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文
閱讀教學是語文學科教學實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也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近年來,群文閱讀教學方法悄然興起,基于統(tǒng)編版教材的“1+X”模式,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閱讀,以期豐富學生的語言實踐體驗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性與實踐性。然而,群文閱讀教學對師生來說都是一種挑戰(zhàn):教師需要有一定的閱讀儲備且具備善于調控課堂的能力,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那么,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較少,閱讀能力較弱,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一組主題相關的文章并且進行建構是否可行?如何讓“1”與“X”的加法實施得更加有效?筆者在踐行群文閱讀的基礎之上,總結出以下課堂教學策略。
基于統(tǒng)編版教材的編排順序及規(guī)律,在確定群文閱讀議題時,需要依托文本的內容作為教學的側重點,可以是一個單元的主題,也可以是一個話題,然后將符合議題的文本進行整合。低年級學生以直觀思維為主,根據(jù)文本的內容確定主題,能讓學生迅速了解學習內容,明確學習重點,構建整體的框架感。
明確議題后,教師給學生搭建認知的腳手架,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發(fā)現(xiàn)、應用。例如,一年級下冊中的《姓氏歌》《小青蛙》《猜字謎》等多篇韻文都指向激發(fā)學生識字寫字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識字能力。那么,此時的議題便可確立為“漢字兒歌”中的聯(lián)想。圍繞“感受漢字韻文,通過豐富的聯(lián)想寫得有趣生動”這一重點,教師引出本冊書中《動物兒歌》的學習,讓學生感知兒歌的特點;然后引出《漢字兒歌》的學習,讓學生猜猜兒歌里面會寫些什么;進而引出《雪字歌》,隱去題目后,讓學生由內容猜想寫的是什么字,在交流中初步了解漢字兒歌圍繞字形、字義展開豐富聯(lián)想的特點;推進《巖字歌》《秋字歌》《香字歌》,在兒歌中找尋與自信有關的句子,交流問題;最后再結合推薦書目拓展延伸,鼓勵學生自主創(chuàng)編兒歌,在層層推進中增強學生對漢字構字的認識,激發(fā)他們的識字興趣,在群文閱讀中,實現(xiàn)學生對漢字兒歌中聯(lián)想的特點的認知這一教學目標。
1.厘清文本表達方式。學習語文就是學習語言文字表達的過程,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感知能力相對較弱,教師要在研讀文本時識別文本表達方式的差異,厘清不同文本表達方式的區(qū)別,恰當?shù)卮_定主題展開群文閱讀。例如,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幾篇課文,都是單純地介紹文字、詞匯及偏旁部首,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很強的共性。對于初入學的學生而言,這有助于加深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此時,可以確定淺顯的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議題,附加五行知識、《對韻歌》等內容進行群文閱讀的構建。
2.把握文本語言連接。語言學習不僅需要積累,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語言進行萃取和提煉,為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奠定基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文本語言的角度出發(fā),發(fā)現(xiàn)其連續(xù)性及情感價值,從而找到群文閱讀內容的連續(xù)性。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時,不難發(fā)現(xiàn)本單元《曹沖稱象》《一封信》《媽媽睡了》這幾篇文章,都是圍繞故事這一主題展開的。低年級學生愛讀故事,但語言萃取能力欠缺。教師可以由簡單的問題入手,采用直觀教學法,借助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圖片中的連續(xù)性,再過渡到文本中的連續(xù)性,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4篇課文的共性都是在講與人有關的故事。學生思路清晰以后,教師就可以出示故事梗概,引導學生分組合作找尋最能體現(xiàn)故事梗概與情感的語言文字,再次讓學生建立起語言之間的連接,感受文本語言的萃取、提煉之妙,高效地帶領學生完成群文閱讀。
1.注重文本聯(lián)系,尊重個性體驗。低年級的學生對于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離奇的想象都特別感興趣,所以統(tǒng)編版教材中引入了大量的童話故事。教師在教學時,應注重這些文本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狐假虎威》等課文,教師可以將狐貍的形象傳遞給學生,成為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點。此時,教師就可課內外結合,將《伊索寓言》中的5篇關于狐貍的故事推薦給學生閱讀。不同文本中的狐貍形象是不同的:《狐假虎威》中的狐貍十分狡猾,《小狐貍買手套》中的狐貍則機靈調皮,《狐貍阿奴》中的狐貍又讓人疼惜等。以教材為起點向外延伸,由一篇帶出多篇,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體系。在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隨機問問學生對狐貍的看法。此時,學生對狐貍的看法各不相同,教師應找到存在爭議的矛盾點,再引導學生細讀語言文字,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思考,讓學生亮出自己的閱讀主張。由此,學生不僅產生了閱讀興趣,也增加了閱讀思考的活躍度,提升了思維。
2.注重文本體裁,以“趣”激趣。二年級上冊《望廬山瀑布》《夜宿山寺》兩首古詩,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所作,不少教師能關注到文本的體裁及作者的特點,但過分地關注有時候會適得其反。在學完這兩首古詩后,有的教師以李白的詩歌為載體,提供《將敬酒》《早發(fā)白帝城》等詩讓學生繼續(xù)積累。低年級的學生對詩歌這種體裁并不喜好,這樣的拓展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感。低年級的群文閱讀,在確定議題及課內外結合時,教師一定要以“趣”激趣,盡量挑選一些有趣的童話、兒童詩、兒歌、神話等作為切入點,讓學生保持閱讀的興趣。
3.注重文本邏輯,推動思維發(fā)展。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時刻把準自己的位置,以引導為主,突出學生的能動性,提倡合作閱讀,讀寫結合,在師生互動中,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例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由《古詩三首》《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聽聽,秋的聲音》4篇文章組成,教師可以開展合作閱讀,降低學生閱讀文本的難度,然后精選教學問題,在提問中建立各篇文章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生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探尋不同文本中傳遞的情感的不同,感受語言文字的奧秘及文本中的邏輯關系,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推動思維的發(fā)展。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把聽說讀寫有效地連接起來,綜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上述的閱讀教學策略中“1”和“X”是存在緊密聯(lián)系的:“X”是為學生深入理解“1”而添加的,它的存在有效彌補了學生在知識上的不足,強化了學生的主動認知行為。要想構建“1+X”式的群文閱讀課堂,就要在組織低年級群文閱讀活動時找準課堂焦點,深挖文本,并在單一課堂焦點的指導下多角度開發(fā)課堂文本串聯(lián)方式,強化單篇與多篇之間的聯(lián)系,提升群文閱讀活動的系統(tǒng)性?!?/p>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師附中鄴城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