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苑均
我國的古典文學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的一個重要構(gòu)成部分,想要了解和鑒賞我國古典文學,首先就要感知它被賦予的精神內(nèi)涵,在這當中最為值得一提的便是悲劇精神。悲劇精神是中國人民在感知外來壓迫、倍受苦難的情境下所產(chǎn)生的心理狀態(tài)。在中國的古典文學小說中,作家們?yōu)榘旬敃r社會的黑暗面徹底反映給讀者,常常會采用描述社會悲慘的手法來達到目的,但同時又會給讀者提供一線希望,向讀者展示正面的人生觀,這種的心理描寫方法十分普遍。
在我國古典文學中,悲劇常常被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通過對當時社會黑暗面的深層次刻畫,表現(xiàn)出舊時代的冷酷現(xiàn)實,又通過對文中人物奮勇拼搏的性格描寫,為讀者揭示筆者不服輸?shù)娜松^,并傳達出其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中國人民的奮斗精神是與生俱來的,從古至今,我們的祖先不屈不撓,面對壓迫依舊能夠不氣餒,一路向前,方才換來了我們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因此,想要了解悲劇精神真正蘊含的意義,就要深刻地感知悲劇精神,換位思考地站在創(chuàng)作者的角度,從中受到啟發(fā)。
一、古典文學中的感傷主義
古典文學中的感傷主義,從發(fā)源到發(fā)展,衍生出不少的優(yōu)秀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詩經(jīng)》和《楚辭》。這兩部作品將當時封建統(tǒng)治的壓迫下,老百姓逆來順受、苦不堪言的社會景象生動地描繪了出來?!对娊?jīng)》這部文學著作,利用了“四言詩”的形式講述了一個又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如“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大詩人屈原所處的年代,事事煩憂,而他也壯志未酬、抱負未果、意難平,因此在《離騷》中,他將自己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字里行間多種情感的相互交織,更是將一首情感豐富的詩篇變成了悲劇。“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句便是他的吶喊,悲傷之情溢于言表。
《史記》作為一部文學著作,里面的不少人物都被賦予了悲劇色彩,而創(chuàng)作者司馬遷在撰寫這些人物角色時也使用了大量的筆墨進行了悲劇色彩的刻畫,但同時也不失人物自身的獨特個性。以漢朝為分界點,其后文學作品中悲劇精神的體現(xiàn)有所轉(zhuǎn)變。
二、古典文學中的悲劇性因素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具有抗爭的精神,心懷國家,憂國憂民。人類在外來壓迫下的砥礪抗爭,更是表現(xiàn)出了一種頑強拼搏和不卑不亢的精神力量,這是中華民族在壓迫下的風霜傲骨。與此有關(guān)的古典文學作品所生動展現(xiàn)出來的精神與智慧,對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奮力前行也具有強烈的指導(dǎo)意義。
屈原曾在其傳世之作—《離騷》當中多次描述了他想要離開國家獨自飄零,卻又受內(nèi)心激烈的掙扎和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斗爭,最終仍舊為了祖國留下所歷經(jīng)的遭遇。他之所以會堅持留下,從著作中我們可以感知出,這多半來源于他偉大的政治理想。屈原作為一名愛國詩人,自始至終對祖國充滿著一腔熾熱之情,正因如此,屈原雖處亂世,但無時無刻不為祖國憂心、感傷國家興衰、憂百姓安危。屈原也是一位有背景的詩人,出自宗族后代的他,深刻地意識到,終日的擔憂終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想要幫助君王改善現(xiàn)狀,只有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而自己也將為國家的興亡不遺余力,奮斗終生。
在中國古典小說當中,作者往往會通過描寫悲劇的方法,從筆下人物的身世遭遇來側(cè)面展示舊時社會的殘忍不公,借由主角在逆流中不服輸、頑強抵抗惡勢力來向讀者凸顯其樂觀頑強的品質(zhì)。作者筆下的人物往往出世便帶有悲劇色彩,類似的有窮困潦倒、壯志難酬等等,但即使是這樣,他們卻依舊能夠背負著坎坷與艱難,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無畏風和雨。為了能夠?qū)崿F(xiàn)夢想,詩人陸游畢生都在不遺余力地為祖國收復(fù)淪失的領(lǐng)土,一心一意效忠祖國,最終卻一次又一次的失志、憤懣,無比凄涼,這些情感被他自然而然地融入其創(chuàng)作之中,但表現(xiàn)出的卻最終也僅僅是那種一絲哀怨和那么一點兒淡淡的凄涼。這一點大概也是作者對于中國當時的那些沒落士族階級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沖破種種封建勢力束縛,但最終都感到無能為力時內(nèi)心的一種被深深壓抑著的情感寫照。他日復(fù)一日的每天在夢中醒來,卻也都還只知道想著以后如何能夠為國而效力。確切地說,這種愛國熱情與飽滿、昂揚豪放的奉獻激情,是絕對能讓他未來的人生詩歌變得更為昂揚豪邁、更為明朗和更加向上進取的。但是,他最后卻又不得不在這么一個無力扭轉(zhuǎn)的一個時期中逐漸的死亡。他的作品所傳達的人生理想即便是在將要臨終以前,也仍然溫存在廣大讀者的心中,是他作為一位即將離開世間的人所發(fā)出的最后一個吶喊。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而言,也許這只是他一個想法,或者一種情感比較強烈時的個人反抗而已,但終究還是注定無法真正的、完全的被實現(xiàn),這也許才是陸游自己的最后一種發(fā)自于心底的淡淡的哀傷。
人民之所以會在苦難當中生出反抗情緒,這多是由于封建時代下官僚資本主義強加在人們身心上的壓迫已遠遠超過了其所能承受的范圍,人們在封建剝削之下苦不堪言,于是為了解除這種苦難,為了消除這種剝削,人們在受制壓迫和獨立自由之間時,盡管有大部分人不愿改變現(xiàn)狀、順從君統(tǒng),卻也仍有一些人選擇了獨立自由。這些人或許反抗起義,或許脫離世俗,在出世的這些人當中涌現(xiàn)了不少的著名詩家,陶淵明和孟浩然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由于他們都選擇了出世的道路,因此也具有很多的共同點:他們在壓迫下選擇了出世而不是無畏地反抗,他們憂家憂國卻未干國政,他們向往隱居喜好自然,他們將自己對于國家的憂慮、對于自己悲劇遭遇的傷感融合灌注進自己的作品,通過悲劇來反映美好的現(xiàn)實生活,旨在向讀者傳遞,即使是在如此民不聊生的悲慘境遇下,也可能存在著點點的善意與美好,悲劇人生未必悲情,積極樂觀也可以照亮黑暗的角落。
三、古典文學悲劇精神的價值
中國古代文人思想家仍舊堅持強調(diào)與激發(fā)我國大多數(shù)人民群眾潛在道德的某種內(nèi)在與主觀自覺能動性,并始終力求人們在面臨現(xiàn)實苦難困境之中依然能表現(xiàn)出那樣一種樂觀。他們始終站在了這一條人生主線道路上并努力執(zhí)著地去追求實踐與弘揚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寶庫中所蘊藏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美學精神,值得慶幸的是,在他們當中,部分的人甚至包括大多數(shù)當代中國人都在這樣的苦難困境中走出來了。文人們大部分最后都歸化為了一個庸人,不過,即便最終他們被當作最后的隱士,他們內(nèi)心之中所思慮的仍舊是想著自己的來世應(yīng)當如何再去遇見和輔佐一名禮賢下士的千古明君。
事實上,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當中的悲劇精神多具有隱性的性質(zhì),換句話說,這些文學作品當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悲劇精神,早已深深地扎根于百姓們的心里,鐫刻在百姓的骨頭之中。普通的百姓在那樣的年代,接受著毫無人性的剝削、接受著超乎常人的壓迫、接受著慘絕人寰的虐待,通常在這樣的境遇下,百姓體內(nèi)的“悲劇精神”便會被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樣的“悲劇精神”刺激著人們的全身血液,帶動著人們藏匿深處的自由思維,人們仿佛便有了反抗的精神,這種精神使人們得以擁有存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與此同時,還有不少的詩人作家在筆下的詩作當中加入細致的刻畫與描寫,運用獨具特色的語言,通過詩作將一幅幅生動精彩的畫面展示在讀者的面前。即使在今天,當我們閱讀他們的著作時,依舊能夠感受到其所蘊含的不朽魅力,這也使我們有了更為清晰的自我認知。
一個國家在滅亡時,宗族的利益也難以得到保障,而各個宗族之間、宗族內(nèi)部的宗親之間亦是更加難以確保。因此,其造成的連帶反應(yīng),必將影響宗族間、宗親間未來的發(fā)展。更進一步地說,個人生命、民族和國家之間的政治命運被聯(lián)系在一起時,高度的交織使其產(chǎn)生了很多復(fù)雜、無法調(diào)解和處理的問題。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很多文人墨客選擇了自由與理想,他們將自己隨心的情志融入了凸顯自身理想的創(chuàng)作當中,在他們的創(chuàng)作中蘊含著飽滿的情感,有失意、有憂慮、有憤懣、有仇恨與不平,這些情感錯綜交織,形成了所謂的“悲劇精神”。中國古典文學一直將政治與人生融會貫通,彈奏著不朽的獨特旋律,而我們也能從中感受到,詩人在政治和人生不得意時,往往會通過悲劇來反映心理落差。
從中國古典文學中,我們可以發(fā)掘其所蘊含的時代社會意義,古典文學作品通過其蘊含的時代社會意義反映了在作者所處的年代之下的社會背景和百姓們的境遇和思想狀態(tài)。例如,對于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一直以來,不少的學者潛心研究它所被賦予的時代意義。在《紅樓夢》中,各位主人公所處的年代,百姓多受封建教條主義的控制,難以追求思想上的自由解放,盡管有不少人產(chǎn)生了反抗情緒試圖抵抗,但卻都以失敗告終,無法產(chǎn)生絲毫的改變。類似的悲劇作品還有很多,作者多通過描寫人物的悲慘境遇來諷刺黑暗勢力,而百姓追求幸福、渴望自由。我們應(yīng)該都知道《荷馬史詩》和莎士比亞先生筆下出現(xiàn)的世界四大最著名的悲劇作品等,都曾經(jīng)真實且生動形象地向讀者反映出了人們關(guān)于人生中某一時期當中幾個比較重要的階段里所發(fā)生的那種近乎絕對的悲傷,但事實上,每個在中國生活的人的骨子里原本也都包含有這一種悲傷狀態(tài)的基因。不過,凡事并不會被導(dǎo)向于那種幾乎絕對悲傷的狀態(tài)。所以,在今天的中國,大多數(shù)人能夠共同追求偉大理想,也就是共同希望能用不那么極端的態(tài)度去感化更多優(yōu)秀善良的中國民族,從任何一個人心理、精神層面來感化天下所有受苦過的人,即充滿了悲劇色彩的任何一個歷史時代,或者僅僅是任何一個歷史地理區(qū)域的人們都應(yīng)當去接受這樣的感化,以幫助他們自身能夠重新樹立起積極生活的信心并維持下去。
從上古時代一直到古時代,正是由于我們的中華民族在經(jīng)歷過了無數(shù)次的外族侵略,文人墨客逐漸形成了那種強烈反抗的民族精神,最后才能在文學中淋漓盡致地表達悲劇精神。而國家所面臨的困境對于個人發(fā)展的影響,也被作者們以這種無以復(fù)加的悲傷情感的形式表達到了小說中。而屈原、司馬遷、杜甫、陸游等偉大作者筆下的悲劇精神,更是激發(fā)了人們熱愛國家的精神力量。在他們的筆下,我們收到了更多的生命啟迪,這種有益的生命啟迪,使人們更為堅強地走好自己未來的生命之路,促使人們?yōu)閲曳瞰I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我國古典文學創(chuàng)作中,悲劇精神屬于很普遍的一種情感,在許多文學中都有突出表現(xiàn),在悲劇文化中占有主要地位。但是,想要使人們能夠從更深層次地、全方位地具體了解和鑒賞中國的古典文學,就必須先充分認識其悲劇精髓,同時也要進一步了解其悲劇精神,從而感悟到悲劇背后所隱藏的真實內(nèi)涵,并從中得到精神啟示,這對于文學自身發(fā)展與壯大都能提供十分關(guān)鍵的指導(dǎo)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