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利峰
最近看到刊登的一篇2021年高考語文全國甲卷的作文——《行可為之事,創(chuàng)有為時代》,文章采用并列結構,依據中心論點“行可為之事,創(chuàng)有為時代”,提出三個分論點:行可為之事,創(chuàng)有為時代,應志存高遠,心懷祖國;行可為之事,創(chuàng)有為時代,應艱苦奮斗,無畏拼搏;行可為之事,創(chuàng)有為時代,應堅守信仰,勇于奉獻。文章固然思路清晰、結構嚴謹、文采斐然,但總感覺少了一些什么。試看以下這兩段:
行可為之事,創(chuàng)有為時代,應志存高遠,心懷祖國。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身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存遠志,肩負起強國圓夢的使命。小蟲尚有撼動大樹之志,螢火蟲尚有與日月同輝之愿,愚公尚有移山開路之心……歷史長河中,許許多多的人都樹立了遠大的志向:范仲淹憂國憂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周恩來一生為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陳延年視死如歸,“革命者只有站著死,絕不下跪!”……無數的先賢都為我們做出了示范,作為時代青年,我們應該存高遠之志,為國行可為之事。
該文“列舉歷史上心懷祖國的名人事例,語言干凈整齊,結束句呼應分論點”(撰稿人評語),不過,文章雖然“看上去很漂亮”,但缺少分析和論證,也未厘清“可為”與“有為”的關系。究其緣由,是忽視了“議論文就是說理文”這一特質,用口號代替議論、用事例代替論證、用華美的語言掩飾說理的不足是學生寫作議論文常常出現的問題。
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革新議論文寫作理念,倡導寫作具有現實基礎和現實意義的議論文。議論文是用來說理的,是用來解決現實問題的,衡量一篇議論文最重要的標準應是能否啟迪思想,是否有助于解決人生和社會問題。
議論文寫作要培養(yǎng)問題意識。這里所說的問題首先指向議論文的寫作任務,即要討論解決的某個具體的問題,比如手機該不該進校園、某生該不該向警方舉報違章駕駛的父親,這是議論文寫作的出發(fā)點。而對于一個論題或主題,我們還要盡可能地置身于現實情境中,通過發(fā)問和追問提煉出自己議論的焦點問題。
寫作議論文時,我們還要關注不良現象、錯誤做法,探究背后的思想、心理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措施,增強議論的現實針對性。聚焦陰影,是為了呼喚光明;批判假惡丑,是為了弘揚真善美。如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圍繞如何對待外來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一現實問題進行論述,不僅形象闡釋了拿來主義的正確做法,還批判了“送去主義”“送來主義”等幾種錯誤,破立結合,令人信服,是駁論文的典范之作。
人們發(fā)表的不同觀點,對錯往往并非涇渭分明,常是由于立場不同、所占有的信息材料不對稱而已,可能都從某個側面反映了真相。因此,我們在論證某個觀點時,要問一問:與之相反、相對的觀點是什么?有沒有反例和特例?這樣可以幫助我們修正觀點,完善論證。
下面,將結合一些作文試題具體論述。
一、面對論題、主題,多角度發(fā)問,層層追問
譬如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I卷要求寫作一篇倡議“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演講稿,我們可以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角度進行發(fā)問。
“熱愛勞動,從我做起”,什么是勞動?這里的勞動指的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對高中生來說,勞動包含哪些具體的類型?這些問題指向勞動的內涵和外延。從作文所給材料看,這里的勞動主要指體力勞動,包括在校衛(wèi)生值日、門崗值勤,在家洗衣、做飯、掃地、刷碗,還包括勞動實踐和志愿服務。明確了勞動的具體類型,有助于學生進入生活情境,避免抽象說理、空泛議論。
“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為什么要熱愛勞動?從個體和社會的不同角度來看,勞動有什么意義?關于勞動,有哪些著名論述?作文材料有沒有給出提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幸福的源泉,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既然如此,為什么還有一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愿意勞動、不尊重勞動?如何加以糾正和勸導?“學習這么忙,勞動太占時間了!”這并非個別學生的看法,而是很多學生和家長的共同心聲。如何批駁?——這種認識把“學習”與“勞動”對立起來,而沒有看到二者的統(tǒng)一。我們高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大旗,可以具體分析勞動強健筋骨、磨煉意志等效用,還可以結合個人經歷和體驗論述勞逸結合、促進學習的好處。
“熱愛勞動,從我做起”,從“我”做起,“我”怎么去做?怎樣才能愛上勞動?從學生、學校、家庭不同角度來看,怎樣培養(yǎng)青少年正確的勞動觀念?你將給同學們提出哪些希望和建議?——熱愛勞動,從我做起,要從審視勞動觀念做起,充分認識勞動的價值意義;熱愛勞動,從我做起,要從做好一次值日、一次家務做起,體會勞動帶來的快樂和幸福;熱愛勞動,從我做起,要從尊重每一個勞動者做起,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二、批評不良現象、錯誤做法,批駁偏頗甚至荒謬的思想言論
面對一個論題或主題,我們在發(fā)問時,要做這樣的思辨:在這件事或這個問題上,有哪些不好的現象甚至錯誤的做法?原因是什么?人們的思想認識是否統(tǒng)一?有哪些相對甚至相反的觀點?能夠發(fā)現并提出問題,繼而分析、解決問題,議論才有的放矢,才能突顯議論文的文體價值和現實功用。
譬如前面所提的“可為與有為”這一主題,如果我們能夠關注身邊就可能存在的具有所謂“佛系”思想、“躺平”言論的群體,對癥下藥,勸說他們在可為時代做有為青年,豈不彰顯議論的現實力度?
例如,在寫“熱愛勞動,從我做起”主題演講稿時,不僅要從正面分析熱愛勞動對于個人成長和社會發(fā)展的價值、意義,而且要回應、糾正作文材料中列舉的不理解勞動、不愿意勞動、不尊重勞動的思想和行為。我們不僅要能夠從正面闡釋、論證自己的觀點,而且要學習如何批評、反駁對方的觀點。
筆者曾做過一個關于提升青少年“精神免疫力”的典例分析。在此類文章中,我們既可以以毛相林、張桂梅等優(yōu)秀共產黨員為例,論證“責任在肩,牢記使命,明確目標,堅定信念,筑起抵御各種誘惑和干擾的免疫防火墻”,又要反觀現實,分析、解決青少年成長中出現的問題:
揆諸當下,隨著新媒體的普及和信息的爆炸,不少青少年迷戀于電子游戲和網絡小說,喧囂式追星,無腦式聽信謠言,表面上是社會快速發(fā)展引發(fā)的問題,實質上卻是精神免疫力下降造成的精神大廈的垮塌。沒有遠大的理想,沒有切實的學習目標,沒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讀書的崇高信念,往往是這類青少年潛在的癥狀。面對現實,不斷豐富自我,充實自我,提升個體精神免疫力,應是當務之急。
親愛的朋友,趕快丟掉那些追求刺激、脫離現實的網絡小說吧,“硬著頭皮”翻一翻經典名著;親愛的朋友,趕快走出各類短視頻的包圍吧,鼓起勇氣多與時代楷模們對話交流。我們堅信,在這樣的閱讀和對話中,我們的精神免疫力將會隨著內心的充盈和強大而逐漸提高,那時,種種干擾和誘惑將奈我何?
而在筆者看到的另一篇優(yōu)秀作文中,作者提出了“增強免疫力,走好人生之路,綻放生命精彩”“青春正當時,免疫從不缺,自能以生命之輝煌璀璨,照亮祖國的錦繡前程”“因為精神免疫,我將無我、無名、無功”等觀點,列舉了黃大發(fā)、武大靖、林俊德、梁思禮以及參與抗擊疫情的青年志愿者們的事例,可謂材料豐富。不過,作者并未能明確免疫力的具體內涵,更沒有分析免疫力與生命精彩的內在關系,論證的基本邏輯為“因為具備超強的免疫力,所以……”。我們認為,這種缺少問題意識和分析論證而熱衷于貼標簽、喊口號的寫法和文風,是應該摒棄的。
三、引入虛擬論敵,進一步修正觀點,完善論證
先看2020年某地高考模擬卷的作文題:
“手機該不該進校園”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說,學生玩手機會分散注意力,干擾教學秩序,影響學習和集體生活質量,還可能接觸到不良信息。也有人說,手機可以作為學習工具,輔助教師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控能力是學校職責之一,不能一禁了之。還有人認為,課堂上和課余時間應該區(qū)別對待。對此,文德中學準備召開座談會,廣泛聽取學生、教師、家長代表的意見,然后決定是否出臺相關規(guī)定。
請結合材料內容,在學生、教師、家長中任選一種身份,寫一篇發(fā)言稿,闡述你的觀點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
這一作文,無論選擇什么身份、支持哪種主張,我們在為自己的觀點尋找理由和根據的同時,一定要關注其他的觀點及其理由。如果你主張手機不該進校園,那么,你不能單方面地論述手機進校園的危害,而對手機進校園的好處避而不談或完全否定。對方說“手機可以作為學習工具,輔助教師教學”,那么,手機作為學習工具是否必不可少、不可替代?從學習工具的角度看,學生使用較多的是平板電腦,而非手機。對方說“培養(yǎng)學生的自控能力是學校職責之一,不能一禁了之”,那么,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控能力,我們就得允許手機進校園嗎?從實際情況看,學生玩手機影響學習的情況又能在多大程度上避免?厘清這些問題后,我們可以這樣表述觀點:我認為手機不該進校園,因為手機不是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學習工具,而且手機進校園,一些學生由于玩手機影響學習的情況難以避免??紤]到不同的觀點,將會使自己的論證更加嚴密,增強說服力。
又如,俗話說,堅持就是勝利,可是,你努力了一學期,學習成績不僅沒有進步,還后退了幾個名次。堅持真的能夠勝利嗎?——這一質疑將把我們的思考和論述導向深入:首先,從整體上看,堅持就是勝利,持之以恒就能成功;其次,后退幾個名次并不能說明你一定沒有進步,只是與其他同學相比進步不夠大;再次,堅持就是勝利,做一件事往往需要久久為功,否則可能功虧一簣;最后,堅持就是勝利,還需講究方式方法,不能一味蠻干苦干。主動去尋找和考察反例,不僅可以解決觀點片面的問題,還可以解決論述層次單一的問題,自然也提升了文章的現實針對性。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中國人寫文章向來就有文以載道、教化人心之傳統(tǒng),而議論文具有更強的現實功用性。因此,我們強調通過培養(yǎng)問題意識增強議論文的現實針對性。除此之外,樹立交際情境寫作理念,培養(yǎng)讀者意識和寫作者意識也有助于解決“無的放矢,不看對象”“空話連篇,言之無物”等寫作弊病。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劉衛(wèi)紅
注:此文系濟寧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于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高中語文議論文寫作教學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