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曉, 周超超, 黃楊, 徐超超, 汪國云*, 胡清清, 葉建海
(1.余姚市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總站,浙江 余姚 315400; 2.余姚市舜佳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浙江 余姚 315499;3.余姚市陸埠鎮(zhèn)人民政府,浙江 余姚 315420; 4.余姚市牟山鎮(zhèn)農業(yè)技術推廣綜合服務中心,浙江 余姚 315456)
枇杷是薔薇科枇杷屬的常綠小喬木,根據果肉色澤可分為紅肉類和白肉類。白肉枇杷果皮薄,肉質柔軟、多汁、味濃、酸甜適口,深受消費者喜愛。寧波地處浙東沿海,是浙江省白肉枇杷主產區(qū)之一,下轄寧海縣選育有優(yōu)良白肉枇杷品種,具有種植白肉枇杷的地域條件和技術儲備。余姚作為寧波下轄縣市,白肉枇杷新品系可能適用于余姚種植。
余姚地產水果種類豐富,種植歷史悠久,是中國楊梅之鄉(xiāng)、中國早熟蜜梨之鄉(xiāng),常年水果種植面積9 900 hm2。為優(yōu)化現有品種結構,豐富夏初地產水果選擇,余姚于2013年引入白肉枇杷新品系,市農業(yè)技術部門2019—2021年對冠玉、白玉、青種、寧海白4個白肉枇杷品種的物候期、豐產性、抗逆性、果實品質、效益等進行調查研究,初步掌握上述4個品種在余姚市的種植表現,為余姚引種白肉枇杷的品種選擇提供部分數據支持。
余姚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1 ℃,無霜期305 d,低溫主要集中在12月、1月和2月,歷史最低氣溫-8 ℃,2020年最低氣溫-5.8 ℃(12月31日)。
試驗在余姚市舜佳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的枇杷基地進行,4個露地栽培品種及2個保溫大棚栽培品種,栽培管理技術一致。以品種和栽培方式為處理,共設6個處理。以露地栽培的白玉為處理1,露地栽培的青種為處理2,露地栽培的冠玉為處理3,露地栽培的寧海白為處理4,保溫大棚栽培的白玉為處理5,保溫大棚栽培的青種為處理6。
主要調查試驗地栽培枇杷花期和果實發(fā)育期。用游標卡尺測量果實縱橫徑,電子秤測定果實鮮重,數顯糖度計測定果實可溶性固形物。送樣至實驗室測定可滴定酸、VC含量、硬度等。以上每個處理隨機選擇樹勢相對一致的樣樹3棵,每棵樹選擇位于內外上、中、下不同部位的果實10顆,共測定果實30顆。
經連續(xù)3 a觀察,6個處理組的白肉枇杷的花期可分頭性花、二性花和三性花[1],白玉和寧海白較青種和冠玉早開花1周左右(表1)。大棚一般于12月中旬覆膜,保溫大棚白玉和保溫大棚青種的三性花較露地白玉和露地青種的三性花提早1周左右。
露地栽培的4個處理組前兩批花和幼果易遭凍害,生長成熟的多為三性花所結果實;保溫大棚栽培的2個處理組,頭性花所結果實即可生長成熟,但因二性花和三性花消耗樹體營養(yǎng),加之溫度不夠,幼果需棚內溫度達到25 ℃以上才開始膨大。
表1 6個處理組白肉枇杷的物候期
露地栽培條件下,4個品種的成熟順序為白玉、青種、寧海白、冠玉,各品種間隔時間4 d左右,有較好承接性(圖1)。保溫大棚內栽種的白玉和青種較露地栽培的白玉和青種,成熟期提前10 d左右[2]。
圖1 2021年6個處理組果實生長發(fā)育的曲線
露地栽培條件下,4個品種產量為青種≥冠玉>白玉>寧海白。按往年產量估算,相同面積下保溫大棚內栽種的白玉和青種產量是露地栽培的白玉和青種產量的1.69倍和1.50倍。如遇極端低溫和連續(xù)低溫天氣,設施栽培的優(yōu)勢凸顯,2021年保溫大棚內栽種的白玉和青種產量,是相同面積露地栽培的白玉和青種產量的2.50倍和2.14倍(表2)。
表2 6個處理組白肉枇杷的產量
經3 a觀察,露地栽種條件下,寧海白最不抗凍,產量受低溫影響最大,產量常為4個品種最低。白玉抗凍性較差,低溫多雨天氣易發(fā)花腐病,但能保證一定產量。冠玉和青種抗凍表現較好,產量也較穩(wěn)定。
2020年年底以及2021年年初,分別有4 d(2020年12月29日—2021年1月1日)和5 d(2021年1月6日—1月10日)的氣溫低于-3 ℃,最低溫-6 ℃。露地栽培的4個品種均受凍害嚴重,青種和冠玉減產42%左右,白玉減產50%左右,寧海白減產20%左右,有部分地塊的寧海白發(fā)生絕收現象。保溫大棚內的白玉和青種同樣受低溫影響,分別減產26%左右和17%左右。
果實大?。郝兜卦耘鄺l件下,4個品種的平均單果重為冠玉>青種>寧海白>白玉。同時,保溫大棚栽培的白玉和青種果實小于露地栽培的白玉和青種果實,判斷與掛果量有關。
可溶性固形物:露地栽培條件下,白玉最高,冠玉次之,青種最低。但都高于保溫大棚栽培的白玉和青種。
可滴定酸:保溫大棚栽培的白玉和青種高于露地栽培的白玉和青種。同樣露地栽培條件下,白玉最高,冠玉次之,寧海白最低。
硬度:露地栽培的4個品種,寧海白硬度最低,冠玉硬度最高(表3)。
表3 6個處理組白肉枇杷的果實品質
露地栽培和保溫大棚栽培日常的水肥養(yǎng)護管理一致,成本區(qū)別在于露地栽培需要套袋,每667 m2每年成本在700元左右(紙袋175元,人工525元),保溫大棚栽培有鋼架大棚、薄膜和人工費用,每667 m2每年成本在4 820元左右(鋼棚材料及人工60 030元,計劃使用15 a,薄膜及人工818元·a-1)。
表4 6個處理組白肉枇杷667 m2的效益
露地栽培條件下,冠玉效益最高,青種次之,寧海白最低。保溫大棚栽培條件下,青種和白玉的效益是露地栽培的1.59倍和1.82倍以上。
4個白肉枇杷品種在余姚的引種試驗表明,白玉果形最小,抗凍性較差,但能保證一定產量,上市最早,收購價較高,每667 m2效益1.37萬元左右;青種果形較大,抗凍性較好,且產量較高,收購價30~32 元·kg-1,每667 m2效益1.8萬元左右;冠玉果形最大,抗凍性較好,且產量較高[3],收購價高于青種,每667 m2效益最高,可達2萬元左右;寧海白果形較大,抗凍性最差,產量最低,部分地塊有絕收現象,收購價受寧海產寧海白影響,為4個品種最低,每667 m2效益0.6萬元。
綜上所述,冠玉、青種、白玉較適合在余姚種植。生產上,早熟的白玉可與晚熟的冠玉、青種搭配,拉長白肉枇杷采摘期。另外,因白肉枇杷抗低溫能力弱,產量受氣候影響較大,實際生產建議開展設施栽培,提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