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結合深度學習相關理論,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在解決教學問題的過程中嘗試對歷史課堂進行改進和探索,以期達到提高課堂效率和滲透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趯W情采用多種策略,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提升深度學習中的情感溫度;理清時序、問題探究,拔高深度學習中的理解高度;基于歷史核心素養(yǎng)滲透,挖掘深度學習中的思維深度。在深度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此次課堂改進實踐,為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提供了新的切入點。
【關鍵詞】初中歷史;深度學習;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2)18-0084-03
筆者前不久開設了一節(jié)試卷講評課,收獲頗多,眾多收獲中印象最深的當屬深度學習對歷史課堂教學改進的推動。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著眼于學生長遠發(fā)展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滲透成為一線教師教育教學的基本出發(fā)點。歷史核心素養(yǎng)在平時教學中的滲透可謂形式多樣,國內外眾多學者也從不同層面研究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培養(yǎng),但以課堂上學生的深度學習為核心的研究為學科核心素養(yǎng)滲透開辟了新的路徑,也成為歷史課堂教學改進的一個全新突破口。
一、深度學習的核心意蘊
深度學習概念源于人工智能的研究,讓計算機進行學習,并根據層次化的概念體系來解釋世界,每一個概念都是通過與某些相對簡單的概念之間的關系來定義的。層次化的概念設計可以使計算機借助簡單的概念來學習復雜的概念,如果將這些概念建立在彼此之上,便可繪制出一張“深”的圖,因此稱之為深度學習。在教育領域,深度學習最早源于美國學者馬頓和塞利的研究,二人指出深度學習是學習者在理解學習材料內容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深度加工。我國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對深度學習進行研究。徐波在文章指出,深度學習是在真實復雜情境中,學生運用已學知識或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何玲、黎加厚認為,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的事實和思想,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練習,并能夠將已有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開展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1]。中外學者研究深度學習的視角雖不相同,但核心意蘊都是相似的,即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關注學生由表層學習到深度學習的過渡。深度學習不是學生對知識的簡單占有和機械記憶,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知識建構,在真實情境問題的解決中進行提升。課堂中學生活學活用的深度學習,有利于推動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也可以推動歷史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
二、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歷史試卷講評課的改進策略
此次試卷講評課的試卷來自初三歷史學科周測,主要是2020年各地中考題,分值、題型與中考相同。通過周測數據、學生答題卷分析,可以發(fā)現存在如下問題:部分學生只做選擇題,其余不做,學習主動性不夠;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或歷史專有名詞書寫不規(guī)范、錯誤,或知識掌握不全面,對主干知識把握不住;解決問題能力較弱,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等方面也有待提高。針對學生答卷中存在的問題,筆者結合深度學習相關理論,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改進。
(一)提升深度學習中的情感溫度
深度學習強調學生是課堂主體,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是前提。此次講評全過程都強調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內驅力,將引導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作為此次講評課的突破口。
1.激勵策略
教師在課堂中要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如點名表揚此次考試表現優(yōu)秀的學生,為其他學生樹立榜樣,引導學生樹立學習上的追趕目標。同時,建立學生學習階段檔案,設立“小小心愿”活動,通過綜合激勵,引導學生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講評中,采用自糾、他糾、組糾等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組間辯論和交流學習的機會,抓住學生現場生成的學習亮點,對學生思維的閃光點給予及時肯定。鼓勵學生走出座位,板演關鍵信息,通過學生自糾、互糾加深記憶。對重要信息的提取,可以建議學生勾點圈畫;對一些錯誤率高的歷史專有名詞,可以建議學生動筆寫一寫;對容易出錯的“意義”“影響”類的歷史知識,可以建議學生動嘴讀一讀。通過靈活的方式引導學生“腿動”“手動”“嘴動”,鼓勵學生質疑,讓學生帶著問題展開學習。如在分析以下選擇題時,有學生提出質疑。
例1:1565年開始,西班牙人把亞洲,尤其是中國的生絲等從馬尼拉運往美洲換取金銀,形成繁盛的“絲—銀”對流,這被稱為“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該材料體現了( ?)
A.世界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yè)聯系
B.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fā)展
C.大西洋沿岸工商業(yè)經濟的繁榮
D.中國等國自由貿易開始興起
學生提出“這個材料怎么能說明世界建立起直接的商業(yè)聯系”的質疑。針對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抓住材料中“西班牙”“中國”“馬尼拉”“美洲”等地點,為加深學生的理解,利用新航路開辟示意圖,在地圖上找到這幾個位置,增強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利于從空間位置的角度理解該材料體現了世界建立起直接的商業(yè)聯系。在授課過程中,如果能利用學生提出的疑問進行合理探究,不僅可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也可以推動課堂向“對話性”“思考性”“智慧性”的方向發(fā)展。
2.目標策略
深度學習強調學生投入學習情感,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強弱直接關系著課堂教學效果,而合適的教學目標對調動學生主觀性能動性有重要作用。二次備課時,筆者將歷史課程標準與學情結合,在本次試卷講評課中制定了學生能“學得進”“想得透”“做得到”的學習目標。如通過簡單材料題的訓練,引導學生掌握材料題基本解題方法,在培養(yǎng)學生從材料中獲取信息、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學習歷史的信心。通過材料選擇題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引導學生對史料中的關鍵信息進行勾點圈畫,掌握這類選擇題的解題策略。此外,對此次考試有一定進步的學生,筆者則制定了一節(jié)課解決一個問題的目標。通過制定合適的目標,推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在“跳一跳”的學習范圍內“動”起來。
(二)拔高深度學習中的理解高度
深度學習旨在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對知識不再是簡單機械記憶,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筆者結合深度學習的理論,做了如下改進。
1.理清時序,構建結構
深度學習是在情感驅動下,基于整合思維的整合性學習[2]。要求學習內容盡可能規(guī)避零散、無序、繁雜的知識點,這與歷史核心素養(yǎng)有相似之處。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最終目標是在“分”的基礎上實現有效的“合”。初次講評時,主要聚焦在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調動方面,忽略了對知識的整合,課堂上導致學生毫無頭緒。經專家指導并結合深度學習的相關理論,二次備課時筆者則結合學生錯誤率較高的題目進行知識構建,搭建淺層學習和深層理解、深度學習的橋梁。從深度學習的角度出發(fā),分析錯誤率高的選擇題,將近年中考中與“世界市場”有關部分題目編入演繹題,加深學生的理解,引導學生構建“世界市場形成”的知識體系。
例2:關于三次科技革命,有學者提到,過去兩百多年中,人類經歷的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機械化,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規(guī)?;?,第三次科技革命則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個性化”。下面關于三次科技革命特征的闡述正確的是( ?)
A.三次科技革命都使世界大戰(zhàn)變得更加殘酷
B.“機械化”是指世界范圍內機器廣泛應用
C.“規(guī)?;笔侵干a和資本的高度集中
D.“個性化”是指科學和技術開始緊密結合
在分析此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科技(工業(yè))革命理清世界市場形成的線索,構建線索結構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世界市場與科技(工業(yè))革命的關系,為學生探究面對當今世界變局的策略做鋪墊。由一個題到一類題,由一類題到一條線,由一條線到一個面,從而于無聲中滲透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2.基于素養(yǎng),問題引領
課程改革推動歷史課堂由知識識記到核心素養(yǎng)滲透的轉變。深度學習以實際問題解決為驅動,將學習內容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實現已有知識在新的問題情境中的合理遷移[3]。立足情境的問題解決是深度學習的特征之一,在問題解決中,教師引導學生拓展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應用。歷史課堂中情境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學生具備知識儲備,還需要學生展開深層思考,將情境問題與現實生活、時代精神等結合,在問題解決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批判、反思的能力,力求實現知識、過程、方法、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深度融合。而情境化歷史問題的解決是滲透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
本次試卷講評中情境題較少,主要是表述型選擇題、材料題,僅要求學生回答“是什么”,缺少對知識的深度思考。結合深度學習理論,本著題少但要講透、用活的原則,筆者設計了如下題目。
例3:圖1中的漫畫標題為《合不來》,反映了二戰(zhàn)后的國際關系。它可用來解釋( ?)
A.美蘇冷戰(zhàn)的起源
B.歐洲聯合的趨勢
C.蘇聯解體的影響
D.信息技術的發(fā)展
通過合理時序結構或思維導圖的構建,利于將零散知識聚在一條線上,幫助學生理解各知識間的聯系,達到形散而神聚的效果,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與應用,提升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高度,在點滴歷史學習中滲透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三)挖掘深度學習中的思維深度
歷史學科具有明顯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功能,立德樹人、正確價值導向和歷史核心素養(yǎng)滲透是歷史課堂的使命。如何在歷史課堂上滲透、落實核心素養(yǎng),需要一線教師積極思考并實踐。根據深度學習理論,立德樹人、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需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脫離學情的滲透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而將學情與教學內容結合,解決有思維含量的問題是素養(yǎng)滲透的有效途徑之一。如開展單元復習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教材目錄、大事年表、課本單元引言部分嘗試自主梳理本單元的整體結構,避免學生在零散知識中找不到頭緒,通過生生合作等方式優(yōu)化單元結構。歷史單元結構的構建不僅利于學生理解單元內各個零散知識點,也利于培養(yǎng)、鍛煉學生的系統思維,從整體上把握零散歷史知識間的邏輯聯系,在自我構建中擴充學生的思維容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再如核心素養(yǎng)之一的家國情懷的滲透,往往需要以史料理解為基礎,加強對有思維含量的問題思考。而此次試卷講評課中,對學生歷史核心價值觀的滲透相對來說存在提升空間。在專家的引導下,筆者在原題的基礎上做如下改進:①從列強侵略思考中國人民的探索和抗爭,并嘗試用表格、時間軸等合理的形式理清時序。②在完成上述問題的基礎上,思考推動中國人民不斷進行近代化探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③結合現實,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面對新的國際形勢,中學生該做哪些準備?通過以上活動設計,使學生從歷史走向現實,感受自己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承擔的時代責任。
在深度學習理論的指導下,此次試卷講評中的問題為優(yōu)化歷史課堂提供了契機。教師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嘗試對歷史課堂進行探索,以期為學生的成長注入必備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何玲,黎加厚.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現代教學,
2005(3A).
[2]朱開群.“深度學習”觀映照下的思想政治課深度教學——基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28).
[3]朱立明,馮用軍,馬云鵬.論深度學習的教學邏輯[J].教育科學,2019(3).
【作者簡介】
王曉艷(1978~),女,蒙古族,內蒙古赤峰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