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俁辰
歷史早已遠去,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很難只從歷史書的文字和圖片中切實感受到歷史真實的重量。2021年,電視劇《覺醒年代》的熱播,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的宏大背景、歷史卷軸。這個夏天,我的熱血因為《覺醒年代》而沸騰。
作為被這部黨史教育教科書般的優(yōu)秀電視劇深深打動的“覺醒女孩”,我有幸在媽媽的陪伴下利用暑假在北京進行了一次黨史研學(xué)之旅,打卡《覺醒年代》中一個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地標,重溫經(jīng)典,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禮。
從喧囂的北池子大街穿進幽深的胡同,拐幾個彎,就到了箭桿胡同20號。紅色木門敞開著,門簪上刻有“吉祥”二字??邕M門,一眼就會瞧見放大成一扇門大小的《新青年》雜志封面。我的心激動得怦怦直跳,這就是仲甫先生曾居住的小院嗎?這就是他創(chuàng)辦《新青年》時工作的編輯部嗎?青磚灰瓦,綠藤繞窗,一切仿佛都那樣熟悉。撫摸著“新青年社編輯部”的匾額,我的思緒被帶回到100多年前。從1917年到1920年,陳獨秀在北京度過了三年多時間,近30期《新青年》雜志在這個小院編輯,魯迅的《狂人日記》即在此地付諸鉛字,喚醒國人。被濃郁的油墨香氣吸引,我發(fā)現(xiàn)展廳里放著一臺供游客體驗的油印機,懷著興奮的心情,我小心翼翼地親手印制了第一版《新青年》封面。這份珍貴的禮物,會永遠激勵我成長?!扒嗄耆绯醮?,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fā)于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輕輕念著墻上展出的陳獨秀的《敬告青年》,望著浮雕上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人的面孔,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穿越百年,在箭桿胡同20號,曾經(jīng)探索救國救民之路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與新時代的青年“相遇”了!
從北大紅樓到魯迅博物館,從來今雨軒到陶然亭公園,打卡《覺醒年代》中的歷史原址,探尋早期革命者的活動足跡,親睹他們往來書信和使用過的紙筆,我仿佛踏進了真實的歷史長河,五四運動的吶喊聲似乎在我耳邊響徹。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些在歷史課、政治課上死記硬背的東西,是真的被無數(shù)共產(chǎn)黨人當(dāng)成畢生的理想和信念去為之奮斗的!
陳獨秀之子陳喬年犧牲前,獄中的戰(zhàn)友為他感到難過,他卻樂觀地說:“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如今,我們正在享受著革命先烈披荊斬棘換來的幸福。時代的接力棒要靠我們傳承,吾輩自當(dāng)奮勇向前,要用馳而不息的奮斗,為創(chuàng)造下一個更加輝煌的百年積蓄磅礴力量!
(指導(dǎo)教師:張海楠)
點評
一部熱播劇能有多大的影響力?本文作者就身體力行地帶領(lǐng)我們隨著她的腳步來了一次觀劇后的黨史研學(xué)之旅。由隔著屏幕的電視劇到親身游覽的《新青年》編輯部舊址,當(dāng)代青年就這樣與歷史中的青年“相遇”了,多么讓人耳目一新的跨越時空的主題。作者難掩激動之情,我們隨著她的每一步、每一瞥、每一次觸摸同樣感受著歷史如潮水般撲面而來的厚重,不禁讓人肅然起敬。我們能夠讀出作者的情感在游覽革命歷史舊址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尤其是她對課堂所學(xué)與親身經(jīng)歷的思考,讓我們也感同身受。當(dāng)課本中的歷史真實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我們很難不為之震撼。這篇作文很具有啟發(fā)性,凝聚著作者深沉的思考。愿當(dāng)今少年能夠向先輩學(xué)習(xí),披荊斬棘,接好祖國發(fā)展的接力棒。
(羽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