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年,河南南陽有個叫樊重的人。有一次,他想制作一些常用的器皿,于是他先種了許多梓樹和漆樹。人們對他都抱以嘲笑諷刺,想不通他為什么要大費周章先種樹,而不是直接取材做成他需要的器皿。時間長了,梓樹和漆樹都長成了有用之材,過去譏笑他的人,現(xiàn)在也來向他借木材,而樊重也樂于幫助貧困的鄉(xiāng)親。
《后漢書》中記錄了樊重家族的故事,由此我們可以觀察到樊重家族的家風。樊重性格溫和厚道,治家有法度,祖孫三代同堂共財,子孫們早晚問安致禮,其肅穆如同官府。樊重對農(nóng)事很有研究,在他的帶領下,全家人共同努力,開辟了田地三百多頃,他還養(yǎng)魚牧牛,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需求,樊重家都能自給自足。
《后漢書》說樊重家“資至巨萬”,他經(jīng)常接濟貧苦族人,恩德遍及鄉(xiāng)里百姓。他的外孫何氏兄弟爭財斗氣,樊重引以為恥,拿出田產(chǎn)二頃解決了兩兄弟的糾紛。鄉(xiāng)里百姓都稱頌其美德,便推薦他為三老。三老是漢代基層掌教化的官員,所選之人年高德茂,為鄉(xiāng)里百姓所敬重。樊重活到八十多歲去世,他生前借貸給別人的錢達幾百萬,臨終前,他吩咐家人把文契全部銷毀了。欠債的人家聽說了此事,很是慚愧,爭著歸還欠款,他的兒子遵從父親遺愿,始終沒有收下這些錢。
樊重的兒子樊宏持家后,傳承了行仁的家風。他平時為人謙虛平和,戒惕謹慎,對功名利祿沒有非分之想。樊宏常常告誡兒子說:“富貴盈溢,未能有終者。”樊宏去世前,留下遺囑要求薄葬,各種殉葬品一無所用,這在厚葬風氣盛行的漢代是很特別的。朝廷贊同他的遺囑,認為如不順著樊宏的意愿辦,就不足以昭顯他的美德。
“君子之富”是怎樣的,古人早有回答:“假人不德不責,食人不使不役,親戚愛之,眾人善之”,意思是借給別人錢物,不要求感謝,也不責備別人;供養(yǎng)別人,不使喚、奴役別人;對親戚有愛心;對眾人有善意。
(據(jù)《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