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春 李宏祥 由明月
2020年1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首屆全國職業(yè)技能大賽的賀信中明確指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培養(yǎng)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下文中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簡稱為“三項精神”)
高職教育的本質就是勞動教育,當前高職教育卻存在不能勞動、不會勞動、不愿勞動、不珍惜勞動果實甚至鄙視勞動的急迫問題,“三項精神”應運而生,成為解決問題的根本路徑。把“三項精神”作為勞動教育的“靈魂”塑造新時代高職勞動教育的根本內涵和目標指向,融入高職“課程思政元素”,通過課程思政守正規(guī)范勞動教育,形成新時代高職勞動教育新體系。
一、高職勞動教育存在的急迫問題
教育部數據公布:2019年高職院校1423所,比上年增加5所;2020年高職院校1468所,比上年增加45所。伴隨著高職教育體量上的迅速膨脹,凸顯出若干問題,其中最為嚴重又最急迫的就是勞動教育問題。
高職教育辦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yǎng)從事一線工作的合格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建設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高職教育的本質就是勞動教育。鑒于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就沒有經歷過系統(tǒng)的、完善的勞動教育,普遍沒有艱苦的勞動經歷,有些甚至從小就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無法深刻體會勞動的艱辛與珍惜勞動果實的可貴;還有勞動教育對普通教育和職業(yè)教育而言,其目標指向肯定是不同的。普通教育中的勞動教育更多的是啟蒙勞動意識和培養(yǎng)勞動精神,而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的是“職業(yè)的勞動”和“勞動的職業(yè)”。
目前,高職院校對勞動教育的價值取向路徑尚不清晰,相應的諸如學時、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內容等方面的保障機制尚不完備,最終造成學生對勞動或勞動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嚴重不足,勞動意識淡薄,一些青少年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學生中出現不能勞動、不會勞動、不愿勞動、不珍惜勞動果實甚至還鄙視勞動的行為,顯然與高職教育的辦學目的背道而馳。
高職畢業(yè)生就不了業(yè),企業(yè)招不到工,正是表明高職勞動教育出問題了,學校方面認為職業(yè)的勞動教育應該是企業(yè)的事,最多呼吁一下“弘揚工匠精神”而已;而企業(yè)方面卻感到畢業(yè)生最缺乏的不是職業(yè)技能,而是職業(yè)態(tài)度所要求的勞動精神、職業(yè)行為所規(guī)范的工匠精神和職業(yè)情操所守正的勞模精神,這才是當前高職勞動教育所面臨的急迫問題。
二、“三項精神”貫穿、濃縮在國家對高職勞動教育問題的各項舉措中
高職勞動教育所面臨的這種急迫問題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近幾年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等予以應對,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論述的“三項精神”就貫穿、濃縮于其中。
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明確指出: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最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教育法(修訂草案)》中也明確指出:實施職業(yè)教育必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育工匠精神……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chuàng)造偉大的時代風尚。
2019年國務院公布的《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也明確提出要:把發(fā)展高等職業(yè)教育作為優(yōu)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yǎng)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培育和傳承好工匠精神。
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yè)建設計劃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勞動教育,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引導學生養(yǎng)成嚴謹專注、敬業(yè)專業(yè)、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質。
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職業(yè)教育提質培優(yōu)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通知中也強調:將勞動教育納入職業(yè)學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統(tǒng)籌勤工儉學、實習實訓、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環(huán)節(jié)系統(tǒng)開展勞動教育。加強職業(yè)道德、職業(yè)素養(yǎng)、職業(yè)行為習慣培養(yǎng),職業(yè)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等專題教育不少于16學時。
三、“三項精神”應運而生,是解決當前高職勞動教育問題的根本路徑
長期以來,高職勞動教育缺乏鮮活、有效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特別是缺少“思想”和“靈魂”對勞動教育的引領指導,混沌高職勞動育人的根本內涵和目標指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項精神”應運而生,應當成為當前高職勞動教育的“思想”和“靈魂”所在。鑒于學校的教育教學都是通過課程來實現的,因此,將“三項精神”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再利用課程實施勞動教育,應該是解決當前高職勞動教育問題的根本路徑。
(一)“三項精神”解析及當前研究的欠缺
1.“三項精神”內涵解析
在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勞模精神有其具體而深刻的時代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在長期實踐中,我們培育形成了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執(zhí)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因此,勞動精神實質就是要尊重勞動、珍惜勞動、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價值觀念;工匠精神就其本意而言,首先是“人”的精神,更具體來說是匠人、勞動者所傳承和秉持的精神理念;而勞模精神實際上帶有深刻的倫理色彩或者政治烙印,因為勞模是勞動者中的優(yōu)秀勞動能手和勞動標桿,是勞動者中的典型代表與先進模范,習近平總書記稱贊他們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國的功臣。
2.“三項精神”內在邏輯關系解析
對于勞模精神、勞動精神以及工匠精神三者之間的理論邏輯關系,學界已不乏相關研究,我們認為這其中尤以邵月娥的《關于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與內在邏輯的理論探析與實踐探索》以及彭維鋒的《新時代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理論內涵與實踐導向》兩篇文章為典型代表。28A96C1F-13CC-4B57-B965-491A6EBB19A4
邵月娥認為: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勞動精神是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勞動精神是使人成為普通人的精神,工匠精神是使人成為更加卓越的人的精神,勞模精神則是使人成為影響別人的人的精神,這是一種逐步遞進、不斷深化的關系。而彭維鋒則認為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分別代表著勞動精神的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三種精神”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之間的關系。
從內在理論邏輯關系上看,我們贊同以上二位學者的觀點即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勞模精神屬于層層遞進的關系,勞動精神范疇最廣,是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的根基所在,工匠精神是勞動精神的凝練和升華,勞模精神則是工匠精神的再次提升和飛躍。
3.當前“三項精神”研究的欠缺
不論是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還是勞模精神都值得整個社會特別是教育界予以宣傳和弘揚,遺憾的是學界目前大多只注意單獨弘揚“三項精神”中的一項或二項精神的組合,相對缺乏從“三項精神”整體認知出發(fā)闡釋其與教育特別是高職勞動教育的重大內在關聯(lián)。我們認為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勞模精神是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有著明顯的層層遞進的內部邏輯關系,這是與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簡到繁、螺旋上升的教育規(guī)律以及高職院校學生心理成長規(guī)律相契合的,因此應該把“三項精神”作為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融入整個高職勞動教育體系中,持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實現以“三項精神”為核心的高職勞動教育守正創(chuàng)新、規(guī)范發(fā)展。
(二)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與“三項精神”內在邏輯關系解析
1.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長久以來非思政課程弱化甚至缺失了“立德樹人”的基本功能,為此,課程思政應時而生,其目的就是要讓所有的課程特別是非思政課程也在遵循教育規(guī)律的前提下回歸教育的本質,即“立德樹人”。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由此,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都應擔負“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二者關系只有緊密聯(lián)系、相互促進、不可代替也不可偏廢,才能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互補,從根本上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
2.思政課程與“三項精神”
“三項精神”從一般意義上講是精神層面的內容,屬于價值觀的范疇,從屬于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立德樹人”中“德”的范疇。思政課程應該義不容辭地擔起貫徹落實“三項精神”的重任,從而讓“三項精神”進課堂、進教案、進學生頭腦。但是思政課的最大功能是價值觀教育,而“三項精神”從本質內容上看又屬于勞動教育,與勞動實踐密不可分。因此,從培養(yǎng)高職院校學生勞動技能、勞動經驗的目的出發(fā),特別是在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推進、學科和專業(yè)分化更加細化、各種文化思潮不斷涌入、價值追求已經多元化的背景下,僅憑思政課程是無法完成這一教育任務的。
3.課程思政與“三項精神”
基于勞動教育的特殊性,單憑思政課程是無法完成“三項精神”所承載的勞動教育價值觀的構樹。因此,必須在抓好思政課程這一關鍵課程的同時把“三項精神”融入“課程思政元素”,讓專業(yè)課程在回歸“立德樹人”教育本質的同時擔負起勞動教育即貫徹落實“三項精神”的重大責任和功能。特別是“三項精神”當前已列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之中,成為其一份子,就更加要求我們提高對“三項精神”的認識高度,不僅要將其加快融入思政課程的實際教育教學中,更要加快融入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中。
(三)“三項精神”融入高職院?!罢n程思政元素”的技術路線
我們認為“三項精神”所包含的內容,都是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學生不可或缺的,應該首先把它們作為專業(yè)課程的思政元素聚集整合構建成“課程思政元素庫”,然后將其通過課程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教案、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課程評價,繼而把這些課程思政元素因地制宜、細水長流地融入學生的思想、觀念,融入學生的頭腦和靈魂,最終融入學生的生活和實踐,從而塑造出時代呼喚、企業(yè)渴求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讓他們真正成長為德才兼?zhèn)?、德技雙修、德藝雙馨的社會主義優(yōu)秀建設者和卓越接班人。
1.課程目標
融入學習目的和學習過程的各階段應達到的課程標準之中。分3個層面:
(1)對“勞動精神層面”用記住、了解、掌握表述。
(2)對“工匠精神層面”用分析、應用、評價表述。
(3)對“勞模精神層面”用價值、信念、態(tài)度表述。
2.課程內容
融入課程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能技巧之中,或實訓教學的過程、程序、步驟、規(guī)范和標準之中。課程內容關聯(lián)到“三項精神”的,在順序組織上縱向要符合學生邏輯思維和學習習慣,對課程內容范圍的橫向安排要考慮綜合性和及時性。
3.課程教案
融入所有學習內容的資料包,讓“三項精神”進入培養(yǎng)方案、課程標準,從報刊上相關“三項精神”的論文與案例、音像教材及參考讀物等汲取課程思政元素。
4.教學模式
融入學習活動的安排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之中,使“三項精神”與課程目標直接相關。為了在課程內容中有效體現“三項精神”,采用企業(yè)管理的運行方法和濃郁企業(yè)文化的教學方法,以增進對企業(yè)的感情,用“三項精神”填平校企進行勞動教育的“鴻溝”。
5.教學策略
“三項精神”融入教學程序的選擇和教學資源的利用之中。采用“元素”判斷→“精神”融入→“效果”評價的策略。
6.課程評價28A96C1F-13CC-4B57-B965-491A6EBB19A4
融入評估學生對“三項精神”內容獲得感的廣度和深度,以及“三項精神”融入課程思政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成實現的程度。其方法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法,評價重點是勞動教育價值觀在學生身上的行為體現。
用六個維度構成具有“三項精神”的思政元素庫并融入課程,形成一個以“三項精神”作為思政元素融入課程的、開放的、能夠培養(yǎng)緊跟新時代發(fā)展的有理想、有品德、有能力的職業(yè)人才勞動教育教學新體系。如圖1所示。
四、結語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當前高職勞動教育的急迫問題,不僅要將“三項精神”融入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更應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項精神”為契機,把“三項精神”作為當前勞動教育的根本指導思想,構建新時代勞動教育生態(tài),即一個科學的、系統(tǒng)的勞動教育場域,在這個勞動教育生態(tài)里,既包含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獨特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又包含具體的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紀律、勞動經驗的教育等內容,同時還應該包含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來檢驗勞動教育的實際效果。限于篇幅和本文主要目的,對于如何構建新時代勞動教育生態(tài),特別是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勞動教育評價機制,我們擬另外專文探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國工匠重要論述摘編[J].新湘評論,2021(09):5-7.
[2]習近平對職業(yè)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加快構建現代職業(yè)教育體系 培養(yǎng)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李克強作出批示[J].教育科學論壇,2021(15):3.
[3]王斌.習近平關于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探析[J].教育導刊,2019(07):5-9.
[4]劉映芳,朱志明.習近平關于勞動的重要論述及其時代價值[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4):47-52.
[5]李建國,萬成.從“德智體美”到“德智體美勞”——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論述的承變[J].現代教育科學,2019(06):83-88.
[6]湯素娥,柳禮泉.習近平論弘揚勞動精神的三重意涵[J].思想教育研究,2021(01):3-7.
[7]范寶舟,趙建芬.論新時代勞動的內涵創(chuàng)新及價值意蘊——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的系列重要論述[J].思想理論教育,2019(06):12-18.
[8]彭維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模精神的重要論述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9(04):154-163.
[9]彭維鋒.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內涵及關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05-13(001).
[10]王姣姣,湯民波.關于把“勞”列入全面發(fā)展教育理念的思考——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7):219-220.
[11]曲霞,劉紅梅.用勞動教育為立德樹人增添新動能——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全國教育大會重要講話精神[J].北京教育(德育),2019(04):30-32.
[12]張偉良,趙世杰.高職教學過程中開展勞動教育實踐環(huán)節(jié)的現狀及優(yōu)化途徑分析[J].公關世界,2021(10),141-142.
[13]吳軍.高職勞動教育再審視:現實需要、邏輯機理及實踐路向——基于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闡述[J].職業(yè)技術教育,2020,41(10):18-23.
[14]季愛民,蔡歡.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下的大學生勞動觀調查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03):75-77.
[15]喬昕.“三種精神”引領職工文化自信[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7,31(06):74-79.
[16]上官苗苗,李春華.論新時代勞動精神的內涵、價值與培育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06):22-26.
[17]張祝平.勞模精神與工匠精神的內涵、傳承及其弘揚路徑[J].學習論壇,2019(06):27-32.
[18]陳鵬.工匠精神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8(06):72.
[19]韓志孝.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J].河南教育(職成教),2020(12):26-28.
[20]高潔.立德樹人視域下勞動精神融入高職教育的思考[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32(06):38-41+47.
[基金項目:廣東省職業(yè)技術教育學會科研規(guī)劃項目2021—2022年度立項課題“新時代‘三項精神融入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元素的探索研究”(202103G245)。]
責任編輯 何麗華28A96C1F-13CC-4B57-B965-491A6EBB19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