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勤
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現(xiàn)代我國各個學科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很多教師一時之間難以適應,在教學過程中總是會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要想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形成,教師就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維,在教學工作中通過更多的知識獲取渠道,不斷地拓展學生歷史教學資源的來源。除此之外,還要注重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科教學?;诖耍疚牧⒆阌诔踔须A段的歷史教學活動探究,探討在歷史教學工作中如何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一、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必要性分析
“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具有機械性的特點,學生能掌握的歷史知識也是淺層化的,不利于學生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結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入探究性教學模式,有利于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通過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深刻理解歷史知識內涵,加深對歷史知識學習的印象,對歷史知識相關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解讀。在現(xiàn)代教育改革過程中,我國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模式已經發(fā)生了相應的調整,所以我國的歷史教學活動也應當隨之調整。在我國的人才市場需求中,更加缺乏創(chuàng)新型人才。因此,歷史教學工作中,著重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是為了充分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能力,優(yōu)化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確保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能取得更長遠的發(fā)展和進步,從而促進我國現(xiàn)代教育改革工作的穩(wěn)步推進。
二、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主要問題
(一)部分歷史教師的傳統(tǒng)教學思想還沒有完全轉變
在我國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活動中,很多歷史教師都會采用一套固定的思維定式進行歷史教學工作。比如,有的歷史教師會先讓學生進行歷史內容的預習,在此過程中畫出其中的重點知識。然后,歷史教師開始對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講解,講解的過程中對一些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和歷史事件進行細致、深入的分析。其中,教師對某些歷史事件的影響分析往往是比較深入的,分別從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這些方面分別展開。最后歷史教師就會讓學生根據(jù)自己所講的重點內容進行背誦記憶,再要求學生進行各種各樣的歷史訓練題目解答,通過歷史訓練題目的解答找到學生薄弱環(huán)節(jié)和短板進行二次強調和鞏固。歷史教師長期運用灌輸教育方式展開教學,讓歷史教學具有單純復述性的特點,導致學生一般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憶歷史知識。這種教學方式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學生不需要過多地深思歷史知識內涵,只需要熟記書本知識和標準答案即可。久而久之,學生的歷史學習過程缺乏活力。這樣的教學思維定式,雖然在現(xiàn)當代的教育改革工作中越來越少,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歷史教師,還沒有完全轉變這種方式。很顯然,采用統(tǒng)一的思維定式,很難使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新意,這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非常不利。
(二)教師的教學創(chuàng)新性不強,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到位
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有非常多的歷史事件和時間節(jié)點以及不同歷史事件所產生的影響,都是需要學生以背誦記憶的形式進行鞏固和掌握的。大部分學生在歷史學習的時候都會認為歷史學習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歷史學科的知識點具有明顯的智慧性特征,能啟迪人們深思,體會其中蘊涵的深刻道理。歷史教師要讓學生成為一個會思考的人,就可以引入探究性教學模式,改善以往歷史課堂中“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的教學問題,讓學生主動發(fā)揮自己的思維能力,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刻的解讀。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并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除了少部分對歷史學科充滿興趣的學生之外,有很多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總體上興趣不高。這也意味著教師個人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程度是有待提高的,因為教師仍然在強調背誦記憶,強調知識鞏固,卻不注重強調課堂趣味性的提升,導致很多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所感受到的心理壓力和學習難度非常大。除此之外,很多歷史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傳統(tǒng)思維尚未完全轉變,比如,一味地把自己放在教學核心位置、干涉學生的歷史學習計劃、強迫學生必須按照自己的教學思維和教學進度開展歷史學習活動。
但事實上,每一個學生在歷史學習中薄弱環(huán)節(jié)不同、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也不同,所以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計劃事實上是應該有所差異的。但事實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再只是注重學生的知識能力,同時學生能以正確的視角審視歷史事件,因此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是否具備創(chuàng)新性和獨立性也同樣重要。由此可見,缺乏創(chuàng)新性的歷史教學方法在當代的教學工作中已經不再適用。
(三)學生在歷史學習活動中的獨立性思維能力相對薄弱
通過觀察大部分學生在歷史學習活動中的表現(xiàn)可以發(fā)現(xiàn),初中階段的學生在歷史學習活動中依賴教師的思想還是比較明顯。比如,一些學生遇到某一類歷史主觀題目的時候,他們可能自己對這些歷史主觀題目有一個角度的看法,可是學生在題目作答的時候仍然會存在較多的顧慮,如果沒有得到歷史教師的肯定,他們就不敢將自己的看法全盤說出。不僅如此,有些學生在進行主觀題作答的時候,一旦歷史教師提出了和自己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那么這些學生就會完全聽從教師的觀點。學生這種不自信的表現(xiàn),都說明了他們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對教師的思維依賴仍然比較強,這將直接制約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質的培養(yǎng)。
除此之外,在對學生在歷史學習活動中的獨立探究和實踐能力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相當一部分學生在知識學習活動的時候,不太愿意進行主動探究和觀察實踐。通過采訪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的學生在歷史知識學習活動中都傾向于由教師直接告訴自己知識結論或某一方面的理論,只有少部分的學生在產生疑慮或者對教師觀點和看法存在問題的時候會自己查閱資料,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從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質的培養(yǎng)并不完全依賴于教師本身教育方法的改變,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思維,善于把自己放到學習的主動地位上,敢于在歷史學習活動中進行自我觀點的表達和探究。
三、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
(一)確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人發(fā)展
每一個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長都是不盡相同的,所以歷史教師一定要避免采用一刀切的形式開展教學工作,而要因人而異地設計教學方法,發(fā)掘學生最擅長的一面。在這一點上,歷史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比如,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將更多的發(fā)言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等形式進行合作學習,在思維與思維的碰撞中,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如不同的人對秦始皇這個人物的評價也是不盡相同的,教師在進行“秦統(tǒng)一天下”這一部分內容教學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針對秦始皇這一人物的評價展開討論。不論學生對秦始皇呈現(xiàn)怎樣的態(tài)度,都要引用合適的歷史事件證明自身的觀點。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為支撐自我觀點,會主動進行歷史知識點的深度探究,分析與秦始皇相關的各類歷史事件,以多樣化的視角對秦始皇這個人物進行評判,這對學生歷史辯證思維能力、獨立意識的培養(yǎng)也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所以歷史教師一定要在教學過程中善于確立學生的課堂學習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fā)展空間,才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以“戊戌變法”一課為例,教師可先給出幾個觀點,讓學生組成小組后,各自選擇某種觀點展開深入探究學習。這里的幾個觀點具體為:1.戊戌變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2.戊戌變法主張向西方學習,它與洋務運動的性質是一樣的;3.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但是依然給后世帶來了積極的影響。教師列出這幾個觀點后,可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對戊戌變法的理解,選擇其中一個觀點展開組內討論與交流,尋找相關的歷史材料,從中提取有效的歷史信息,對自己小組持有的觀點進行論證。
(二)注重結合現(xiàn)代化的教學工具,優(yōu)化歷史教學形式
在歷史教學工作中,要想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對歷史學習感興趣,這樣學生才會愿意深度鉆研,也才能更好地養(yǎng)成核心能力。所以,教師要善于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比如,結合現(xiàn)代化的教學工具進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如在開展“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時,如果僅僅依靠書本上的知識解讀,學生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背景了解并不透徹,對這個朝代也不會產生更深層次和更直觀的認識。
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多媒體教學工具,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索一些有關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后期隋唐的繁華產生影響的資料。通過紀錄片觀看的形式,學生能更直觀地了解我國古代國家從四分五裂到統(tǒng)一又到分裂的過程,在直觀的視覺沖擊下,學生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把學生劃分成為不同的小組,讓不同小組的學生針對我國歷史各個朝代的優(yōu)勢和問題進行討論,如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學,在每個小組合作討論結束后,教師可鼓勵每個小組派遣代表上臺,講述自己小組持有的觀點,并給出各種論證這一觀點的材料。教師可與其他小組的學生對該小組的探究學習內容和學習成果進行評價。通過這種方式結合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強化歷史教學的直觀性,能有效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養(yǎng)成。
(三)構建有效的激勵機制,培養(yǎng)學獨立學習的信心和能力
要想促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質的全面培養(yǎng),教師必須真正地把學生看作獨立學習的個體,思考如何在知識教學的活動中使學生進行自我思維的驗證,甚至讓學生進行一些獨立的歷史實驗探究活動,展開知識技能的培育。比如,歷史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可以通過構建激勵機制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自信心。在每一次歷史課程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都可以預留3~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內容進行反思,針對自身所學內容隨機擬定一個論題,然后在課余時間進行資料的查閱和調查。緊接著,在下一次歷史課程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預留5~10分鐘的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進行自主論題的論證。通過這種方式增強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獨立學習的習慣。此外,歷史教師還可以嘗試在學科教學工作中進行各種各樣的知識競賽,比如,在每一次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都可以圍繞自己所講述的知識進行題目的創(chuàng)建,然后讓學生通過個人競爭或小組競爭的形式完成。用這樣的方式使學生在歷史學習活動中感受到更多的存在感和價值感,能保證他們對歷史學科的學習始終保持足夠的好奇心和能動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采用這種方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加大對優(yōu)秀學生的獎勵力度,通過這種獎勵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具有獨立探究的積極性,從根本上促進學生擺脫對教師過度的思想和心理依賴。
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一課為例,教師可設置“長征精神”這個主題,引導學生圍繞以下幾個問題展開深度探究學習:“什么是長征精神?紅軍為什么要長征?他們在長征中經歷了哪些艱難險阻?給你帶來了怎樣的啟示?”學生在探究這幾個問題時,會自主地搜集關于紅軍長征的資料,了解紅軍長征之途,領悟紅軍身上體現(xiàn)的長征精神,有利于加深學生對這些歷史知識的認知、理解與掌握。教師還可鼓勵學生主動了解與長征相關的幾個重大歷史事件,擴大自己的學習范圍,讓學生學會從知識的寬廣性入手,拓展歷史知識結構,提高其歷史學習成效。
四、結語
總而言之,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工作,對學生專業(yè)化能力的培養(yǎng)是非常關鍵的,所以歷史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必須本著嚴謹?shù)膽B(tài)度和與時俱進的理念。除此之外,隨著現(xiàn)代教育改革工作的穩(wěn)步推進,在歷史教學工作中,也更加強調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也意味著教師不能只一味地進行知識元素的輸出,還要注重學生歷史態(tài)度,情感觀念等多樣化能力的養(yǎng)成。所以調整傳統(tǒng)的教學思維,破除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勢在必行。因此,歷史教師一定要善于學習新課程改革背景的主要理念,善于增強個人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善于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確立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多樣化的歷史教學形式進行歷史知識的輸出,才能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歷史核心能力的養(yǎng)成。同時,歷史教師在展開知識學科教學活動的時候,一定要善于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探究,善于引導學生進行個人觀點的表述,只有教師本身能清楚地把握學生在歷史學習活動中的各種創(chuàng)新思維和視角,那么才能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引導,從根本上促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質培養(yǎng)目的的落實。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