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承強
家風如春雨,潤澤細無聲。人生有別,家訓為要。600多年前,我的祖先從江西遷到今天赤壁市的官塘驛鎮(zhèn)白羊畈村,家譜《愛蓮堂》記載我們是北宋理學鼻祖周敦頤的后人,到我這一代已歷30代。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以《愛蓮說》為主旨精神的家訓,演化為忍、禮、廉、奮等關鍵詞,泛著清白淡遠的人性芬芳,又激揚著剛毅奮進的人格修養(yǎng)魅力。
說到忍字,可謂家源悠久。明太祖朱元璋統(tǒng)一長江流域后,江西人搬遷到湖廣地區(qū)安家落戶。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歲月,周氏后人在此繁衍生息,世代興旺。祖先堅忍不拔的創(chuàng)業(yè)立家風采,也隨著家譜口耳傳頌,激勵后進。我的父親默默撫育我們兄弟姐妹四個成人。因為祖父早逝,勢單力薄的他在村中飽受欺凌。每每遇辱,他總是據(jù)理力爭,百般忍耐。他不畏強暴的情景我至今仍歷歷在目。他曾告誡我:“忍得一時氣,免得百日難?!边@是立“忍”修身樹德、處世寧家的意義所在。從軍29年來,我以此念修身養(yǎng)性,把吃虧當福,多次化解無謂的個人爭端,不覺深以為傲,感父恩深。
知禮為上,曉禮為尊。村中老人常說,周氏家族歷來重視族中子弟教育。家訓指出:“人無貴賤,無不讀書”,“孝友沉篤,致力于學”,“勤守誠樸,敬崇詩禮”。這些道理育人靜心,一代代族人將愛蓮文化奉為圭臬,勤耕苦讀,屢挫不輟。秀者抱經(jīng),樸者負耒,眾多子弟在這種耕讀氛圍中崛起于阡陌壟田,出現(xiàn)了古時秀才、舉人頻出,今天碩士、博士云集的喜人局面。記得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教育我們要待人以禮。每逢家中來客,都讓我們倒茶端飯。這些好習慣,常常給我們帶來贊聲一片,至今想來心中仍然充滿溫暖愜意。我們兄弟以此教育孩子,晚輩都以彬彬有禮為榮,鮮見粗話暴行,著實讓人欣慰。記得孩提時,我們兄弟都盼望家中來客,因為每當這時,父母都會把臘肉臘魚、雞蛋香腸等家中最好吃的東西拿出來待客。這些東西如今雖不算上品佳肴,卻充滿了父輩禮數(shù)的誠摯。
君子戒慎,獨以廉重。忠愛清雅,仰知廉恥。千百年來,先祖周敦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勵志名句,高度概括了為官之德、為人之格,以一種別樣的形式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成為延續(xù)家族繁榮發(fā)展的精神支柱,展現(xiàn)了家風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美好畫面。先祖周敦頤一生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實實做事,不媚權貴、不懼權貴,其潔身自愛的高尚人格和灑落的胸襟一直激勵著后人。
此外,我們家族“規(guī)行矩步”“立身厚道”“慎獨全身”等家訓內容也是與《愛蓮說》一脈相承的。如父親在生產(chǎn)隊任會計三十年,不貪不占,嚴于律己,受到鄉(xiāng)親們的好評;長兄在每一個崗位上都做到了一塵不染,兩袖清風。
男兒立身,奮進為途。先祖周敦頤早年喪父,志趣高遠,博學力行,終成理學開山鼻祖。千百年來,這種進取精神凝成家風的精髓。我們港邊周莊這脈,當年由兩兄弟遷來,如今已有600多人,杰出人才比比皆是,是這種精神傳承的最好寫照。
先祖?zhèn)兣G斬棘、勇于開拓的精神風范,讓我們信心百倍,激勵著我們奮發(fā)圖強,把祖國和家鄉(xiāng)的明天建設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