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果長
當下文學批評的生態(tài)及其由此形成的批評生態(tài)景觀不容樂觀,幾乎成為人們的一種共識。與健康的文學批評所能產(chǎn)生的爭鳴效果相比,當下的文學批評軟弱,受制于經(jīng)濟抑或“圈子文化”等因素,要么是一邊倒的“一團和氣”地相互吹捧,要么是一邊倒的毫不留情地“苛評”。前者表面上看來是“你好我好”,實質(zhì)上于創(chuàng)作者與批評者兩相無益,后者表面上看來是在發(fā)揚“批評”的精神,實質(zhì)上是批評者“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態(tài)在作祟,兩者都逃脫不了魯迅先生所言的“捧殺”和“棒殺”的嫌疑。此種情形的文學批評,根本不是批評,大家也不是在做文學,而是在玩文學。如何重拾文學批評的尊嚴,還文學批評的本來“應然”和“使然”,營造風清氣正的文學批評生態(tài),筆者認為,作為新時代的文學批評者,必須發(fā)揚批評者的主體性精神,必須堅持文學批評的文學性尺度,必須堅守文學批評的人民性立場。
文學批評是批評者主體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實踐活動,同文學創(chuàng)作一樣,批評本身也是一種藝術,其間的不同在于兩者藝術創(chuàng)造時所使用材料的不同,相同在于兩者都是緣于“富麗的人性”(李健吾語)。也就是說,批評者主體的在場和介入,使得文學批評得以存在并富有價值。當批評者將自己與“政見”“商業(yè)”“友誼”等綰結在一起,自己則成了“雇傭御用批評者”,這種情況下,批評者主體精神缺場,靈魂蒼白——批評者主體萎縮,批評自然成為一種了無生氣的活動。環(huán)視當下的文學批評,這種情形是顯而易見的,其中原因當然有很多,但最為根本的,是批評者自甘墮落,將自我主體或主動或被動地放逐,從而在批評活動中成為附庸。
發(fā)揚批評者的主體性精神,就是在批評活動中,要時刻確保自我精神和靈魂的在場,在批評中敢于“主觀戰(zhàn)斗”,使批評活動成為一種創(chuàng)造活動。要實現(xiàn)這種創(chuàng)造,關鍵需要加強批評者主體的建構。具體而言,批評者主體建構涉及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批評者主體能力的建構。作為文學批評者,首先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學理論素養(yǎng)和藝術審美能力,這是批評得以展開的前提,這一點無需多言。第二層次是批評者主體精神的建構。健康的文學批評得益于批評者主體精神的健全。在文學批評活動中,批評者如何做到既不是言不由衷、言不及義乃至言不對題地胡說八道,又不是高高在上、以權威自居而頤指氣使地話語霸道,根本在于批評者主體精神的確立,因為這精神決定了批評者的態(tài)度。早在1923年,周作人在《文藝批評雜話》中即倡導批評者應具有“誠”和“謙”的精神。所謂“誠”,即誠實,批評者在讀懂作品后,敢于誠實地表明自己的印象和意見;所謂“謙”,即謙遜,因為這印象和意見只是批評者主觀的迎拒,不一定就能決定作品客觀的真實價值,所以批評者不能把自己的意見定于一尊,當作法理的判決或裁決。周作人其時推崇的是印象主義的批評方法,其“誠”和“謙”的批評精神觀也是基于這一批評方法所作的理論推演,在實際批評中,我們當然不必唯印象主義批評方法是從,因為批評的方法可以多元。但這“誠”和“謙”的精神,在我看來,似乎可作為文學批評者主體精神建構的準繩。第三層次,也是最高的層次,是批評者的主體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如前所述,批評是一種藝術,而批評之所以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關鍵在于批評者自我在批評過程中發(fā)揮著積極的能動性作用,從而使批評具有創(chuàng)造性。誠如批評家李健吾所言:“一個真正的批評家,猶如一個真正的藝術家,需要外在的提示,甚至于離不開實際的影響。但最后決定一切的,卻不是某部杰作或者某種利益,而是他自己的存在,一種完整無缺的精神作用,猶如任何創(chuàng)作者,由他更深的人性提煉他的精華,成為一件可以單獨生存的藝術品?!保ɡ罱∥帷洞鸢徒鹣壬淖园住罚┳鳛槔硐氲奈膶W批評,總是根據(jù)支配作品的精神來閱讀作品,講求批評者與作者及作品間的意識的遇合。這在實際批評中,往往會出現(xiàn)兩種情形,但無論是哪一種情形,都是批評者自我創(chuàng)造性的體現(xiàn)。一是意識遇合中的統(tǒng)一。如果說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是作者創(chuàng)造真善美,那么文學批評活動在相當程度上即是批評者在尋求真善美,批評者必定會在作品中因發(fā)現(xiàn)真善美而驚喜,仿佛自己也是其中的創(chuàng)造者,因此,這一發(fā)現(xiàn)本身即是一種創(chuàng)造。二是意識遇合中的參差。實際批評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批評者經(jīng)驗與作家創(chuàng)作意圖不一致的情況,這種情形下,誰也不能強誰屈就。作為批評者而言,他有自己的自由,他屬于社會,然而獨立,他的經(jīng)驗的存在與作家經(jīng)驗的存在,只是兩種不同的存在,實有相成之美,而無相克之弊。這種意識遇合中的參差盡管是批評中的難處,但也正是批評“美麗的地方”(李健吾《答巴金先生的自白》)。
文學性是文學作為一門藝術,自身所有的特點和性質(zhì),是文學本質(zhì)性的存在。就文學批評或研究而言,我們可以做文學的文學批評或研究,也可以做文學的非文學批評或研究,但我們決不能做非文學的文學批評或研究,這就是說,文學批評或研究的對象始終是文學,不是其他。而文學之所以是文學,不是其他,恰恰在于文學性的存在,因此,我們的文學批評必須堅守文學性的立場,在批評標準和方法上必須堅持文學的尺度。對于文學批評主體而言,文學性應該成為批評者永遠傾注激情和加以眷顧的范疇。吳曉東認為,文學性“是與人類生存的本體域緊緊相連的,或者說,它就是人類的經(jīng)驗存在和人性本身的體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說,堅守文學性的立場是文學研究者言說世界、直面生存困境的基本方式,也是無法替代的方式”。(吳曉東《文學的詩性之燈》)質(zhì)言之,堅守文學性立場就是堅守文學的立場,文學批評者在從事文學批評時若喪失這一立場和尺度,不管他說得如何美妙動聽,從根本上來說,他實際都處于一種失語狀態(tài)。
文學批評的對象歸根結底是文學作品,一個文學作品一旦產(chǎn)生,它本身即是一個自足的藝術存在,有著自身生命的完整性。然而,當下的許多文學批評文章,恰恰忽視甚至無視文學作品的有機整體性,結果在所謂的批評名義下,將一個好端端的作品,弄得支離破碎。具體而言,大致存在以下兩種傾向:一是理論掛帥,或者說是理論先行。一方面,文學批評中充斥著一大堆理論術語,故作高深,讓人看不懂,并還自詡為有理論深度;另一方面,完全從理論出發(fā),“霸王硬上弓”,在文學作品中尋章摘句,為自己的先入之見找尋例證。如此,在理論的強力宰制下,文學批評將文學的七寶樓臺分割得不成片段,宛如一地雞毛的存在。我們不反對在文學批評中使用理論,事實上,批評作為名理的活動,在批評中嵌入理論,有利于助益批評者深入洞察作品、上升對之理性認知的高度。但問題是文學批評不能從理論出發(fā),硬套理論。真正有效的文學批評從來都是從文學的本質(zhì)出發(fā)的,因為任何文學批評都須建立在對作品審美欣賞的基礎上,倘若批評缺乏形象思維和感性思維的融入,即批評者的美感態(tài)度,那么這樣的批評必定會脫離文學趣味和文學原動力,其闡釋和批評就成為非文學本質(zhì)的闡釋和批評。因此,在文學批評活動中,作為批評者,必須首先具有美感態(tài)度,然后才是批評態(tài)度,真正有效的批評就是將美感態(tài)度和批評態(tài)度結合在一起。二是批評中注重作品的社會意識,忽視或輕視作品的藝術表現(xiàn),將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和形式人為地割裂。文學之所以有別于其他藝術,在于其特有的藝術表現(xiàn)技巧,如果在文學批評中忽略這種技巧傳達,在根本上是一種不懂文學的表現(xiàn)。首先,技巧是文學之別于非文學作品的唯一特色;其次,一個文學作品的成立和成敗,很大程度上是“從技巧上著眼的”和“決定在技巧上的”,不存在一部“沒有組織與文字上的技巧”的偉大的作品(李健吾《咀華集》)。因此,堅持文學性的尺度,必須要求我們的文學批評注重對作品藝術表現(xiàn)的分析,這不僅見出一個批評者的文學藝術素養(yǎng)和功力,更見出其是否堅持文學本質(zhì)的立場。任何一個偉大的作品都將是社會意識的內(nèi)容與藝術表現(xiàn)的形式的完美結合。文學批評中過于注重作品的社會意識,一則批評容易流于“主題先行”,有“販賣意識”的嫌疑;二則即使再深刻的社會意識,也是通過藝術表現(xiàn)技巧傳達出來的,因此偏于“意識”,本質(zhì)上也是割裂文學作品生命有機性的表現(xiàn)。由此,真正有效的文學批評,“不僅要批評意象本身(內(nèi)容)的價值,尤其要批評該意象的傳達或表現(xiàn)(形式)是否恰到好處”(朱光潛《創(chuàng)造的批評》),批評中只有將這種藝術的傳達和藝術的價值判斷統(tǒng)一起來,才能更好,也更為準確地對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進行判定。
人民、人民性因其概念中特定的政治性內(nèi)涵,在一些所謂的純文學論者看來,認為它是非文學的,認為倡導這樣的文學會導致文學以政治和階級為本位,忽略文學的藝術和人性本位。綜觀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人的文學”和“人民的文學”交相存在和發(fā)展,雖然后者在特定歷史時期也出現(xiàn)過以政治、階級統(tǒng)帥文學的偏差,但總體而言,兩者并行不悖,在很多情況下,兩者是統(tǒng)一的,因為兩者都體現(xiàn)出對底層社會人生,也即人民的關注和同情?!叭嗣竦奈膶W”仍然堅持人的文學立場,它只不過是“人的文學”在一定階段的特殊表現(xiàn),終歸是屬于人的文學。因此,我們認為人民性立場仍然是文學的。這里,本文不擬追溯人民性的概念及其內(nèi)涵衍進,只就作家和批評家的情感立場和價值立場對之做點闡發(fā)。
偉大的作品雖然可以超越時代,但任何偉大的作品都是特定時代的產(chǎn)物。無論古今中外,那些偉大的作家和作品,總是植根于時代,感應著時代的神經(jīng)和脈搏,描寫特定時代人民的生活和斗爭,表現(xiàn)他們的喜怒哀樂,始終對人民寄予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引導著人們對真善美的向上追求。也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經(jīng)得起歷史的檢驗。文學發(fā)展的這一歷史事實表明,人民性是作家作為知識分子精英本該具有的情感和價值立場,這也就是蘇聯(lián)思想家別爾嘉耶夫所說的“回到人民同情的原初的立場”。與之相應,作為文學批評家理所當然也應當如此。具體而言,作為批評家,在批評活動中要自覺擔負社會責任,抵制庸俗,善于發(fā)現(xiàn)和肯定文學創(chuàng)作中飽含的人民性質(zhì)素,為人民代言。然而回望當下文學批評的語境,不同程度地存在權力和資本的合謀現(xiàn)象,部分批評者喪失知識分子的價值立場,不為人民“站臺”,而是為權力和資本“站臺”,將批評本身庸俗化。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提倡文學批評的人民性立場,就是要喚醒批評者作為社會精英分子的道德良知,在文學批評中敢于對我們所處時代的痛癢作深入的體察和思考,在批評中寄寓作為知識分子本該具有的人文關懷意識。
當下文學批評的軟弱,作為文學批評者,是應該負一些責任的。就像批評家丁帆先生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的,作為一個批評家在進行文學批評時,我們應該躬身自問:“你在場了嗎?——關鍵是你的靈魂在場了嗎?你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嗎?——關鍵是你的思考經(jīng)受了靈魂的拷問了嗎?你的批評文字中飽含了對這個時代的痛癢的深情哲學批判嗎?”(丁帆《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新批評”》)這“三問”本身,在我看來,折射出的正是文學批評的向度問題。我們的文學批評應該在哪些向度上展開,是我們每一個從事文學批評的人必須正視的問題。而要“醫(yī)治”當下文學批評的軟弱,批評家首先必須拿自己“開刀”,剖析自身存在的問題——因為只有做好自己,才能對別人發(fā)表意見。緣此,要使文學批評重新走上正途,作為文學批評者,應該自覺肩負起自己的責任,發(fā)揚批評主體性精神、堅持批評文學性尺度、堅守批評人民性立場,也許應該成為我們堅守的文學批評向度。
責任編輯 夏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