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陸鳳霞 陳寶安 董日志
荷花蓮葉向來是文人墨客的心頭好,作詩賦詞,傳承不絕。在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qū),有這樣一家小作坊—背靠大湖,面朝荷田,銼藕作粉,雕琢富民文章。
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qū)岔河鎮(zhèn)漁家藕粉廠位于白馬湖畔,老板周長來是土生土長的岔河人,“世以采藕做粉為業(yè)”。清末宣統二年(1910年),翰林學士曹典初與安徽知州鮑有恪購水旱荒地各6區(qū)于白馬湖畔,招股集資,佃農墾殖。曹典初后創(chuàng)辦長湖墾殖公司,“墾成兩圩,熟田逾萬畝”“初種棉花,因土壤不適,加之常遭水災,產量低下”,故改種水稻等喜水作物。曹典初衣著樸素,生活節(jié)儉,對佃農及附近百姓樂于相助,借錢借糧從不計息,深受百姓贊譽,周長來的祖父為曹氏善行所感,便應募為其管理魚塘。后來,曹氏積勞成疾,身患出血性疾病,周長來的祖父聽說后便向曹大人建言常食藕粉。曹氏熟稔岐黃之術,明白“藕節(jié)粉,血癥人服之尤妙”之理,因而命周氏一家專司種藕制粉一事。從彼時至此刻,周氏制粉技藝已傳承百年。
周氏藕粉制作工藝原本十分粗放,即與農戶制作山芋粉無異,后經曹典初點撥,遂改進了工藝,提升了產品質量。根據周長來的敘述,其藕粉制作參考了明代養(yǎng)生專家高濂《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記載的藕粉制法:“法取粗藕,不限多少,洗凈截斷,浸三日夜,每日換水,看灼然潔凈,漉出,搗如泥漿,以布絞凈汁,又將渣搗細,又絞汁盡漉出惡物,以清水少和攪之,然后澄去清水,下即好粉?!卑凑者@一方法制作出來的周氏藕粉,微帶荷香,淡著紫色,經溫開水疊加沖調后,晶瑩剔透,濃稠若膏。
白馬湖自咸豐五年(1855)滯積成湖以來,長期承受著由草澤河帶來的洪澤湖泄洪之水,地方民眾為防洪避澇,就地取土圍墾造田,但荒年無谷、澇年無米,故使芡實、蓮子、蓮藕、菱角等水生作物變成了周邊百姓糊口續(xù)命的“良藥”。而蓮藕出于“淤泥”之中,雖荒年不減其產,于是湖區(qū)百姓漸漸將種藕、采蓮、挖藕、制粉作為農事的重要內容。
自2022年江蘇省名特優(yōu)小作坊項目建設以來,洪澤區(qū)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將名特優(yōu)小作坊建設與“美麗鄉(xiāng)村”“鄉(xiāng)村振興”等關鍵詞密切關聯,與岔河鎮(zhèn)政府聯手打造“洪澤區(qū)岔河鎮(zhèn)漁家藕粉廠”這一品牌,助其走向全省、走上網絡。名特優(yōu)小作坊的打造,拓寬了藕粉廠所在的堆頭集村藕粉的銷路,幫助全村20余名留守村民實現了靈活就業(yè)。
富民產業(yè)尚小,但民心所系不小。如今的藕粉廠,加工設施使用了全新的不銹鋼材質,加工廠房變成了防水扣板加瓷磚,從業(yè)人員頭面清潔。開門十里藕花,閉院滿屋荷香,美哉斯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