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澤儒 席會東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登封縣河圖》一幅,該圖繪制時間在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 年)至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 年)之間,是一幅清代地方官府繪制的河南府登封縣境內(nèi)水系分布圖。
《登封縣河圖》絹本彩繪,圖廓縱橫90×90 厘米,方位為上南下北、左東右西,以形象畫法繪注清代登封縣境內(nèi)8 條河流及13 座山巒分布等自然地理和城鎮(zhèn)聚落,以及寺觀祠廟等人文地理景觀,并以墨書紅簽注明地名,屬典型官繪本輿圖。圖中描繪的河流主要是潁河及其5 條支流,每條河流最終歸宿均以紅簽?zāi)珪鴺俗⒃谝慌?。圖中對山脈的描繪采用了中國古代山水畫中“披麻皴”技巧。此外,圖中還繪出了登封縣城及盧巖寺、中岳廟、嵩陽書院、會善寺、少林寺的大體位置,同時標注出“洛陽八關(guān)”之一轘轅關(guān)的所在之處,并以紅色點線的形式表現(xiàn)了縣境內(nèi)主要交通道路。該圖在圖中東、西、南、北、東南方向,以紅簽?zāi)珪鴺俗⒊龅欠饪h與周圍鄰縣的道里距離,清楚地展現(xiàn)了登封縣“四至八到”情形。
地圖右上角附有《登封縣河圖總說》一篇,文中首先說明了登封縣的地貌特征為“地勢高阜,多系石崖”,隨后記錄了境內(nèi)以潁河為主,包括潁河支流雙溪河、石淙河、焦河、少陽河、白洋河,以及流入洛陽境內(nèi)的江左河、金河的基本情況,詳述了各條河流的發(fā)源地、河流長度、河面寬度及河水深度。圖說中最后說明“以上各河,岸高河低,并無堤埝溝渠,亦無官修民修工程,且兩岸俱系沙石鱗砌,堪資宣泄,不資灌溉”,點明了當時登封縣境內(nèi)河流的河情水勢及其治理情況,表明八條河流并無人工堤埝、溝渠修筑,以自然狀態(tài)奔流于登封縣境內(nèi),由于河流兩岸多沙石堆積,因此難以用來灌溉。
登封縣位于中岳嵩山腳下,歷史悠久,夏朝有禹都陽城,西周有周公測影,春秋設(shè)邑,秦置縣。漢武帝游嵩山時設(shè)崇高縣,是為登封縣的前身。隋代改崇高縣為嵩陽縣,唐代武則天登嵩山,改元萬歲登封,改嵩陽縣為登封縣,陽城縣為告成縣,自此以后登封縣的名字一直延續(xù)至今。
除中岳嵩山外,淮河的一大支流潁河也發(fā)源于登封縣?!端?jīng)注》中記載潁水為三源齊發(fā):“右水出陽乾山之潁谷,《春秋》潁考叔為其封人。其水東北流。中水導(dǎo)源少室通阜,東南流逕負黍亭東……亦或謂是水為?水,東與右水合。左水出少室南溪,東合潁水。”乾隆年間編修的《登封縣志》也記載有:“潁水出登封西陽乾山潁谷,是為右潁。右潁東流。中潁水東南流注入,一名?水。又東左潁水東南流注入。”可見在潁水源的問題上乾隆《登封縣志》同《水經(jīng)注》的記載保持一致。但是,《登封縣河圖》中“潁水源”所在的“馬安山”明顯同《水經(jīng)注》、乾隆《登封縣志》的記載不相符合,查閱乾隆《登封縣志》的記載,有這樣一段話:“大苦凡三峰,中峰端正,方廣而凹腦。東西兩峰,尖峭拱峙。自分水嶺北望,其狀如斯。若自偃師南望,中峰與東峰若駿馬交馳,而東峰又絕類馬鞍,遂名‘馬鞍山’?!睆馁葞熆h向南看大苦山,其形狀類似馬鞍,因此被稱為“馬鞍山”,可知圖中所謂的“馬安山”其實為“馬鞍山”,結(jié)合縣志前面的描述可以知道馬鞍山就是大苦山。乾隆《登封縣志》中又有“潁谷皆在大苦山陽,知陽乾即大苦也”的描述,這樣一來便解釋了大苦山便是陽乾山,由此可見,《登封縣河圖》中的馬安山即為陽乾山,圖中的潁水源便是《水經(jīng)注》中所記載的右潁。再經(jīng)考證可以發(fā)現(xiàn)《登封縣河圖》中也描繪了第二處潁水源“中潁”的情形。根據(jù)乾隆《登封縣志》的記載:“按中潁今后河水。后河本名?澳村,水出當陽山前,即少室通阜也?!薄兜欠饪h河圖》中描繪有一條發(fā)源于當陽山的白洋河,其實就是中潁水,也叫后河。除右潁與中潁外,左潁在《登封縣河圖》中并無體現(xiàn),實為一大缺憾。此外《登封縣河圖》中所描繪的“石蹤河”應(yīng)為“石淙河”。因河兩岸石崖高聳,且多洞穴,水擊石響,淙淙有聲,故名“石淙河”。
《登封縣河圖》
乾隆《登封縣志》輿圖記中繪有一幅登封縣輿圖,同《登封縣河圖》描繪的范圍大致相當,如果將兩圖放在一起加以對比,能夠發(fā)現(xiàn)許多不同。兩者的相同之處在于其描繪的范圍相當,且對于潁河及其支流的情況都有所反映。不同之處首先是在方位選擇上,《登封縣河圖》為上南下北,而登封縣輿圖為上北下南。其次在精細程度上,《登封縣河圖》更為精細,每條支流都以紅簽?zāi)珪鴺俗⒊龊恿髅Q,而登封縣輿圖除了潁源、洧水、來需水和江左河有所體現(xiàn)外,其余河流均未標注名稱。相比之下,登封縣輿圖勝在內(nèi)容豐富,《登封縣志》中記載的山川在圖中都有所體現(xiàn)。再者,在內(nèi)容詳實程度上,《登封縣河圖》僅繪制出登封縣城及其周邊六處名勝,登封縣輿圖則繪制有一城九鎮(zhèn),名剎古寺在圖中也有更多體現(xiàn),這一點《登封縣河圖》遠不能及。最后,《登封縣河圖》以紅色點線形式直觀表現(xiàn)出登封縣的主要交通道路,而登封縣輿圖對于交通道路的描繪是沒有的。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差異,是由于《登封縣河圖》如圖名所言,主要描繪的是登封縣境內(nèi)的河流情況,對于其他內(nèi)容,比如鄉(xiāng)鎮(zhèn)和名剎古寺的描繪則能省盡省,只保留了為人熟知的名勝古跡,這樣也顯得地圖主題鮮明。而登封縣輿圖則是對《登封縣志》記載內(nèi)容的圖形呈現(xiàn),因此要素更多,應(yīng)有盡有,又受限于圖幅大小,不會把每條河流、每座山峰的名稱都標記于圖上。
總而言之,《登封縣河圖》反映了清代登封縣境內(nèi)的山川分布,其所附河圖總說對河流的記載也十分詳細,這讓觀者對于登封縣的河流情況有更加直觀的感受,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地圖的繪制風格與特點。相比于同時期的登封縣輿圖,《登封縣河圖》更加直觀,將山水畫的繪畫技巧融入地圖繪制中,也使得地圖看起來更加具有觀賞性和藝術(shù)性,因而具有文獻價值之外的文物價值和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