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生
語文閱讀教學時,我們需要抓住課堂細節(jié),將課堂環(huán)節(jié)充分銜接,突出重難點,突破薄弱點,充分將課堂與課外有機結合,將課堂中的點點滴滴落到實處,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拓展與實踐,相信這些對于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對于學生良好品德的養(yǎng)成,對于學生的生命成長都是十分有效的。在實踐中,我們要抓住這些“點”,有效地帶領學生不斷感悟、品味與思考。
“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的使用已經(jīng)進入第四個年頭了,對于新教材的編排特點與教學要求,我們已經(jīng)有了些許認識。對于“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教師在教學時也能關注到知識與能力的有序提升,但是我們更需要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來。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如何實現(xiàn)文本價值的最好呈現(xiàn)?實現(xiàn)閱讀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讓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有深度、有廣度、有溫度?如何真正實現(xiàn)學生素養(yǎng)的真正提高?在平時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也嘗試著在理解文本、結合學生認知特點和已有能力的基礎上,適時關注一些閱讀教學中的“點”,更好地促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
一、切實貫徹根本點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強調我們的教育要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作為母語學科,語文更需要承擔“立德樹人”之大任。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還需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在語文知識的學習中,學生會透過文字本身,在教師的指引下,去思考人生,去關愛他人,去感知自然,去表達情感,去理性認識,去了解社會,去愛國愛家。長期的堅持之后,潛移默化間,對于其人格的塑造與良好個性的養(yǎng)成應該是有積極作用的。
教學時,我們需要更多地關注一篇文章、一節(jié)課中,學生對于人生的感悟與啟迪是否有一定的認識?是否有自己思想的升華?例如,在講授《愚公移山》時,圍繞“新時代還需要愚公精神嗎”學生展開了辯論。在辯論中,學生自己去明辨,去思考,去感悟。辯論中,一個學生說:“科技時代,一切就在指間,不需要像愚公那樣勞神勞力,更不需要像愚公那樣認死理,一種方法不行,就去想其他的辦法不就行了,干嘛一根筋呢?”學生的回答的確有一定的道理。此時,我作為老師就沿著“死理”“一根筋”做文章,讓學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去拓展學生的思維。我讓學生討論“愚公精神”的本質內涵,那就是一種“執(zhí)著”,一種“堅守”,一種“壓不跨”的韌勁,一種“人定勝天”的信念。此時,我們還可以聯(lián)系一點生活的實際,如“脫貧攻堅”“新冠疫情”“中國夢”,讓學生從中體會“愚公移山”精神的現(xiàn)實意義,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華文化之偉大,傳承之重要。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語文課堂需要承擔起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二、巧妙找準切入點
新教材的使用已經(jīng)很久了,在接受各類教材培訓時,我們有了許多新的思考與理解。在教學中,我們需要讓課堂簡約一點、實效一點,找準教學的切入點就很有必要。找準一個切入點,我們也許就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能緊緊圍繞這一個點,吹沙見金,變繁為簡,就能使課堂教學更精煉,更集中,教學效果也就更加明顯。
選擇切入點的方法很多,可以從題目切入。題目就是文章的眼,抓住題目中的要點就能提綱挈領,教學過程就會線索清晰,節(jié)奏連貫,和諧勻稱。例如,講授《再塑生命的人》時,我們就可以依據(jù)“閱讀提示”,以“再塑”二字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去思考“為什么需要再塑?”“誰來再塑?”“怎樣再塑?”“再塑效果怎樣?”這一系列問題。學生圍繞切入點與這些問題,就能很好地進行自我感知與理解,教師輔之以引導,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內涵。
三、努力尋覓銜接點
上一節(jié)課就像寫一篇文章,要想讓一節(jié)課呈現(xiàn)出精彩,合理自然的過渡與不著痕跡的銜接就顯得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教學環(huán)節(jié)間如何切換?如何銜接?這就是課堂的細節(jié),考驗著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教學智慧與教學素養(yǎng)。在平時的原生語文課堂里,很多時候,課堂環(huán)節(jié)的銜接呈現(xiàn)突兀、生硬、間斷或跳躍等特點,給學生一種機械的、千篇一律的、“過山車”式的感覺。課堂環(huán)節(jié)有時會讓人感覺紊亂,缺乏一線串珠的效果,學生也會感到別扭,缺乏對課堂的整體認知。碎片化的理解與感悟,使學生始終被強拉著“走路”,強按著“喝水”,就難以在頭腦里形成對文章的整體認識,難以形成閱讀文本的有效思考方式。
例如,在講《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課時,文章前面寫“我”討厭阿長的事例,后面寫阿長給“我”買《山海經(jīng)》的事。那么,教學時怎樣將兩者做一個合理且巧妙的銜接?我將課堂預設為“讀一個不完美的人”“讀一本難得的書”“讀一份深沉的情”三個環(huán)節(jié),怎樣由“人”到“書”到“情”,這就需要我們找準《山海經(jīng)》這本書的魅力這個點來過渡銜接。于是,我結合兩句話進行巧妙過渡——“童年魯迅一開始對阿長是厭煩、不喜歡乃至憎惡,然而一件事的發(fā)生,卻讓童年魯迅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180度的大轉彎,對阿長‘發(fā)生新的敬意了。這是一件什么事?”學生回答:“阿長給‘我買《山海經(jīng)》?!蔽矣肿穯枺骸耙槐緯?,為什么讓童年魯迅對于阿長‘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失了,乃至一輩子記住了阿長的好?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文章的第二部分,走進那本‘寶書——《山海經(jīng)》?!边M而再引導學生去領會少年魯迅對書的渴求,從而產生對長媽媽為他買書的感激之情。這樣的銜接之后,學生就會順著思路,理解文章、把握主題,有更好的感知與體驗。
四、適時引入拓展點
“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毙陆滩牡木帉懸才ψ穼べN近當代學生的語文生活,讓語文教學積極適應社會轉型、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為此,我們就有必要適時地在課堂教學中設置一些必要的活動,去進行貼近文本內容與主題的拓展延伸。
例如,在《植樹的牧羊人》一課教學中,在對牧羊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和牧羊人品質與精神的理解基礎之上,我提出了問題:“這是一個繪本故事,有許多虛構的成分,那么現(xiàn)實生活中有沒有像牧羊人一樣的人?”學生就會從平時的積累中去找尋,去提煉,去更好地感悟。在學生回答后,我結合“袁隆平”與“楊善洲”事跡的介紹,告訴學生他們就是現(xiàn)實世界里的“植樹的牧羊人”,結合頒獎詞的寫作指導,讓學生嘗試給牧羊人也寫一段頒獎詞。在寫作中,學生能結合事跡介紹人物精神及影響,對上課所學進行鞏固和提升。
誠然,教無定法,不管教學風格、教學方法、教學步驟如何不同,我們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學生本身,看看學生這一主體的能力與知識的積累是否有效提升,這也許就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愿景。8A6ACEC4-7E22-4578-BC0E-BD3CCA1B8E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