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娟
有些家長盲目崇尚賞識教育,由于效果不佳,繼而反其道而行之,推崇懲罰教育。還有不少家長則堅決反對懲罰教育。但任何走極端的教育理念都是片面的,極端的教育理念源于對懲罰教育的誤讀。
愛不是萬能的,也不是無限度的。作為愛的補充,懲罰教育必不可少
在教育工作中,愛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師和家長都有真切的感受。但是,愛不是萬能的,也不是無限度的。超過合理的限度,愛就成了溺愛、縱容,對孩子的成長有極大的危害。因此,作為愛的補充,懲罰教育必不可少。
中外教育學家對懲罰教育有精辟的論述。
蘇聯(lián)教育家安東·謝苗諾維奇·馬卡連柯說過:“合理的懲罰制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薄安粦土P的辦法只是對破壞分子有利,如果學校中沒有懲罰,必然使一部分學生失去保障?!薄胺残枰獞土P的地方,教育就沒有權利不懲罰。在必須懲罰的情況下,懲罰不僅是一種權利,而且也是一種義務?!?/p>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主張“愛”與“威”相結合:“用單純的慈愛辦教育是沒有用的,只有慈愛和威嚴互相結合才行?!彼诓坏靡训臅r候也使用懲罰,以對付頑劣、倔強的孩子。
法國啟蒙思想家讓-雅克·盧梭崇尚自由,同時堅決反對教師和家長溺愛孩子,他曾提出,要用“自然懲戒法”教育孩子。在教育實踐中,他曾以“關黑屋子”的辦法懲罰他的孩子愛彌爾。
英國思想家約翰·洛克則主張理智的愛,提醒教師和家長要區(qū)分孩子的自然需要與無理要求,滿足其自然的需要而拒絕其無理的要求,絕不能寬容孩子的無理糾纏。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一針見血地指出:“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種虛弱、脆弱、不負責任的教育。”
由此可以看出,中外支持、鼓勵合理的懲罰教育的教育家大有人在。
中國的懲罰教育由來已久,是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俗話說,“嚴師出高徒”,即是對懲罰教育的精辟概括。
在國外,懲罰教育也深深地扎根于傳統(tǒng)之中,許多教育機構至今仍在堅持。
在美國,家長打孩子是違法的,如果孩子或鄰居報警,警察可視情況決定是否帶走家長。但是在美國的不少州,學校體罰學生卻是合法的,老師適當?shù)貞土P學生是允許的。有的私立學校甚至以嚴厲懲罰學生而出名,其體罰之嚴厲不亞于中國古代的私塾。
公立學校要比私立學校寬松些,但懲罰手段也是五花八門。比如,在課外活動時,罰站墻根、不準吃午飯、罰到教室外的走廊上去坐、打電話給家長、放學后留校半小時,甚至在墻上劃一個小圓圈,讓孩子把鼻子尖頂在小圓圈內。
教育實踐中,許多教師和家長深刻地體會到,賞識教育固然重要,懲罰教育同樣必不可少,缺少懲罰教育,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教育中的懲罰,是對孩子某種行為給予否定性的評價,使孩子受到警示。懲罰教育是教育活動中重要的內容,在促進孩子的社會化發(fā)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功能。
學校有責任幫助學生學會遵守社會規(guī)范。作為社會的一個構成系統(tǒng),學校與其他社會組織一樣,必然會使用懲罰手段來維護規(guī)范的嚴肅性,以有效地保證教育工作的有序運行。通過懲罰,可以清晰地向孩子們傳遞行為對錯的信息,從而有效地維系紀律和秩序的權威。
懲罰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功能,但是懲罰怎樣做到適當則是一門藝術,要注意講心、講度、講法。
心,即家長和教師要具有愛心、寬容心,與孩子真誠地進行心靈交流。
度,是指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度,懲罰肯定就變了味,觸及“高壓線”,難免會出問題。不同的孩子,由于心理承受能力不同,這個“度”也應有所不同。心理脆弱、自尊心較強的孩子,教師和家長一個憤怒的眼神對他而言就是莫大的懲罰;心理承受能力較強、經常受批評的孩子,只有言辭犀利的批評,再加上相應的懲罰措施,才能達到教育目的。
法,即懲罰之法。懲罰不可偏激,不可恣意妄為,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在懲罰實施后仍對受罰者保持關愛,通常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增強其改正錯誤的決心
懲罰包括批評、當眾檢討、取消某種獎勵、體罰等形式。按內容分,懲罰可分為物質懲罰和精神懲罰。取消某種物質獎勵、取消飲食或睡眠等可歸入物質懲罰;批評、當眾檢討等可歸入精神懲罰。在精神懲罰中,還有一種“自然后果懲罰”,是指用孩子自身行為的過失所造成的自然后果,使其感到不愉快甚至疼痛的體驗,促使其改正過失。
按方式分,懲罰可分為代償式懲罰和剝奪式懲罰。代償式懲罰是以增加額外的課業(yè)或其他任務作為措施的懲罰,如罰寫字、罰背書、罰打掃衛(wèi)生等;剝奪式懲罰是以減少或剝奪學習或其他任務、游戲機會為措施的懲罰,如拒收作業(yè)、罰出考場、取消周末出游等。
教師在實施懲罰的過程中,要堅持以下五項基本原則:
第一,慎罰原則。
懲罰是一把極易產生負面作用的雙刃劍。近半個世紀以來的科學研究證明,當成年人使用包括“高度控制”“強力推行”或只是簡單懲罰等各種懲罰措施時,孩子會變得更具有破壞性和侵略性,更加對成年人充滿敵意。而在教育實踐中,懲罰確實又是教師和家長最容易采用而又使用不當?shù)慕逃侄?。因此,在實施懲罰的過程中,一定要始終以謹慎的態(tài)度,把懲罰控制在恰當、合理的范圍內。
第二,指向過錯原則。
懲罰始終應該清晰地指向孩子的過錯行為,不得歧視孩子。
第三,及時原則。
懲罰的決定一旦做出,就要及時實施,這樣做有利于將懲罰清晰地指向過錯行為,而不是某個人。
第四,一視同仁原則。
對規(guī)則所約束的人執(zhí)行統(tǒng)一懲罰標準,對同一過錯行為懲罰的種類和量度,不以人的性別、家庭背景、學習成績等差異而有所不同。
第五,保持關愛原則。
在懲罰實施后仍對受罰者保持關愛,通常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以增強他改正錯誤的決心。
懲罰不當可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不利于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
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教師和家長在實施懲罰教育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懲罰的正面作用和負面影響。
懲罰的正面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懲罰有助于孩子改變不良行為。
懲罰會讓他形成淺顯的是非觀念,明白做什么事情是錯誤的。孩子在知道自己犯錯誤的時候,內心都有接受懲罰的準備。因此,孩子犯錯誤時,恰好是教育的良機,因為內疚和不安會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時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銘心。
第二,懲罰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責任感。
懲罰,可以讓孩子知道做錯了事就要付出代價,有過失時就要對過失負責任,有助于培養(yǎng)他對自己行為負責的社會責任感。
第三,懲罰有助于孩子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
現(xiàn)實社會是一個充滿規(guī)則的社會。農民種田要符合自然規(guī)則,商人經商要遵循市場規(guī)則,人人都要遵守道德的規(guī)則、法律的規(guī)則。當違背規(guī)則時,就會受到懲罰。
懲罰的負面影響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懲罰不當可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不利于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
懲罰是對孩子行為的否定,會對他的自尊和自信帶來消極影響,同時,懲罰還容易打擊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積極性,使其產生孤僻、冷漠、消極、自卑等不良心理。
第二,懲罰不當會對師生關系、親子關系產生負面影響,會使孩子產生消極的社會性情感。
懲罰會給孩子帶來消極的情緒體驗,他可能會將這種消極情緒轉嫁到教育者身上,對家長、教師產生敵對情緒,不利于教育的開展和孩子積極社會性情感的形成。
第三,懲罰不當可能會破壞孩子的自我教育,使其產生一些行為問題。
孩子在知道自己犯錯時,會有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而外界的不當懲罰可能會打斷這一過程,讓孩子更多地記住自己所受的懲罰,而忘卻自己所犯的錯誤。同時,由于模仿的作用,經常受到不當懲罰的孩子,有可能出現(xiàn)更多的攻擊性行為。
在實施懲罰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要注重評估懲罰的效果。
評估可考慮兩類基本標準:一類是評估懲罰實施后,孩子過錯行為出現(xiàn)的頻度和程度。過錯行為出現(xiàn)的頻度和程度越低,表明懲罰的效果越好。另一類是評估過錯動機的消減水平。動機消減的水平越高,表明懲罰的效果越好。
有責任心的教育者必須用其清晰的教育方式告訴孩子,我們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世界,分為群體領域和個人領域,在群體領域中,每個人都必須遵守規(guī)則,否則將受到懲罰。所以,懲罰教育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如何適度運用的問題。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