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傳平
一、工傷賠償與人身賠償對比
當前在分析企業(yè)工傷救濟與人身侵權救濟的合理處理時,應對工傷保險與民事侵權各自的特點以及異同進行分析。只有對事物本身的本質與特征有全面的了解后,才能在該基礎上,分析同時出現(xiàn)兩者時應如何進行處理。
1.工傷保險。所謂工傷保險,其主要屬于社會法領域,即常說的中間法域,并不屬于公法/私法,其主要責任為社會的保障職責。在對相關文獻進行查閱后,對工傷保險發(fā)展歷史有一定了解后,可知之所以會出現(xiàn)工傷保險制度,其主要是對用工風險進行分散;另外,還能夠避免因企業(yè)自身的不足導致無法對勞動者工傷待遇情況進行支付問題。企業(yè)在將所有工傷保險費用進行繳納之后,可以成功將職工所產生工傷的可能性風險,以及出現(xiàn)工傷后所造成的一系列經濟問題轉移給社會,再利用社會的整體力量進行分擔,從而對弱勢一方的勞動者權益進行更好保護,能夠有效保障勞動者的基本生存。因此,不難發(fā)現(xiàn),工傷保險其最基本的主旨,便是保障勞動者最低必要生活不受影響?,F(xiàn)階段,我國工傷保險僅僅局限在物質方面的賠償,并不包含精神損害賠償,且該賠償具備法律強制性,其所體現(xiàn)便是社會保護弱勢群體。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工傷保險在進行賠付時,其所制定的經濟標準雖較低,但站在整體角度探究,成立工傷保險制度后,其是對勞動者以及用人單位上方均有顯著益處的一種制度。
2.民事侵權救濟。在民事法律中,有關于人身損害賠償?shù)南嚓P制度,屬于私法。人身損害賠償制度的出現(xiàn),是在保護身體、生命與健康權力基礎上所轉變而來。因此可知,民事侵權屬于一種救濟法律,其主要的目的與保險不同,主要是對人民進行救濟以及賠付。所以在實施救濟時,可以根據受害者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過錯歸責原則,保障受害者的損失得到有效補貼。
3.異同點分析。①法律角度。就法律角度實施分析,在實施救濟時,工傷保險救濟的依據法律——《工傷保險條例》。在該部法律中,第五章“工傷保險待遇”條例對賠付項目和標準進行規(guī)定。而人身侵權救濟的依據法律——《人賠解釋》。在該部法律中第17-33條,詳細規(guī)定賠償問題。二者均可依據不同的固定選擇相應賠付。
②構成要件角度。站在構成要件角度分析。工傷保險救濟進行賠付判斷時,主要為以下幾點。企業(yè)和勞動者存在勞動關系;勞動者存在人身侵害;勞動者所遭受的侵害,是因工作或法律規(guī)定的情況。而人身侵權救濟進行賠付判斷時,主要包括如下內容。遵循無過錯歸責原則:第一,加害者對他人實施造成損害的行為(包含作為和不作為);第二,存在損害事實,即因人身侵權情況,導致受害者出現(xiàn)不利情況,其屬于客觀事實;第三,受害者所遭受的損害,與加害者行為存在相關因果關系。遵循過錯規(guī)則原則,除上方所述外,還應包括加害者主觀上存在過錯。
③強制性角度。就強制性角度探究。工傷保險救濟:因為其所利用的法律規(guī)定,是在出事前,單位便已經對員工進行工傷保險購買,所以在勞動者出現(xiàn)工傷問題時,可以及時根據法律規(guī)定,進行工傷救濟。且法律對于賠償項目和經濟都有相關規(guī)定,因此具備國家強制性。而人身侵權賠償,其是指勞動者在存在侵權事實之后,用人單位存在的賠償責任,其與工傷保險救濟存在區(qū)別,并無相關法規(guī)對賠償在事前便開展處理,因此并無強制性的要求。另外,在《人賠解釋》中,雖然規(guī)定了賠償項目,但在法庭上,雙方可對具體數(shù)額進行協(xié)商,所以相對而言,該方式強制性更弱。
④受害者過錯與歸責原則角度。站在受害者過錯與歸責原則角度分析:工傷保險救濟實施無過錯原則,即當職工出現(xiàn)工傷后,無論職工是否存在過錯,都應進行救濟。而人身侵權賠償則應依據實際情況進行不同選擇。一般情況下,選擇實施過錯歸責原則,即受害者需要有證明,其所受損失時加害人存在過錯所導致的,才能夠得到賠付。其在特殊情況下,才會遵循無過錯歸責原則。在無過錯歸責原則下,加害者無論是否出現(xiàn)過錯,都應承擔責任,除非存在免責事由。
⑤適用范圍角度。站在適用范圍角度分析,工傷救濟其所適用《工傷保險條款》之總的第二條,即規(guī)定用人單位以及勞動者。而人身損害賠償,其適用范圍更加廣泛,所有的民事主體均可適用,只要保障多方或雙方具有糾紛,便可利用《人賠解釋》進行糾紛解決。
⑥賠償責任主體角度。站在賠償責任主體角度分析,工傷保險救濟適用責任主體:企業(yè)與社會保險機構,雙方賠償項目不同。人身損害賠償責任主體:侵權人。由于人身損害賠償屬于私法,所以與保險救濟不同,其并不存在公權力,只是個人責任,因此侵權人需要自己負責。
⑦賠償范圍角度分析。站在賠償范圍角度分析,兩者賠償?shù)姆秶饕莵碜浴豆kU條例》之中的第30條至41條,與《人賠解釋》之中的第17條至29條。在采取工傷救濟時,其部分項目為一次性支付,部分項目為按月份分期支付。而在人身侵權賠償之中,其絕大多數(shù)均為一次性支付,在特殊情況下可進行分期支付。兩種救濟方式之中,期賠付項目存在重合之處。例如在對醫(yī)療費用以及交通費用均進行了相應規(guī)定,但二者在進行制定時,其賠付規(guī)定以及計金額的方式并不一致。比如工傷救濟:在賠付交通費時,只需要支付職工所支出的金額;人身救濟還需增加必須陪同人員的支出金額。又例如工傷救濟:工亡家屬可領取撫恤金;人身救濟:喪失勞動力的親屬,可依據職工傷殘級別,可領取生活費。另外,僅僅只有人身救濟,才能夠得到精神損失的相關賠付,這也是二者賠償之中最大的一點差別。
二、職工工傷事故賠償模式
如何彌補職工工傷所帶來的損失,特別是如何確定工傷保險賠償與侵權損害賠償?shù)年P系,目前各國存在一定的差異,主要包括以下幾類模式。
1.選擇模式。所謂選擇模式,常被稱為擇一模式,即員工在出現(xiàn)工傷后,可在侵權損害與工傷保險賠付之間進行選擇,兩種方式屬于排斥情況。該種方式,就表面情況分析,對職工有一定的利處,職工可依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選擇。但從實際情況分析,該種方式存在較多問題。第一,雖然侵權損害一般賠付金額較多,但職工需要進行長期訴訟,且與雇主的實際賠償能力也有直接關系。另外,職工還看會出現(xiàn)敗訴的情況。而工傷保險補償?shù)慕痤~相對數(shù)量較少,但卻較為及時以及穩(wěn)定。職工在出現(xiàn)工傷后,需要一定經濟進行治療,因此常被迫選擇工傷保險。第二,在行使選擇權時,存在許多的程序性問題,因此實際中使用該權利較為復雜。
2.免除模式。免除模式,又被稱為替代模式,即職工在出現(xiàn)工傷后,將以工傷保險替代民事侵權追責,職工只能選擇工傷保險,無法根據侵權行為的相關規(guī)定,要求加害人給予補償。該種模式之所以適用范圍較廣,主要是因具有以下幾點優(yōu)勢。第一,該模式企業(yè)領導者定期繳費支持工傷保險制度,保護了弱勢群體利益。其次,該種模式,可以免除企業(yè)的侵權賠償,而事故的所有賠償,是由社會統(tǒng)籌的保險制度處理,實現(xiàn)社會責任化,符合當前的現(xiàn)代化理念。第三,在該種模式下,可以有效減少訴訟率,從而節(jié)約司法資源,可以有效緩解勞資關系,從而提高救治的效率。但該種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出現(xiàn)工傷的員工失去完全賠償?shù)臋嗬?,保障并不充分。工傷社會保險,其所保障的是職工最基礎權利,保障能力較低,且賠償金額較少。其次,該種模式不利于對工傷事故的制裁和預防。企業(yè)領導者在繳納費用后,事故賠付是由社會保險承擔,因此領導者便不會承擔相應責任,在出現(xiàn)事故時,不會考慮雇主是否有過錯,導致民事責任無法制裁雇主過錯行為。
3.兼得模式。該種模式又可稱為相加模式。即員工在出現(xiàn)工傷后不僅可以獲得社會保障的賠償,還可得到侵權行為的賠償,職工能夠得到雙重賠償。該種制度當前主要是英國在實施。該模式的優(yōu)點便是可以最大程度對職工利益進行保護,特別是那種賠償金額均較低時,可以保護員工的利益。但其也存在顯著的缺點。第一,該模式違背分散雇主責任,實現(xiàn)社會承擔責任的效果;第二,在該種模式之下,違背受害者不可因受害,而得到意外收益的原則。在該種情況下,其可能會使員工所獲賠償,遠超過實際損害,出現(xiàn)額外收益。第三,兼得模式主要對弱者進行保護,導致企業(yè)負擔較重,最終可能會使較多企業(yè)出現(xiàn)發(fā)展停滯,甚至破產情況。
4.補充模式。所謂補充模式,即員工在出現(xiàn)工傷后,可對侵權行為補償以及工傷社會保險補償,進行同時主張,但其相加賠付金額不可超過實際的損害。在該模式下,其首要任務便是應確保,員工能夠得到合理賠償。其次便是計算兩種模式下存在的經濟差額,依此進行訴訟。補充模式優(yōu)點較多。第一,可以在保護職工的權利同時,維持民事侵權責任的預防及成分能力。第二,該模式可以避免企業(yè)負擔過重,雙方利益均得到兼顧。但該種模式會增大司法成本。特別是在二者賠償差異較小時,相比獲益,啟動程序的成本較大,并不符合效益原則。
三、我國工傷賠償法律適用現(xiàn)狀
目前對工傷事故進行救濟時,是選擇工傷保險進行待遇救濟,還是選擇侵權損害進行賠償救濟,亦或者選擇雙重賠償,因為立法的不明確性,所以司法實踐的做法存在不一致性。當前在司法處理之中,對工傷賠償范圍以及標準進行制定時,其所依據的標準較多,例如《勞動法》、《工傷保險條例》、《企業(yè)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等,其可利用上述條款之中的工傷保險待遇,也可選擇民法之中的侵權行為,在實際選擇中,各地的法院做法也存在一定的區(qū)別。
依據1996年我國勞動部所頒發(fā)的《企業(yè)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之中,在第二十八條明確規(guī)定,若工傷因交通事故所導致,首先應依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方法》之中的相關規(guī)定開展處理。當交通事故賠償款,已經進行醫(yī)藥費、喪葬費、護理費以及誤工費用地處理之后,企業(yè)或者工傷保險相關機構,便可不需要在進行相應費用支付。但需注意的是,交通事故賠償所支付的死亡補償或殘疾生活補助費用,其所支付的金額是低于工傷保險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或一次性補助金的。因此,企業(yè)或者工傷保險相關機構應采取補充賠償模式,將相關差額部分進行補充支付。
但在2003年我國國務院所頒布的《工傷保險條例》之中,對工傷補充賠償?shù)南嚓P內容進行刪除,僅僅在第三十七條規(guī)定中提到,若職工因公死亡,直系親屬可以在工傷保險基金之中獲取喪葬補助金以及依從性工亡補助金等。因此不難發(fā)現(xiàn),在我國法律已經開始默許認可雙重賠償?shù)南嚓P情況。
在2002年6月所頒發(f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之中對工傷保險以及民事侵權賠償?shù)倪m用關系進行了有關地規(guī)定。在其中第四十八條中提到,職工若因生產安全事故遭到侵害,除了依法可以接受工傷社會的保險之外,其可以依據民事法律所具備的獲得賠償?shù)臋嗔?,對相關企業(yè)提出賠償要求。目前在整體角度分析,該條規(guī)則存在一定的問題,對相關問題并未提出具體規(guī)定。例如在進行工傷賠付時,工傷保險和民事侵權賠償?shù)倪m用關系。以及其中所提到的生產安全事故,是否可以將所有的工傷事故進行涵蓋。現(xiàn)階段,就我國情況分析,并無相應立法或司法能夠進行相關解釋,并提供相關信息查詢。
當前我國在《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之中,第十一條與第十二條提出了較為詳細的規(guī)定。其基本上對于工傷保險以及民事侵權賠償?shù)姆蛇m用進行了相應界定,對司法實踐起到一定的指導性作用。另外,其中還存在較為模糊性解釋,且在實踐過程中,各地法院其所適用的法律并不一致,還需進行發(fā)展與明確。
四、職工工傷待遇與民事侵權賠償?shù)姆蛇m用情況
1.優(yōu)先保護工傷職工的利益原則。所謂優(yōu)先保護工傷職工的利益原則,即在出現(xiàn)工傷事故之后,在對企業(yè)領導者與職工利益間,應傾向于工傷職工。但需注意的是,該原則必須要在平衡原則指導下開展。在實際工作中,主體間存在較大的差異,財產與能力均存在強弱對比情況。一般情況下,工傷職工其屬于弱勢群體,若未對進行側重保護,使不同主體進行自由化競爭,便會出現(xiàn)弱肉強食的結果。其和以人為本的社會理念并不相符。因此,優(yōu)先保護工傷職工的利益原則,可以有效解決擇一模式與薦股模式的問題,若單純選擇一種方式,既可以保障員工的利益,可選擇一模式,若選擇一種方式不能充分保護受害雇員利益,則選擇兼得模式。
2.及時保護員工的原則。該原則是指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對工傷相關案件進行處理時,應及時保護員工的利益。即在進行就即墨市選擇時,應選擇低成本便能夠給獲得救濟的制度。該原則是社會效率原則的表現(xiàn)。在該原則下可以解決擇一模式下選擇哪一種救濟方式。
3.優(yōu)先解決最不具有爭議的法律關系。所謂正義的法律關系,即法律事實和法律適用存在一定的爭議。其中前者是指證據存在不足,無法證明實際事實。后者則是指,在證明相關實施后,適用的法律在2種以上,因此導致各部門規(guī)范規(guī)定不一致情況。為保障員工可以盡快得到救濟,在出現(xiàn)工傷事故后,應優(yōu)先選擇不存在法律爭議的模式進行工傷救濟。
4.與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原則。在進行工傷救濟模式選擇時,應與我國基本國情相匹配。即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應加大對員工的保護力度,在最終確定兼得模式。本文在分析后認為,若只是利用職工受傷后所獲經濟保險非常,便認定其屬于意外收益的觀點,存在不合理情況。但就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分析,無法對生命權和健康權進行充分保障,經濟效益存在限制。因此不可選擇兼得模式。
五、結束語
如何解決企業(yè)員工賠償與人身損害賠償二者關系是,不僅和員工個人的切實利益存在直接關系,與我國經濟水平發(fā)展以及企業(yè)的發(fā)展均存在一定關系。在當前情況下,采取兼得模式,對社會經濟發(fā)展以及企業(yè)健康發(fā)展均出現(xiàn)損害。因此,在進行救助模式選擇時,應以員工為主,在考慮經濟發(fā)展以及企業(yè)的實際情況下,選擇合適的方式實施救助。
(作者單位:四川省古敘煤田開發(fā)股份有限公司職工教育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