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禮忠
(汾西礦業(yè)集團調度指揮部,山西 介休 032000)
在大采高綜采面作業(yè)過程中,因受煤質本身和地質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容易產生比較嚴重的煤壁片幫問題,影響工作面正常生產與生產安全。因此,有必要在明確煤壁片幫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制定有效的綜合治理技術。
某煤礦煤層傾角在8°左右,煤層埋深約560 m,層厚約3.6 m;偽頂以泥巖與炭質泥巖為主,厚度在0.8 m 以內;直接頂以泥巖為主,厚度在1.0~6.5 m 范圍內;老頂以砂巖為主,粗粒、中粒與細粒均可見,厚度在1.00~19.04 m 范圍內;底板以泥巖與砂質泥巖為主,厚度在9.10~17.27 m 范圍內。煤體硬度較大,屬堅硬類范疇。采煤工藝為走向長壁綜合機械化開采,采用垮落法進行頂板管理。該煤礦首采工作面總長約110 m,回采時沒有采取有效的防片幫措施,導致工作面片幫情況比較嚴重,特別是工作面的中部。根據(jù)初步統(tǒng)計,片幫總長度可以達到工作面40%。
在煤層比較松軟的情況下,頂板有很小的壓力就會將煤壁壓垮,導致煤壁片幫,而當煤層硬度相對較大時,即便頂板有良好的完整性,也很容易產生煤壁片幫。其原因為:儲存在堅硬類煤中的能量遠遠高于松散類煤,能量一旦釋放,將瞬間發(fā)生煤壁片幫,而且其嚴重程度也高于松散類煤。在工作面隨機抽取三組樣品,測定其物理力學參數(shù)可得,其堅固性系數(shù)為3.01~4.42,為典型的堅硬類煤,因此該工作面煤壁片幫的產生和煤質之間有直接關系[1]。
當煤層中的節(jié)理與裂隙均較發(fā)育時,也容易引起煤壁片幫。其原因為:節(jié)理與裂隙的存在會在煤層當中產生弱面,使煤層強度大幅降低,導致煤體結構松散,從煤層上發(fā)生脫落,特別是存在大量橫向節(jié)理時,受支承壓力持續(xù)作用后裂隙逐漸貫通,產生自由面。在該工作面的現(xiàn)場實施超聲波測試,根據(jù)不同位置反饋的聲波速度,煤壁中部反饋的聲波速度相對較小,而且變化范圍很大,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該位置存在很多裂隙,煤體的均質性相對較差;而上下部反饋的聲波,其速度變化范圍并不大,且煤體的完整性也較好,說明裂隙發(fā)育并不明顯。以上結果和現(xiàn)場煤壁片幫實際情況基本一致[2]。
根據(jù)相關地質資料,在工作面的上方,其基巖厚度最小只有35 m,完成開采后老頂發(fā)生垮落,上方基巖無法形成砌體梁結構,進而不能有效分解載荷,特別是頂板來壓以后,將導致臺階式下沉,巖塊直接作用于煤壁與支架,使煤壁受力大幅增加,最終造成煤壁片幫。
通過對防片幫技術的深入研究可得,在煤層中進行鉆孔注水能增強煤體自身黏聚力與抗剪強度,因煤層注水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且成本也相對較低,所以在諸多防片幫技術措施當中,它是較為常用的一種。根據(jù)松散煤體自身黏聚力與抗剪強度和含水率之間的變化情況可知,當煤體含水率不斷增加時,其黏聚力與抗剪強度也明顯提高。通過高壓注水,能使?jié)駶櫚霃阶兇?,使注水所需時間逐步縮短,并增大注水孔的孔徑,注漿孔布置如圖1 所示。結合以往相關研究成果,在充分考慮該工作面具體情況的基礎上,將注水孔的深度確定為100 m,將注水壓力控制在25~30 MPa 范圍內,并按照5 m 以上的長度進行封孔,孔之間的距離按8 m 控制,相鄰兩次注水間隔24 h的時間,每次注水的注水量按不少于320 m3控制[3]。
圖1 注漿孔布置
該工作面最初采用的是雙向割煤法,截割深度為600 mm,如果發(fā)生煤壁片幫,將使片落的煤塊很大,對大塊煤塊進行處理時會對推進速度造成很大的影響,使即將開采的煤壁不得不長時間暴露,進一步增大危險性。因此,為防止大煤塊片落,縮短煤壁直接暴露的時間,必須對割煤工藝予以優(yōu)化,以單向與雙向割煤為基礎,提出一種新的割煤方法,即“4+2”法。該方法是指將一刀煤分成兩次來割,當采煤機從機尾開始向機頭的方向進行割煤時,將支架一次性移動并架設到位,并及時對頂板進行支撐,但運輸機并不一次性頂推到位,對千斤頂進行推移時,每次只推移400 mm,在這種情況下,因割煤厚度明顯減小,所以基本不會垮落大煤塊,同時還會加快采煤機的實際運行速度,當?shù)竭_機頭開始向機尾的方向進行返刀時,割剩下厚度的煤,以此完成整個煤層的截割。采用該方法能有效防止大塊煤垮落,同時縮短煤壁直接暴露的瞬間,進而降低片幫發(fā)生概率。采用雙向割煤法作業(yè)時,從機尾的三角處開始進刀,重刀將第一個機頭完全割透需要60 min 的時間;從機頭返回至支架將第二個機頭割透需要35 min 的時間;從機頭重刀割向機尾將第一個機尾割透需要90 min 的時間;采煤機返回至支架將第二個機尾割透需要30 min 的時間;總耗時為230 min。采用單向割煤法作用時,從機尾三角處進刀將機頭割透需要60 min 的時間;空刀反向機尾,將機尾割透需要30 min的時間;進一刀煤需要90 min 的時間。而采用“4+2”法進行割煤時,從機尾三角處進刀將機頭割透需要50 min 的時間;返回至機尾將機尾割透需要30 min的時間;進一刀煤需要80 min 的時間[4]。
該工作面的回風巷采用矩形斷面,高度與寬度分別為2 800 mm、4 000 mm,因巷道頂板的自穩(wěn)性相對較差,所以成巷過程中只采用錨噴方法無法滿足要求。對此,參考國內其他礦井所用支護方法,提出一項新支護技術,即錨索鋼梁補強支護與注漿改造頂板相結合,也就是在破碎帶采用錨索和鋼梁來實現(xiàn)補強支護,然后通過注漿來改造整個頂板。通過對上述措施的應用,能有效減緩煤壁片幫,使片幫的總深度與總長度均明顯減小[5]。
1)盡快支護,及時將護幫板打開能為煤壁施加一定側向壓力,促使煤壁從單向受力變成三向受力,在提高煤壁自身抗壓強度的同時,抵擋住崩落下來的煤塊,進而減小煤塊崩落造成的破壞。
2)加快工作面實際推進速度,將之前的兩班生產和一班檢修更高成兩班半生產與半班檢修。通過這樣的更改,能縮短煤壁直接暴露的時間,防止煤壁片幫現(xiàn)象的發(fā)生,特別是在工作面來壓以后,生產過程保持連續(xù),通過對工作面實際推進速度的加快,能起到避免因時間問題產生煤壁片幫的作用[6]。
3)提供足夠工作阻力及初撐力,經數(shù)值模擬與實測可知,通過增加支架自身工作阻力,同時在帶壓的條件下移動支架,能有效降低煤壁的壓力,避免片幫發(fā)生。另外,支架自身工作阻力明顯增大后,還能起到減少或避免頂板離層的作用,防止老頂來壓造成太大沖擊。做好液壓系統(tǒng)的檢查與維修,能使乳化液泵站提供穩(wěn)定的壓力,進而提供足夠初撐力。通過對液壓系統(tǒng)全面檢修,避免跑冒滴漏,能防止由于卸壓產生自動降架[7]。
針對該工作面圍巖條件較差、基巖厚度較薄、煤質堅硬與采高相對較大等實際問題,通過高壓注水、采煤方法優(yōu)化,對來壓過程中工作面煤壁片幫實際情況進行觀測,得出煤壁片幫現(xiàn)象相對輕微。在周期來壓過程中,片幫的長度不超過4.5 m,深度也只有0.3 m,片幫率約9%,相比于只采用注水方法,低3%~6%,相比于未采取措施,低9%~30%。在沒有來壓時,片幫率更低,只有周期來壓過程的1/2,雖然端頭頂板產生明顯變形,但都沒有露板。可見,通過對上述方法的采用,可將煤壁片幫嚴格控制在允許范圍之內,使工作面的生產得以安全且順利完成。
針對該工作面產生的煤壁片幫問題,從煤質與地質兩方面分析導致片幫產生與片幫問題比較嚴重的原因,然后提出包含注水、割煤方法優(yōu)化與及時支護等在內的綜合治理措施,最后取得了良好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