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鉞
(遼寧省錦州市北鎮(zhèn)市文物處,遼寧 錦州 121300)
北鎮(zhèn)廟,位于遼寧省北鎮(zhèn)市城西2 公里的山崗上。據(jù)史料記載:北鎮(zhèn)廟始建于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年),同時詔封醫(yī)巫閭山為“北鎮(zhèn)名山”,并令就山立祠,開始建造北鎮(zhèn)廟。以后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興廢演變,最后形成了今天以牌坊、山門、神馬殿、鐘樓、鼓樓、御香殿、正殿、更衣殿、內(nèi)香殿、寢宮為主體,占地面積49800 平米的宏大建筑群。北鎮(zhèn)廟是古代祭祀北鎮(zhèn)醫(yī)巫閭山的山神廟,也是目前全國五大鎮(zhèn)山①中唯一保存完好的鎮(zhèn)山廟。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殿亦稱大殿,處于北鎮(zhèn)廟整體布局的中心位置。據(jù)歷史文獻和北鎮(zhèn)廟內(nèi)現(xiàn)存碑刻記載:該殿始建于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經(jīng)考證壁畫為同期所繪。它通面闊23.40 米,面闊五間,進深4 間,綠色琉璃瓦屋頂,屬歇山式單檐大木架結(jié)構(gòu)。殿內(nèi)神龕供奉“北鎮(zhèn)山神”一尊和侍臣像四尊;神龕上懸掛著清乾隆皇帝所題的“乾始坤樞”銅制匾額。至今,在墻體內(nèi)壁上仍保存著一組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極高歷史、藝術價值明代文武功臣人物②肖像壁畫。壁畫共有32 位文武官員畫像,分別分布于殿內(nèi)的東、西、北三面墻壁上,其中以后門為界,上至額枋下皮,下至墻肩,全長39.40 米。北鎮(zhèn)廟明代人物壁畫③是北鎮(zhèn)廟的鎮(zhèn)廟之寶。為全面深入了解和研究該壁畫的主題藝術,對此,我們曾對這一組壁畫的部分內(nèi)容進行了認真詳細的考察:首先,對壁畫的年代及壁畫中的人物進行了認定考證;④然后,亦對壁畫中的質(zhì)地、構(gòu)圖、筆法和彩色等四個方面進行了詳述考證。⑤通過對此壁畫中的兩項內(nèi)容考證,進一步獲取了對其壁畫的年代、人物和繪畫藝術等方面相關知識,以形成一定程度的認知。在此基礎上,我們再將對北鎮(zhèn)廟壁畫人物中穿配的精美華麗服飾加以論述,希望能夠獲得廣大同行們的批評和指正。
據(jù)考辯,北鎮(zhèn)廟此組明代壁畫中的32 位人物爵位分別是:追封王位的有6 位(徐達、常遇春、湯和、李文忠、鄧愈、沐英);封公爵的有10 位(李善長、馮勝、胡大海、傅友德、康茂才、俞通海、廖永安、趙德勝、丁德興、張德勝);追封公爵的有8 位(吳復、郭興、吳良、郭英、吳楨、耿再成、曹良臣、馮國用);封侯爵的有6 位(廖永安、華云龍、耿炳文、桑世杰、王弼、周德興);封郡公的有1 位(茅成);封伯爵的有1 位(劉基)。壁畫上的32 位人物當中他們各自身著明代文武官員的不同服式,手持笏板、兵器和抱拳等姿態(tài),按古代王、公、侯、伯的爵位順序排列,畫面布局得體,人物造型生動,十分詳盡地展現(xiàn)了明代時期文武官員的冕冠、服式、鞋履、飾品等人物裝束。
據(jù)考析,明代朝臣官吏的服式,品級較具體,各官的朝服、公服、常服皆按品定制。據(jù)《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六年所定的文武官員之制,“文武官朝服,梁冠,⑥赤羅衣,白莎中單,俱用青色飾領緣,赤羅裳,青緣,赤羅蔽膝,大帶用赤、白二色絹。革帶,佩綬,白襪,黑履”。設公、侯、伯、官等級,公、侯、伯皆戴七梁冠,并加籠巾,貂蟬,立筆;“公服,在京文武官員每日晚朝秦事,及待班、謝恩、見辭則服公服。公服在外文武官每日清早公亦服之。文武官公服用盤領右衽袍,或用纻羅絲、羅絹從宜制造,袖寬三尺,一品至四品緋袍(紅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綠袍,未流入雜職官,其袍、笏與八品以下同?!?;“常服,常朝視事服用。”;“常服,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常服,一品玉帶,二品花犀,三品金钑花帶,四品素金帶,五品素銀钑花帶,六品七品素銀花帶,八品九品鳥角帶?!钡?。
根據(jù)此前對該壁畫人物文武官員爵位的認定,按照壁畫上的32 位文武官員冠類、服式、鞋履和飾品畫法等分類去探索了解,便能掌握此壁畫在繪制文武官員服飾方面的特點與技法,同時亦為我們對此研究提供了大量而翔實的有力依據(jù)。
“冠”古代是頭上裝飾的總稱,用以表示官職,身份與禮儀之用。經(jīng)對照厘定,此壁畫上的32 位文武官員中在繪制冠類上形式主要有:方頂硬殼幞頭、七梁冠、⑦貂蟬冠、武弁戰(zhàn)盔、四方平定巾、鳳翅盔、紫金盔、束髻冠等八樣類型,從冠上亦可分為武將及文臣兩類人物。其中,方頂硬殼幞頭4 個:這是一種硬裹的巾帽,用鐵絲或藤草編成內(nèi)型的硬殼,再糊絹或羅,并涂于黑漆,外型方而隆起,左右兩腳用鐵絲制成,并糊漆紗,向兩側(cè)平伸或上翹,但其兩腳平直而長,向左右平伸,長至二尺。在此壁畫上的文武官員中就繪有四位武將侯爵分別戴有此類冠式:東壁的周德興;西壁的廖永忠、畢云龍、耿炳文。七梁冠20 個:梁冠多為在朝文武官員所戴,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梁冠其方形,前低后高,后傾,有圍片,前開后合。在此壁畫上的文武官員中就有20 位武將的公爵或追封公爵分別繪有戴此類梁冠,這些人分別分布于東、北、西三面墻壁內(nèi),其中:東壁的趙德勝、曹良臣、吳復、耿再成、郭興、吳良;北壁的李善長、馮勝、湯和、李文忠、鄧愈、沐英、馮國用、傅友德;西壁的康茂才、郭英、俞通海、吳禎、廖永安、張德勝。貂蟬冠2 個:貂蟬冠為三公親王所戴,官居一品也有戴用,其形正方,左右用細藤織成二片,形如蟬翼,并涂有金銀為飾,冠上綴金,并附蟬為飾(以示高潔),冠頂插有貂尾,這是一種高貴的冠式。在此壁畫上的文武官員中有2 位武將公爵(后追封王位)分別繪有戴此類冠式,而這兩位武將均在殿內(nèi)北壁后門兩側(cè),為:徐達、常遇春。武弁戰(zhàn)盔1 個:是一種以巾幞為主的武冠,有的以厚錦制之,有的以皮革制之,前額飾有鐵片為沿,并綴有紋飾,冠頂飾有紅纓,為漢、唐、宋、明歷代武將所好戴,輕便靈活,便于作戰(zhàn)。在此壁畫上的文武官員中有1 位武將的侯爵繪有戴此類冠式,是東壁的桑世杰。四方平定巾(亦稱儒巾)1 個:是一種方形硬裹巾,在巾上飾有一塊帛,使之翻折,形如瓦狀,并有兩帶垂于腦后,飄垂為飾,一般為舉子與書生所好戴,明代更為盛行,也稱儒巾。在此壁畫上的文武官員中有1 位文臣伯爵的繪有戴此類冠式,是西壁的劉基。鳳翅盔2 個:這是古代武將最常見的盔式,其形制一般以厚革制,額前有鐵片為沿,以護額掩耳,其鐵、銅片常飾有飛鳥雙翼迎風的紋飾,故稱鳳翅盔,有時盔頂也加鐵片為紋飾,并在盔上裝綴明珠或玉翠,使之高貴美觀。在此壁畫上的文武官員中有2 位武將公爵的繪有戴此類冠式,就是北壁后門兩側(cè)并持狼牙棒⑤的胡大海、丁德興。紫金盔1個:一般以革制,也有以薄銅片鑄成,外殼以紫飾金而成,這種小盔僅束套在頂髻上,以簪貫發(fā),并用帶結(jié)于頸上,稱為“束發(fā)紫金冠”。在此壁畫上的文武官員中有1 位武將侯爵的繪有戴此類冠式,是東壁的王弼。小冠1 個:束髻冠(也稱小冠),這是一種束在頭頂?shù)男」?,小冠多為皮制,形如手狀,正束在發(fā)髻上,用簪貫其髻上,用緌系結(jié)在頸上,武官狀士則多飾纓于頂上,稱為垂冠,初為宴居(在家便裝)時戴,后通用于朝禮賓客,文官、學士常戴用。在此壁畫上的文武官員中有1 位武將侯爵的繪有戴此類冠式,是東壁的茅成。
服式是古代人物畫造型的重要依據(jù),它能體現(xiàn)朝代的特征與人物身份及個性特點,此壁畫正是按照這一繪畫風格而進行設計繪畫人物服式的。經(jīng)對照厘定,此壁畫上的32 位文武官員的繪制衣服樣式主要有:公服、襕袍、官袍、戰(zhàn)襖、鎧甲等5 樣服飾(由于爵位的不同,此次在壁畫人物服飾中沒有繪制朝服),從服式亦可分為武將及文臣兩類人物。其中,公服26 件:為官臣、吏士在職公事或賓客時穿用,仍是寬衣大袖,以交領形式為多,領袖、裾也有緣邊,但文飾簡約,沒有朝服的華麗尊儀。在此壁畫上的文武官員中就有二十六位武將分別穿用此類服式,這些武將分別是:東壁封梁國公的趙德勝、追贈安國公的曹良臣、追封黔國公的吳復、加封泗國公的耿再成、追封陜國公的郭興、卒贈江國公的吳良、封江夏侯的周德興;西壁封蘄國公的康茂才、卒后贈營國公的郭英、封虢國公的俞通海、追封海國公的吳禎、封楚國公的廖永安、封蔡國公的張德勝、封德慶侯的廖永忠、封淮安侯的畢云龍、封長興侯的耿炳文;北壁(東):封魏國公謚武寧追封中山王的徐達、封韓國公的李善長、封宋國公的馮勝、封信國公謚襄武追封東甄王的湯和、封曹國公謚武靖追封岐陽王的李文忠;北壁(西):封鄂國公謚忠武追封開平王的常遇春、封衛(wèi)國公謚武順追封寧河王的鄧愈、封平西侯謚昭靖追封黔寧王的沐英、追封郢國公的馮國用、封穎國公的傅友德。袍一件:袍多為官員宴居時穿用,或文人舉子專用,亦稱“舉子服”。官用的袍常在袍上加邊,并以緋(紅)、紫、祿等主要三色以區(qū)分其品級,庶人以白制之,仕人則以青制之,以便區(qū)分各種身份。在此壁畫上的文武官員中就有1 位文臣穿用此類服式,是西壁南一封誠意伯的劉基。官袍一件:官袍為在朝的職官或地方的官吏所穿用,它多為盤領,有表有里,沒有朝服的寬大與長袖,在胸前也飾有“補子”,按品級而飾其紋飾。官袍在古代人物畫中尤為常見,歷代之形式也常有變化。在此壁畫上的文武官員中就有其中1 位武將穿用此類服式,是東壁南一封東海郡公的茅成。戰(zhàn)襖與鎧甲是古代將帥兵士作戰(zhàn)護身之服式,那么,什么是戰(zhàn)襖? 是把襖子去袖加厚而成,其形制如背子,多用厚錦或皮革制之,并配有腰扎、包肚以護身,由于戰(zhàn)襖,行動自由輕便,攻守靈活,便于作戰(zhàn),又能御兵刃,為歷代武官將校及士卒出征講武時所穿用,武官戰(zhàn)襖常以品級而定其襖色,以示區(qū)別;什么是鎧甲(亦稱披甲)? 這是一種戰(zhàn)襖或戰(zhàn)袍與鎧甲配合的作戰(zhàn)服式,一般在要害之處披甲,如臂鎧,前后兩襠鎧,與滕鎧等處披甲,其他部位則以巾、袍代用,如身可穿缺胯戰(zhàn)袍或戰(zhàn)襖,領結(jié)四垂巾,扎腰包肚,下穿白練裙或白馬甲(皮制,在腹下的前蓋厚襠),并飾有“護心鏡”,手束鞲臂,下穿寬口戰(zhàn)褲,束吊腿,足著靴,為唐、宋、明主將的主要披甲。在此壁畫上的文武官員中就有其中2 位武將穿用此類服式,他們分別是北壁后門兩側(cè)封越國公的胡大海、封濟國公的丁德興。在明代由于戎服、鎧甲、戰(zhàn)衣等級分明,根據(jù)爵位,亦可在武將的服式穿配上有繁簡之說,雖然在服式上均穿配戰(zhàn)襖、戰(zhàn)袍和鎧甲等服式,但在此壁畫上的武將中就有其中2 位在穿配服式上卻有所不同:一個是東壁南三封定遠侯的王弼,穿配著為出征、習武的將校服式;另一個是東壁南二封永義侯的桑世杰,穿配著為同爵位相比之下侯爵的戎服服式。在繪制上述26 位武將人物公服當中,應該說,其式樣并不是完全一樣的,其中,有6 名武將是明代朝臣官吏的典型公服,這6 名武將是:封魏國公謚武寧追封中山王的徐達、封鄂國公謚忠武追封開平王的常遇春、封江夏侯的周德興、封德慶侯的廖永忠、封淮安侯的畢云龍、封長興侯的耿炳文,而其他武將則不然(詳見壁畫人物圖片)。
履即今之鞋,古代對履很重視,有“飾足為禮”之說。履在三代時皆以皮制之,單底稱為“履”,復底或高底稱“舄”,在朝時穿“履”,在典祭時穿“舄”皆為禮儀之用。此壁畫在繪制文武官員人物中的鞋正是按照這一飾足禮儀而進行設計繪畫的,并且對履的裝飾很講究。此廟壁畫上的32 位文武官員在繪制履類形式主要分為履、靴2 樣,其中,靴4 雙:是胡制,隋唐以來,為歷代沿用,有“長靿靴”“短靿靴”“皂靴”等幾種形式,“長靿靴”與“短靿靴”多為革制,“皂靴”多以厚錦制之,為文武百官朝服時穿用,武將勇士出征作戰(zhàn)亦好穿用。在此壁畫上的文武官員中有4 位武將公爵與侯爵分別穿用繪制足著軟皮靴此類履式,其中公爵是:胡大海、丁德興;侯爵是王弼、桑世杰。履28 雙:以皮或厚錦制之,履頭皆有裝飾,有平頭、高頭、云頭、如意等等形式,并有各種繡紋,花履則為婦女所專用。在此壁畫上的文武官員中就有28 位的追封王、公、侯、伯等不同爵位則均分別穿用繪制的足著云頭高履此類履式,他們分別是:追封王位的徐達、常遇春、湯和、李文忠、鄧愈;公爵與追封公爵的沐英、李善長、馮勝、傅友德、康茂才、俞通海、廖永安、趙德勝、張德勝、吳復、郭興、吳良、郭英、吳楨、耿再成、曹良臣、馮國用、廖永安;侯爵與伯爵的畢云龍、耿炳文、周德興、茅成、劉基等人物。
古代人物的佩飾,一般可概括為佩與帶兩個類型,佩與帶作為禮儀及約束品德的裝飾,也常用于區(qū)分品級、貴賤與職能。歷代的禮儀典與輿服志對各種的佩飾也都作有明文規(guī)定,因此,此壁畫在繪制文武官員的佩飾方面亦都嚴格的遵遵循這一規(guī)定而繪制的佩飾。此壁畫上的32 位文武官員在佩飾中主要有:笏、刀、革=、綬等4 個類型。其中,佩笏的有26 人。笏,始于秦漢,百官在朝啟秦與執(zhí)令時用。它的形制上尖(或圓)下方,其形板身微曲,據(jù)官職大小而定其質(zhì)料,有象牙、槐木、竹等各種級別,上朝執(zhí)事時則執(zhí)笏,不執(zhí)時則佩插于腰=中,歷代朝臣承繼沿用(元、清兩代無此制)。在此壁畫上繪制手持象牙笏板的文武官員是:東壁的周德興、趙德勝、曹良臣、吳復、耿再成、郭興、吳良;北壁的徐達、封李善長、馮勝、湯和、李文忠、常遇春、鄧愈、沐英、馮國用、傅友德;西壁的康茂才、郭英、俞通海、吳禎、廖永安、張德勝、廖永忠、畢云龍、耿炳文。佩綬的有20 人。綬,有大綬、小綬之分,多為帝王、公侯大臣所佩飾,誥命夫人、名流仕女亦有佩飾,主要絲錦織成,并有組纓為飾。在此壁畫上繪制戴有大佩綬的文武官員是:東壁的趙德勝、曹良臣、吳復、耿再成、郭興、吳良;北壁的李善長、馮勝、湯和、李文忠、鄧愈、沐英、馮國用、傅友德;西壁的康茂才、郭英、俞通海、吳禎、廖永安、張德勝(準備將笏、綬合并在一起寫);佩刀的有1 人。刀,朝臣玉佩至秦時廢止,采用彩組連接于璲,表轉(zhuǎn)相結(jié),稱為“綬”,至漢代承秦制,把綬改為佩璽印與佩刀,作為官職身份與禮儀的裝飾(佩刀在朝時皆木劍)到唐時又改為龜、佩魚,宋、明亦沿用,作為入朝的符信與品級的標志。在此壁畫上繪制佩刀的有一名武將侯爵、此人綽號為“雙刀王”的王弼;在此壁畫上束革帶的文武官員有4 人。革帶亦稱腰帶,為傳統(tǒng)古代人物重要的帶飾,具有禮儀之飾及約束謹慎之意,并用來分官職品級之別。古代人物寬衣大袍,皆需用帶系結(jié),用絲編織而成的稱為“滌”,用革制成稱為“鞶”。在戰(zhàn)國以前腰帶多以絲錦為之,稱為“滌帶”后受胡制蹀躞帶的影響,遂采用革帶,為帝王、文武官吏所專用。特別到了唐代,規(guī)定了“大帶”的制度,更以金、銀、銅、玉等精雕細刻,成為區(qū)分官職的重要裝飾。在此壁畫上繪制束革帶的只是為武將官員,他們是:北壁公爵的胡大海、丁德興;東壁侯爵的王弼、桑世杰。
此外,在此壁畫中亦有劉基、茅成、桑世杰、王弼等文武官員他們沒有持任何兵器,而是單獨的站立抱拳,但其佩飾不同。
綜上所述,北鎮(zhèn)廟壁畫人物基本上承繼宋代服式,而北鎮(zhèn)廟壁畫在繪制這些文武官員的服式當中,武官服式主要以頭戴梁冠及其它不同冠式,身穿盤領大袖,飾以各品之補子,束革帶,執(zhí)笏為典型。文官則以明代特有的四方平定巾及衫舉子服式為典型。武職將帥則以鳳翅盔、戰(zhàn)袍戰(zhàn)襖及各式軟甲為典型。整個壁畫在繪制文武官員服式上凸顯得有章有序,爵位顯赫,具有鮮明的朝代特點。應該說,等級十分具體,服色、服飾更是豐富多彩,絢麗新穎。
注釋:
①五大鎮(zhèn)山:東鎮(zhèn)青州沂山、南鎮(zhèn)揚州會稽山、西鎮(zhèn)雍州吳山、北鎮(zhèn)幽州醫(yī)巫閭山、中鎮(zhèn)冀州霍山。
②壁畫文武功臣人物:是指正殿壁畫的32 位人物,按附圖③中的順序排列如下:1.茅成:封東??すすc國公不同,約相當于侯爵);2.桑世杰:封永義侯;3.王弼:封定遠侯;4.周德興:封江夏侯;5.趙德勝:封梁國公謚武恒;6.曹良臣:封宣寧侯追贈安國公謚忠壯;7.吳復:封安路侯追封黔國公;8.耿再成:加封泗國公謚武壯;9.郭興:追封陜國公謚宣武;10.吳良:封江陰侯卒贈江國公;11.李善長:封韓國公;12.馮勝:封宋國公;13.湯和:封信國公謚襄武追封東甄王;14.李文忠:封曹國公謚武靖追封岐陽王;15.徐達:封魏國公謚武寧追封中山王;16.胡大海:封越國公謚武莊;17.丁德興:封濟國公;18.常遇春:封鄂國公謚忠武追封開平王;19.鄧愈:封衛(wèi)國公謚武順追封寧河王;20.沐英:封平西侯謚昭靖追封黔寧王;21.馮國用:追封郢國公;22.傅友德:封穎國公;23.康茂才:封蘄國公;24.郭英:卒后贈營國公謚威襄;25.俞通海:封虢國公謚忠烈;26.吳禎:追封海國公謚襄毅;27.廖永安:封楚國公;28.張德勝:封蔡國公謚忠毅;29.廖永忠:封德慶侯;30.畢云龍:封淮安侯;31.耿炳文:封長興侯;32.劉基:封誠意伯。
③附圖:北鎮(zhèn)廟正殿壁畫人物位置圖
④鄭景勝,鄭艷萍.北鎮(zhèn)廟壁畫人物是誰[J].文物天地,1994(06).
⑤鄭景勝,鄭艷萍,劉旭東.北鎮(zhèn)廟壁畫藝術與技術探究[J].古建園林技術,1995(03).
⑥梁冠:洪武二十六年各官朝服改用梁冠,據(jù)明王圻的《三才圖會》圖注其形勢為硬殼冠,形勢進賢冠,按梁分品。
⑦狼牙棒:古兵器名。用堅重之木為棒,長四五尺,上端長圓如棗,遍嵌鐵釘,形如狼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