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囡囡
新課程的不斷改革,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與訓練,在課堂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音樂活動,引導學生從作品的內涵、風格以及技巧等多方面來進行欣賞。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深度感知,能讓他們真正聽懂音樂,既能把握音樂作品的大致內容,也能感知作者想要傳達的情感,以此來鍛煉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音樂課程標準對初中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認為具備一定的欣賞能力,是學生學習音樂必須掌握的一項關鍵技能。音樂教學的目的,并不是單純地讓學生聽懂音樂作品所表達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的身心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得到陶冶,使學生形成一定的審美素養(yǎng),從而促進其綜合素質的穩(wěn)定發(fā)展。在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中,教師總是采取“教師教,學生跟唱”這種單調的教學模式,并沒有引領學生深入剖析作品的深層內涵音、樂風格等,長此以往,逐漸磨滅了初中生對音樂課程的熱情,抑制了其音樂素質的進一步發(fā)展。因此,為了扭轉這種局面,筆者立足于初中生發(fā)展的總體特征,在本文提出了幾點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欣賞能力的策略,希望可以給其他音樂教師帶來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一、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欣賞能力的基本原則
(一)多情景原則
在音樂教學中,如果教師開展音樂活動的情景比較單一、過于沉悶,那么就不利于調動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欣賞熱情,而且學生也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從而影響音樂課堂欣賞教學的整體效果,抑制初中生欣賞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因此,通過一些形象的、生動的情景,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某一首音樂所傳達的情緒以及表達的內涵,從而促進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吸收。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展現音樂內涵,還原音樂文化情境,比如播放視頻、展示圖片、組織生活觀察與體驗活動等,使學生能全身心地投身于音樂世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雙向建構原則
學生在具體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會與音樂作品、周圍環(huán)境、教學媒體以及教師等形成一種多方的互動,教師也可以借助特定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教學活動,來與學生進行良性互動,這種互動應該是“雙向”的。教師可以通過恰當的提問、構建某種互動的情境,來引發(fā)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深度思考和欣賞,讓學生通過教師適時的引導來多方位地鑒賞,最終達到促進學生音樂素養(yǎng)有效發(fā)展的目的。當然,在音樂課上,為了進一步突出學生的自主性,教師應采用留白技巧,適當沉默,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展現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主動表現音樂,使學生能順利實現學習進步,改善學生的音樂學習狀態(tài)。
(三)整合性原則
在引領學生欣賞、分析某個作品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初中生實際的認知水平,將音樂學科的基本知識和理論內容進行整合,來促進學生循序漸進地理解、吸收和內化。因此,在課上教師要遵循整合性原則,逐步向學生呈現完整、系統(tǒng)的音樂知識,幫助學生掌握完善的知識體系。
(四)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原則
新一輪基礎教育的不斷改革,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主體體驗的重視,轉變以往過于主導、一人獨斷的角色,給學生提供更多“參與”“體驗”“探究”“思考”的空間和機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大腦思維來分析、建構、想象音樂作品中營造的情境,對音樂形成更深刻的認知。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意義的,才能讓每一個學生成為音樂課堂的中心,才能促進學生個人欣賞能力的發(fā)展。
二、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欣賞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新媒介資源,引導學生欣賞音樂作品之內涵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逐漸滲透,新媒介資源為音樂學科的教學也帶來了更多的活力。教師要加強對新媒介資源的充分利用,通過圖片、音頻或影像等多種形式向學生呈現當堂課所學的音樂作品,給學生構建一種豐富的、多樣的情境,使他們的音樂學習體驗逐漸上升到最佳的境界,促使其欣賞熱情的不斷提升,從而對音樂作品自主地進行建構,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實現主動學習。因此,教師要充分地把握本班學生的發(fā)展特點,選擇恰當的、新穎的教學方法,發(fā)揮新媒介資源的優(yōu)勢,給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帶去較強的沖擊,從而引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關注和好奇,推動他們欣賞、挖掘并領悟音樂作品之內涵,從而增強對音樂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欣賞《歌劇<白毛女>選段》這首音樂時,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了這部歌劇的片段——主人公喜兒在逃入深山時唱著歌“舀不干的水,撲不滅的火”,給學生的視覺帶去初步的刺激,使他們清晰地感知到主人公的性格與形象。學生不禁思考,“喜兒為什么要這么唱呢?她經歷了什么事情?”分析歌劇中人物的內心活動,才能更進一步地把握作品。其次,教師以音頻的形式給學生播放了一個唱段《北風吹》,這是歌曲中第一場中的音樂,以此來調動學生的聽覺感官,通過欣賞這段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喜兒等著父親回家過年的那種喜悅、迫切的心情,逐步讓學生產生與之相似的共鳴。最后,教師引導本班學生共同挖掘這首樂曲的內涵,讓學生分享自己對作品的感悟。如有的學生說這首音樂讓他看見了喜兒天真、淳樸的模樣;也有的學生認為這首曲子光靠“聽”就塑造了人物非常迫切的心情……教師通過新媒體資源的利用,促進了學生對這首音樂作品的深度感知,幫助他們準確地把握音樂的內涵。初中生的情感發(fā)育狀態(tài)正在逐步成熟,只要能順利創(chuàng)設音樂欣賞情境,那么學生則會自然而然地投入情感,展現自身對音樂的理解,而這就有利于促使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播放歌劇的方式展現《白毛女》主人公喜兒逃入深山的場景,能自然而然地喚起學生的好奇心。而接下來,教師則可組織學生學唱歌劇選段,便于學生感受歌劇的魅力,同時也能理解《白毛女》歌劇的人文思想,這也足以證明課堂情境的作用。
(二)開展多形式音樂表現活動,引導學生欣賞音樂作品之風格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擺脫以往“我講你聽”“我教你唱”的枯燥模式,不斷探索并創(chuàng)新音樂欣賞教學的形式和方法,比如可以向學生講述某個音樂作品的背景故事,以此來作為一個有效引領,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音樂的創(chuàng)作風格,使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對音樂的欣賞,這樣一來,可以讓學生對作品形成自己獨特的認識。教師還可以通過自身的語言或是媒體技術,來為學生營造特定的音樂欣賞氛圍,把以往枯燥、沉悶的音樂課堂變得“活”起來,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欣賞音樂作品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準確地把握音樂作品的風格,提高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掌握程度。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欣賞《豐多姆佛洛姆的舞蹈》時,首先,教師向本班學生普及和介紹了這一舞蹈屬于非洲加納的宮廷禮儀式舞蹈,這個舞蹈有著節(jié)奏鮮明的特點,整個風格比較歡快、熱情,在跳的過程中需要甩動自己的頭部,通過扭動臀部、扭動胯部、拍手或者跺腳的形式來表現,從而使學生初步了解這種舞蹈,并知曉在非洲的歌和舞是融于一體的。其次,教師向學生播放《南非舞》和《豐多姆佛羅姆的舞蹈》片段,給學生的多種感官帶去體驗刺激,讓他們切身感受非洲的舞蹈動作,并分析非洲黑人舞蹈有哪些特點。大部分學生都知道非洲人的舞蹈有著較強的表現力,而且有非常強烈的節(jié)奏。最后,教師鼓勵本班學生挑選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使他們用自己的頭部、頸部、肩部、腰部以及四肢來表現音樂,跟隨音樂來進行身體律動,可以拍手、跺腳、扭胯等,增強學生的主體體驗,提高他們的音樂表現力,同時進一步把握非洲音樂熱情奔放的風格。在學生使用肢體再現歌曲內容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允許學生隨心而動、隨性而舞,使學生沉浸于樂曲中。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也可使其再一次感受音樂對解放人性、釋放情緒的作用,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學習活動中。甚至部分學生會在課下繼續(xù)欣賞、表演《豐多姆佛洛姆的舞蹈》,便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
(三)組織音樂創(chuàng)作與展演活動,引導學生欣賞音樂作品之技巧
音樂課程的主要育人價值在于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因此,教師必須尋求恰當的時機來組織音樂創(chuàng)作與展演活動,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并適當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來進行音樂創(chuàng)造,在此過程中能極大地鍛煉初中生的音樂創(chuàng)造力。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創(chuàng)作和展演活動必須讓學生在某種情境和環(huán)境下來進行,所以教師要當好情境的“構建者”,把學生置于某種特定的氛圍中,使他們能夠受到音樂情緒的深刻感染,從而在思想上獲得一定的啟發(fā)。結合這種啟發(fā)來進行創(chuàng)作與展演,不僅可以提高初中生的音樂創(chuàng)造力,也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把握音樂作品被創(chuàng)造的技巧,使學生感知音樂可以與舞蹈、律動等進行有機結合。例如,在教學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欣賞《布谷鳥兒咕咕叫》時,首先,教師給學生播放了這首曲子,讓學生初步感知四川輕音的音樂特點。其次,教師把本班的學生分成幾個不同的小組,并向他們提供了鼓、鋼琴等多種樂器,鼓勵學生們自己擊鼓,自己演唱,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適當地發(fā)揮自己的想象來展開進一步的創(chuàng)作或哼唱,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最后,鼓勵學生通過敲鼓擊鼓、彈鋼琴來進行展演。有些學生選擇用筆桿或自制樂器敲擊桌面來控制自己的節(jié)奏,充分彰顯了每個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四川輕音作品之技巧的理解。在音樂課上,教師應盡量組織學生參與音樂展演活動,且要鼓勵學生解釋自己的創(chuàng)意。這一展演活動能夠直接激勵學生,促使學生分享對音樂的理解、創(chuàng)意來源,進一步發(fā)散學生的藝術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四)開展音樂實踐體驗活動,引導學生欣賞音樂語言之魅力
教師不能一味地向初中生傳遞音樂學科的理論內容,枯燥的講解只會讓學生對音樂課產生消極抵觸的情緒,不利于促進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進一步發(fā)展。要想有效地提高本班學生的欣賞能力,教師就要注重對音樂實踐體驗活動的設計和開展,引導學生經歷“參與”“實踐”“體驗”“感知”的欣賞過程,使他們對音樂作品形成由“淺”至“深”的理解。同時,教師要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帶著學生對作品的內容、風格、情感以及魅力等進行多方位的解讀,以此來豐富音樂欣賞的內容,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體驗中習得音樂知識并掌握欣賞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綜合性的發(fā)展。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來開展音樂實踐體驗活動,使學生獲得深刻的欣賞體驗,并切身感知音樂語言之魅力,讓學生逐漸喜歡上音樂,逐漸形成熱愛音樂的積極態(tài)度。例如,在教學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欣賞《誰說女子不如男》時,首先,教師在課上給學生播放了這段戲曲,使學生初步感知到豫劇的魅力,并掌握其唱腔特點。其次,教師開展了實踐體驗活動,鼓勵本班的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從中選取某句或者是一段,還可以進行角色扮演,男生扮演戲劇里不愿意打仗的壯士,并嘗試用豫劇的唱腔將其演唱出來,“這天下故事都讓我們男子做了,這女子家成天在家想清閑?!迸鷦t可以扮演花木蘭,列舉一些女子的優(yōu)秀功績,最后一同唱出“這女子們哪一點不如兒難?!痹诖诉^程中,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同時還有利于增進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營造一種開放、互動的音樂欣賞氛圍。最后,教師再次引導學生欣賞這首戲曲里面的語言,如曲子里面的每一句都是緊密相連的,而且節(jié)奏比較短促,比如一個“吶”字就采用了甩腔,表現了花木蘭想要說服其他壯士的誠懇的感情……在實踐體驗中讓學生深刻地感受音樂語言之魅力。除了在學校內組織學生以角色表演的方式去豐富學生的音樂體驗之外,有條件的學校還應與戲劇文化傳承單位、表演部門合作,組織學生欣賞專業(yè)的戲曲作品,促使初中生進一步感受戲曲的人文內涵,突出學生的學習體會。再者,初中音樂教師也可利用鄉(xiāng)土音樂文化資源去創(chuàng)編校本課程,引導學生積極學習鄉(xiāng)土音樂,傳承鄉(xiāng)土文化。這樣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也能促使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形成高尚的家國情懷,切實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
綜上所述,音樂教師要遵循新課標的要求,充分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音樂基礎以及原有的認知水平,來開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音樂欣賞活動;注重利用新媒介資源來給學生營造特定的欣賞氛圍,從而使學生的欣賞體驗逐漸上升到最佳的境界;促使他們對音樂的內涵展開自主的建構和深度挖掘,提高他們音樂欣賞的主體性,給學生提供更多音樂創(chuàng)作與展演的空間和機會,以此來發(fā)展他們的想象和創(chuàng)作能力,使他們進一步把握音樂作品的技巧,通過多種手段來促進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穩(wěn)步提升,使初中生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形成正確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