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絲
無數(shù)男人都中過毒,希望有一個溫婉貼心的紅顏知己——她聰慧如《浮生六記》里的蕓娘,颯爽似《雙烈記》里的梁紅玉,對待感情又像《倚天屠龍記》里的趙敏,視名利富貴如糞土……通常這樣的“中二”癥狀,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消隱,但也有不少終生未能退燒的人。如,早年有投資人為“紅顏知己”發(fā)表私奔宣言,近年有地產(chǎn)大佬為“紅顏知己”下廚做紅燒肉,都是人們“吃瓜”的話題。
也有吃瓜群眾覺得,一些被卷入八卦漩渦的當(dāng)事人,并不出眾,既無美艷姿貌,亦無脫穎囊錐的才識,有辱“紅顏知己”這一稱呼。這樣的討論,還經(jīng)常會延伸至一些名人的配偶,旁人疑惑這些看起來很普通的人,究竟是如何能把覽盡人間春色的名人也迷得神魂顛倒……我覺得最適合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是明神宗朱翊鈞。
他16歲遇到一生的“紅顏知己”鄭貴妃,直到去世,近40年里一直與鄭貴妃形影不離,情深意篤。鄭貴妃并不漂亮,兩人卻像民間的小兒女一樣,經(jīng)常手拉著手在宮里供奉的佛像前許愿,不僅生前要在一起,死后也要在一起。明代祖制,皇帝的陵寢只有三個位置,一個是皇帝本人的,一個是給皇后預(yù)備的,還有一個是給繼位皇帝的生母。
為了死后能和鄭貴妃合葬,明神宗想盡了辦法。皇后久病不愈,明神宗封鄭氏為貴妃,就是預(yù)備皇后一死,鄭貴妃可以遞補(bǔ)為皇后??墒?,皇后只比明神宗早死了三個月。明神宗只有廢掉太子朱常洛,由鄭貴妃生的兒子福王繼位,才能與鄭貴妃合葬。但群臣以“動搖國本”為由堅決反對,沒法如愿的明神宗便與群臣鬧別扭。僅就愛情而言,他比唐玄宗等只重色貌的皇帝,偉大多了。
相貌平平的鄭貴妃,何以如此吸引明神宗?答案一點也不復(fù)雜,鄭貴妃是唯一把他朱翊鈞當(dāng)成一個人看待,不是國家機(jī)器、道德楷模、朝堂上的擺設(sh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需求的普通人。很多人開啟戀情,會把“顏值”這一硬標(biāo)準(zhǔn)投射于情感中,從一開始接觸,就會格外留意對方的不足之處,進(jìn)而全盤否定對方。只有懂得包容對方的不完美,并與之建立起親密關(guān)系的人,才會獲得一種心靈上的投契,由此相遇相知。
所謂的紅顏知己,與顏值無關(guān),而是從親密的交流中產(chǎn)生聯(lián)動效應(yīng),引發(fā)彼此親密感的人。就像鄭貴妃,能夠無視明神宗的外在光環(huán),直透他的內(nèi)心,懂得他的彷徨與苦悶,在她面前,皇帝無須每天假模假式地活著,時刻扮演道德角色,也不用擔(dān)憂沒有知心朋友,內(nèi)心的苦悶煩惱無人訴說,對這樣一個人,他怎能不盡力以報呢?
與之相似的還有英國作家吉卜林,他太太凱莉是美國人,相貌普通,兩人的結(jié)合曾遇到不小阻力。女方父母不放心女兒嫁到大洋的另一端,男方父母則覺得兒子找了一個“美國鄉(xiāng)巴佬”。但凱莉崇拜吉卜林的文才,為之抗?fàn)幜巳?,并放棄了娘家的財產(chǎn)繼承權(quán),在30歲那年嫁給了27歲的吉卜林。
嫁到英國后,吉卜林的朋友都不喜歡凱莉,覺得她有強(qiáng)烈的占有欲,很少讓吉卜林出來與他人接觸。但感情這種事,歷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吉卜林不僅心甘情愿地每天和太太相守,減少了社交活動,性格偏軟弱的他,也被精明強(qiáng)悍的太太保護(hù)得很好,于42歲就獲得了諾貝爾文學(xué)獎。
明代唐伯虎詩曰:“駿馬每馱癡漢走,巧妻常伴拙夫眠。”世人常會為了一些自己看不懂的婚戀現(xiàn)象感到困惑,卻不知道這其實也是一種生活的藝術(shù)。弗洛姆的《愛的藝術(shù)》說:“不成熟的愛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才愛你。成熟的愛是因為我真愛你,所以我需要你?!边@也是對“紅顏知己”的最佳解釋。
選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