瞪大雙眼
多媒體讀書法是我的發(fā)明,顧名思義就是:不一定正襟危坐焚香凈手,可躺可臥,通過各種APP、網(wǎng)站聽原著朗讀版、聽出版社云直播介紹、聽各種慕課講書、看與經(jīng)典相關(guān)的影視作品。
這個讀書法,適合以下人群:一是中老年人,其共性問題是病歪歪的身支撐不了神游八荒的心,此法可緩解久看眼睛累、久坐肩頸腰皆不適等常見癥狀;二是無所事事又不愿干體力活的人,善用此法,家人會覺得你正在從事腦力勞動,從而“君子遠庖廚”;三是看不進經(jīng)典卻又不敢理直氣壯去墮落的人,此法可倒逼自己。
這個讀書法,聽起來簡單,但如果不取其精髓,以為只是打開手機就算操作的話,大概率會被家人痛罵:又躺著刷一天手機。
“精髓”就是,中國語境的“讀書”是學(xué)習(xí)的同義詞,而“學(xué)習(xí)”,是必須有輸出性成果的,否則,作為評價主體的他人,就不會認(rèn)同你是在“讀書”。
這個成果,在求學(xué)階段,就是父母眼中的好成績、考名校;人已到中年,也得是老婆孩子眼中的寫文章、出思想。所以,多媒體只是讀書的輸入渠道而已,你還必須得有學(xué)習(xí)的輸出性成果,也就是說,你得讓家人“判斷”出你是在讀書而不是在玩手機。
以我今年的“五一”假期操作為例。
首先,要掌握命名權(quán),讓你的操作具有合法性。一放假,我就這樣通報:今年“五一”宅家,我打算了卻一樁夙愿,把1996年獲得茅盾文學(xué)獎的《茶人三部曲》聽完,這是我今年讀書計劃的一部分。
其次,得防范“祛魅”效應(yīng)。如果與家人朝夕相對,一般最晚兩天后,就會出現(xiàn)河?xùn)|獅吼:起來!你都抱著手機躺了兩天了,什么聽書學(xué)習(xí),就是無所事事,買菜做飯走親戚統(tǒng)統(tǒng)都不操心,這樣讀書,換我也愿意!你起來,我躺下!
這時候,一定要真的起來,迅速切換讀書模式,畢竟是“多媒體”讀書法,可切換的模式還是很多的。我就立刻起身,做恍然大悟狀:“你罵得對!不能死讀書,得觸類旁通,這書都獲獎二十多年了,一定有不少人研究過,我查查資料?!?/p>
這一查,查出兩部電影來,都是文藝片:一是《愛情神話》,滬語片,典型的上海人與事,精致、自我、拎得清,與正在聽的《茶人三部曲》同屬地域?qū)懽?;二是《柳浪聞鶯》,是《茶人三部曲》作者王旭烽的另一小說《愛情西湖》改編的電影。那就進入下一階段:多媒體讀書的分享與共情,與家人一起看電影吧!
就這樣,五天假過去了四天,終于到了最后的“成果輸出”階段,只有通過“輸出”這種倒逼機制,才能把書真正讀進你的腦子。下面是我的輸出——口頭總結(jié)了關(guān)于值得看的電影的五個特點:
不糊弄。無論是什么類型的影片,都不要小瞧觀眾的智識,好笑得真好笑,感動得真感動,而不是拙劣地煽情或逗樂。好主演。演員與影片是互相成就的,好情節(jié)造就好演員,好演員也成就好故事。能記住??赐昃屯浀乃皇欠潘缮窠?jīng),經(jīng)典必須是有一些讓你牢牢記住的共情點。鏡頭感。之所以看電影而不是讀小說,是因為鏡頭本身就是語言,好的鏡頭感,哪怕是空鏡頭也讓人久久難忘。節(jié)奏感。除了極少數(shù)藝術(shù)片,一般的好片,一定是勾人的,節(jié)奏有急有緩,信息量大,不可能上個廁所回來畫面沒什么變化,讓人想改變播放倍數(shù)。
輸出完畢,家人鑒定:你這個多媒體讀書法還行,下個假期讓我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