,陶罐子!”“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在對比之后,教師讓學生深入思考,通過陶罐和鐵罐不同的語言以及行為表現(xiàn),分析二者各自具備怎樣的性格特征。然后,學生進行小組互動,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交流。在討論以后,學生對陶罐和鐵罐的性格特征進行概括,認為陶罐是一個謙虛、和善、懂得為他人考慮的人,而鐵罐傲慢無禮、自視甚高、不懂得尊重他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更喜歡陶罐還是鐵罐呢?”學生回答:“陶罐?!苯處熃又穯枺骸盀槭裁茨兀俊睂W生表示陶罐看起來更好相處,而且更善良,更懂得為他人考慮。教師又問:“平時你們有沒有遇到過像‘鐵罐’一樣的人呢?你能勸勸他嗎?”這樣將課本上的知識與生活情境聯(lián)系起來,學生更加能感同身受。學生回答:“某某,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不能因此就看不起其他人?!贝藭r,教師告訴學生:“所以你們都要做一個像陶罐一樣的人,謙虛、和善、懂得欣賞他人的長處,這樣才能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苯處熗ㄟ^點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助力學生完善人格。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編者精心收錄了很多類似的故事,這些故事具備豐富的德育元素,對小學生優(yōu)秀品德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作用。教師一定要好好利用它們,將其作為德育滲透的素材,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拓展。在深挖這些故事的內(nèi)涵時,學生必將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zhì)。
三、立足作文教學,進行德育引導
寫作是語文教學中的核心項目,脫離了寫作的語文,不能稱為完整的語文。因此,教師要想在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寫作教學環(huán)節(jié)同樣需要重視。寫作教學和德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為每一篇文章都必然包含著學生的思想感情,而只有充滿感情色彩的作文,才能真正打動人心[3]。每一篇文章,從構思、立意、選材到動筆寫作,都滲透著學生的主觀意識,體現(xiàn)著他們對學習生活中真、假、美、丑、善、惡的態(tài)度,反映著他們的三觀。教師積極把握寫作環(huán)節(jié),將德育思想滲透給學生,是取得良好德育效果的一個重要手段。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習作《我學會了 》時,教師可根據(jù)教材中的提示,要求學生寫一寫讓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要求寫出做這件事的經(jīng)歷、心情以及感悟。面對這樣一個題目,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以該話題為核心進行課堂互動,在課堂互動中,每個學生都積極發(fā)言,紛紛講述讓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教師負責從學生的發(fā)言中進行德育拓展,引發(fā)學生對德育的思考。比如,有的學生在課堂上分享了自己做戚風蛋糕的經(jīng)歷。這位學生表示,她在網(wǎng)上看到很多做戚風蛋糕的視頻,發(fā)現(xiàn)非常簡單,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才體會到并不容易,更奇怪的是,每一次都是按照視頻中的步驟操作,可是從來沒有成功做出過戚風蛋糕,烤出來的蛋糕表面總是塌陷的。后來經(jīng)過反復試驗,她發(fā)現(xiàn)問題出在水油比例和面糊起筋上。最終她調(diào)整了配方,在攪打面糊時不再那么用力,終于把戚風蛋糕做好了。此時,教師詢問學生:“通過這樣一次經(jīng)歷,你有怎樣的收獲呢?”這位學生謙虛地表示:“這次經(jīng)歷讓我明白做任何事都要親身嘗試才知道難易。而且,沒有任何一件事是輕輕松松成功的,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教師接過學生的話頭,向?qū)W生進行德育滲透:“的確,凡事只有親身嘗試才有發(fā)言權。哪怕過程中遇到再多的困難,只要堅定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同時及時調(diào)整方向和思路就能取得成功。”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經(jīng)歷中得到了寶貴的啟示。隨后教師再讓學生將自己的經(jīng)歷和啟示寫在作文里,這不僅使學生順利完成了寫作文的任務,對其人生成長也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自然也是德育滲透的主要方向,有著較強的育人功能。教師可以將二者有機結(jié)合,從作文話題入手,和學生展開互動交流,并在交流中進行德育滲透,這樣就能深化學生對話題的認知,使學生寫出更具思想深度的作文,同時提高育人質(zhì)量。
四、立足課外閱讀,提升德育水平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而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三觀、發(fā)展三觀的關鍵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抓住這個關鍵期,幫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此時的學生心理尚未成熟,道德行為極易受外界負面因素的干擾,如果教師不加以正確引導,學生很有可能走偏。而閱讀一直是拓展學生知識視野、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核心渠道,其同樣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4]。教師不僅需要把握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更需要把握課外閱讀環(huán)節(jié)。對此,教師不妨將課外閱讀和德育相融合,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文學世界里不斷提升自我道德修養(yǎng)。
例如,在教學《魯濱孫漂流記(節(jié)選)》一文時,教師發(fā)現(xiàn)班級大多數(shù)學生都被魯濱孫流落荒島的故事吸引,而教材只是節(jié)選了原文中的一部分內(nèi)容,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因此,教師推薦學生在課外讀一讀《魯濱孫漂流記》原著,并要求學生在兩周之內(nèi)完成。此外,教師還要求學生在讀完這部名著以后,要試著畫一幅思維導圖和寫一篇讀后感,并在班會上向大家分享。等學生讀完以后,教師舉辦了一次專題分享活動,讓學生試著談談自己的感受。有的學生表示:“讀完這部名著,我意識到即便遇到天大的困難,也一定要保持冷靜,要分析自己當下的真實處境,試著以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不幸遭遇?!边€有學生表示:“魯濱孫的遭遇讓我明白,即便處境再艱難,也總有一線光明。只要耐下心、沉住氣,一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痹谶@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同學們說得沒錯。當魯濱孫流落荒島,完全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機會走出荒島時,他并沒有放棄自己,而是冷靜分析自己當下的處境,積極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正是這種永不放棄的精神,永遠保持冷靜的心態(tài),讓魯濱孫即便流落荒島20年,也終有機會回到文明世界。所以,同學們,無論你們今后遇到怎樣的挫折和挑戰(zhàn),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光明就在前方,千萬不要輕言放棄?!边@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能夠引導他們自我成長,培養(yǎng)他們勇于奮斗的精神、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幫助他們健全人格,走向正確的道路。在一次次的閱讀交流中,學生的心靈也將受到極大的觸動,其道德認知水平也會有相應的提高。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更是實施德育滲透的核心路徑。教師應當積極把握課外閱讀環(huán)節(jié),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做事,不斷豐富學生的學識,涵養(yǎng)其品格,這樣才能實現(xiàn)德育目標。
五、立足口語交際,強化德育效果
除了識字教學、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同樣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也可成為德育滲透的關鍵路徑。常規(guī)的口語交際教學側(cè)重于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對口語交際話題的德育滲透程度不夠。因此,為了提高德育滲透的效果,教師需要積極把握口語交際環(huán)節(jié),對口語交際話題進行德育方面的拓展,使學生對德育產(chǎn)生思考。
例如,針對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7單元口語交際“身邊的‘小事’”這一內(nèi)容,教材中的提示是要求學生從生活中的小事出發(fā),想一想生活中是否有一些不文明或者文明的現(xiàn)象,這些小事又帶給自己怎樣的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分別是“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激發(fā)事例思考”“小組互動交流,分享真知灼見”“教師匯總梳理,展開德育引導”。具體來說,教師首先將生活中一些不文明或者文明的現(xiàn)象以視頻的方式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和小組同學交流對這些現(xiàn)象的認知以及想法。比如,在教師分享的第一個視頻中,一個男子在車站隨意插隊,甚至還推開其他老人,只為了搶座。教師讓學生談談對這個視頻的看法,學生紛紛表示該男子不講公德心、不守公共秩序。此時,教師圍繞該視頻進行德育拓展,讓學生明白:很多時候,一個人的修養(yǎng)和內(nèi)涵,就藏在一個個生活細節(jié)中。不僅是公交車站,在任何公共場所都需要遵守一定的秩序,這樣不僅是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教師利用這次口語交際,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內(nèi)在素質(zhì),更在學生心中播種下一顆德育的種子,增強了學生的思想建設。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立足口語交際環(huán)節(jié),對口語交際話題進行德育方面的拓展,激發(fā)學生從德育層面產(chǎn)生思考。這樣不僅能讓口語交際教學更有深度,還會加強學生對德育的認知和理解,達到強化德育效果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把握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環(huán)節(jié),滲透德育思想,增強學生對德育的認知和思考。這樣的教學不僅更具深度,還會加深學生的思想認識,把他們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溫彥珍.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9):278.
駱慧英.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與融合分析[J].文理導航(下旬),2020(10):53,56.
馬天驕.語文教學滲透德育 巧妙落實“立德樹人”:小學語文教學德育的滲透策略[J].新課程,2020(43):236.
董淑強.德育與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的交融[J].吉林教育,2020(28):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