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云
神木很大,自然土地面積7635平方公里,是榆林地區(qū)占地最大的縣份(2017年4月,設置為縣級市),相當于4個綏德縣大、8個吳堡縣大。再說大一點,它是陜西省占地面積最大的縣,相當于銅川市的2倍大,一個縣與一個市的比較,你看看就知有多大了。
真是,好大一個神木。
“神樹”生長的地方
全國各地的縣名都有來歷,神木也不例外。道光《神木縣志》載:“縣東北楊家城,古麟州城,相傳城外東南約十步,有松樹三株,大可二三人合抱,唐代舊物,人稱神木。金以名寨,元以名縣,明代尚有遺跡?!?/p>
相傳,張騫奉命出使西域,途經此地,炎炎烈日,人困馬乏,忽見路旁聳立三棵高大的松樹,根枝相連,樹蔭扶疏,酷似天然的一座涼棚,于是下令解鞍休息。張騫找了一塊石頭擱在樹蔭下,頭枕石頭躺下小憩,因疲勞過甚,不覺就寐過去了,并悠悠做夢,夢見駕一葉小舟,蕩蕩地泛入天河,走進天宮。他舍舟登岸,信步而行,迎面好多瓊樓玉宇、奇花異石,忽然一陣幽香過后,隱隱有機杼聲入耳,覓聲而往,竟來到織女織錦地所在。織女們看到張騫,驚奇之下一起圍攏而來,爭相詢問人間之事,張騫一一作答。臨行,一位年長織女從機下抽出織機石一塊,相贈予他。張騫鄭重接過,藏于袖筒。夢醒,日已過午,張騫舉手整冠,只覺袖中沉甸,舉手一摸,摸到一塊石頭,夢中情景復見。于是后人便把這段神話作為神松的由來,神木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萬物有靈,樹長到一定時間就成了“神”,這個時間是起始于唐代的,直到明代還有遺跡??梢娺@不是一般的三棵松樹,它穿越了時代,穿越了千年之久,才有了“神”的靈性。
明明是松樹,為何不叫“神松”而叫“神木”呢?蓋因“木”乃眾樹之稱,因木成神,比“神松”更具普遍意義和終極價值,可見我們祖先的智慧。因為有了神的稟賦,這個縣名也就有了依附,長了精神。
還可見,神木是由“寨”而“縣”的,這也是一般縣城的前期必然鋪墊,或居高山,或聚寨垣,聚人,聚眾,以防外來侵犯之敵。由金而元,完成了它由寨而縣的華麗轉身。
神木縣就這樣誕生了。
唐代詩人王維,曾為“神松”作詩云:
青青山上松,數里不見今更逢,不見君,心相憶,此心向君君應識,為君顏色高且閑,亭亭迥出浮云間。
詩人有慧根,終身向佛,自有先見之明,若干年后,三棵神松真正“亭亭迥出浮云間”,直插云霄,茂盛蔥郁,永遠不老了。
老城“圪洞”
神木人有自己的方言系統(tǒng),他們把“胡同”叫作“圪洞”。圪洞是陜北方言,原來并不單指胡同,而是將悠長帶蓋的穿洞叫圪洞,神木人以此延伸,就將胡同叫為“圪洞”了,可見神木的圪洞有多長,有多邃。
圪洞四通八達,延伸縱橫,就組成了老城。
陜北的老縣城大多建在山上,為了占據有利地形,在冷兵器時代,地形至關重要。惟神木,東西皆山,卻不建在山上,而獨建在平川。所以這老城就不是因山就勢,而是平平展展,四四方方,很是規(guī)整。東西南北,延伸而去,各條街道上又由各個圪洞組成了老城,很像微縮的北京。
這里還有一個故事,說某一天,北京城大雨,雨勢連綿,康熙帝閑悶,遂召集一班近臣飲酒賦詩,人人爭先取樂,惟三朝重臣吏部尚書孫家淦郁悶不樂,康熙問其故。孫家淦秉言,臣雙親早逝,自幼由姑母養(yǎng)大,恩重如山。如今臣在京城賞雨,而姑母在神木住的卻是茅庵草舍,一俟雨天,屋里便水澇成災??滴醯墼?,既然草舍不能擋雨,何不建瓦房?孫家淦跪地而答,邊地草民,豈敢造次??滴醍敿幢碇Z,準許神木依照京城建造磚房瓦舍。從此,神木就依據京城規(guī)制建了一座“小北京”。
老城不大,方圓亦就一平方公里,但街道圪洞井然有序,街中心一座大樓,叫鐘樓,也叫凱歌樓。道光《神木縣志》載: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蒙古軍隊入侵榆林,榆林副總兵黃渲御敵交戰(zhàn),兵敗芹河,殞命而亡。神木參將高天吉奉命馳援,大破蒙古軍隊,奏凱而旋。為慶勝利,專門修建了凱歌樓。神木人也叫大樓,還叫“大樓洞”。大樓洞四面通達,就是四條大街,大街上又相接著小圪洞,就組成了“小北京”。
別看小,小圪洞里面的內容應有盡有,相連著氣勢很大的四合院。最大的一處要數白家大院。
白家大院始建于清末民國初,總面積約500平方米,屬二進門中型四合院。進入大院,整體呈灰藍色,灰墻灰瓦,青磚鋪地。迎面一個傳統(tǒng)的“影壁”,壁上雕有三星高照、天官賜福、周子愛蓮等。繞過影壁,是二門,門內一色青磚墁地,院子呈方正對稱,院落高出巷道數尺。進了正房,迎面是用木雕彩繪而成的豎柜、頂廂,正堂西邊沿扇罩放神主桌(供祖先)。東廂房格子門上有“忠孝傳家”的小匾,格子門和扇罩上有精致的六幅畫,頂廂上的“八仙過?!币彩钱嬙谀景迳系?,東格子門上有“喜鵲鬧梅”木雕,西格子門上有“蛤貍鬧葡萄”木雕。
白家大院吸收了京式四合院的優(yōu)長,又結合了神木人的生活習慣、審美情趣,雜糅而建。白家大院的主人叫白蘭瑞,13歲時就成了孤兒,成年后開始學做生意,從給別人打工到販賣羊毛,發(fā)家之后修建起白家大院,已經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了。
在一個偏遠的小縣城,能有這么一處輝煌氣派的四合院,實屬罕見。2008年,白氏大院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還有兩家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是張家大院,一是李家大院,都是典型的神木四合院落。
就是這樣,大院組成圪洞,圪洞組成街道,街道又組合為古城。
石峁的“石”
黃土峁梁上堆砌了一摞一摞的石頭,有的摞大,有的摞小,有的以墻狀摞列,有的以散狀摞列,漫山遍野。村里人嫌棄石頭摞,好好的耕地,本來可以放開牛蹄任意犁鏵,誰知道,沒走出幾步,鏵下就咯嘣一響,犁尖斷了,只得停牛換犁。也有的,將這些石塊背回家,或砌了豬圈,或壘了墻頭,有的人干脆就地取材箍了窯洞。村民們不知道石頭來自何處,不知道平展的土地上為何摞起了如此多的石頭堆,誰也沒有數這個山頭上到底有多少摞石頭。
這就是石峁,也是石峁冠名的來由。
其實,石峁的底座是土山,漫漫的黃土堆起一道道峁梁,四圍是千萬年雨水切割的溝壑。也不知是哪一年哪一天,犁鏵下偶爾露出的晶亮耀眼有規(guī)則有圖案的或白或墨或綠的“石頭”,讓村民的眼睛一亮。這些石頭不同于滿山堆砌的粗糙石頭摞,他們撿拾進兜里,回家權當小孩的玩具。忽一日,有外來者發(fā)現并且愿意掏錢購買這些孩子的“玩具”時,村民們才意識到也聽說這是玉石。
1929年,幾個膽大的石峁村民背上褡褳,褡褳里各裝了些不一般的“石頭”趕赴京城碰運氣。他們兜開褡褳像擺地攤一樣攤開了那些“石頭”,就在這時,一個高鼻子藍眼睛的外國人,在褡褳前蹲了下來……幾個石峁人驚呆了,他們第一次見外國人,他們張大嘴巴不敢出聲。待到老外瞅準了一把53.4厘米長的刀型端刃器,嘰里呱啦說出一大堆他們從來沒有聽過的語言時,幾個石峁人只有一大堆問號盤旋在頭頂。就像人類第一次以貨易貨的遠古交易一樣,雙方伸出手指,朝著天空比畫。最后的結果是,雙方都懷揣著滿意離開京城。這個老外叫薩爾蒙尼,是以德國科隆遠東美術館代表身份,赴北京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會的……如今,這件奇貨就陳列在德國科隆遠東美術館里。據統(tǒng)計,在美國哈佛大學塞克勒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芝加哥美術館,還有大英博物館等地,一共有4000多件這樣的石峁玉器。
時間進入20世紀70年代,有一個人有準備地來到了石峁。他叫戴應新,時任西北大學考古系教師,他是在山西考古時斷斷續(xù)續(xù)聽到石峁玉器的各種傳聞和消息的。就是這一次,他一口氣收了127塊玉石。這些東西,現在就放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里。
2011年,石峁開始大規(guī)模發(fā)掘。這座距今約4300年至3800年的古城,城內面積就達400萬平方米以上,由皇城臺、內城和外城組成,組成它們的是可以閉合的三重石砌城垣,最核心的皇城臺底大頂小、四面包砌層階狀石墻;內城范圍210萬平方米,石城墻圍砌;外城沿內城東南部石墻向東南再行擴筑一道弧形石墻形成,面積約190萬平方米。內、外城以石城垣為周界,綿延長達10千米,寬度2.5米左右。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石峁考古隊領隊孫周勇研究員說,石峁城址大體量的建筑全是用石頭堆積而成,推算總用石料12.5萬立方米,在中國考古史上絕無僅有。
真正一座“石頭上的王國”
時間走到這里,人類的建筑史發(fā)生了最大的轉折,從土筑到石筑,是里程碑的貢獻。
這些石頭來自何處?結論是顯然的,石峁山的溝底就是石層,可是在那個遠古時代,將溝底的巨石鑿成可供人背的一塊塊小石,那是多么浩大的一項工程?即使鑿好了,但要從溝底搬運到山上,那又需要多少人力?可以想象,斯時的石峁山上,一群一群的背石人爬滿了整個山頭,一年又一年。所以,后來人猜測,“它的出現暗示著在公共權力督導下修建公共設施等活動已成為石峁這一北方地區(qū)早期都邑性聚落的重要特征?!?/p>
隨著發(fā)掘的推進,石頭奇跡還在不斷地發(fā)生。2015年7月,考古隊在外城東門南側五號和六號馬面之間的表層坍塌亂石中,意外發(fā)現了一件保存完好的石雕人面。人面大致呈長方體,后部有殘損,周身鑿琢痕跡明顯。之前,有一些地方學者曾對石峁遺址進行考察,并發(fā)現了20余件石雕或石刻人像。雕像的人面輪廓為豎向橢圓形,淺浮雕,深目高鼻,栩栩如生,個性特征都十分明顯,無一重復。在當時談不上什么雕刻工具的時代,這一件件藝術品身上又凝聚了多少工匠的心血。
2015年至2020年,考古工作者在石峁遺址核心區(qū)域皇城臺大臺基南護墻處發(fā)現70余件精美石雕,雕刻內容大致可分為神面、人面、神獸、動物和符號五類。所有題材的圖案都很講究對稱美。系列測年數據顯示,這批石雕的年代應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相比于人面像,這些雕刻內容更豐富,題材更多樣,雕刻技藝也更精湛。
2006年石峁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21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fā)現。2019年5月,石峁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梳理石峁的發(fā)掘,離不開“石頭”。不管是最初的原始狀態(tài)的石摞摞,還是外城城墻、內城城墻、皇城臺臺基,都是石頭壘砌。石頭遍布了石峁發(fā)掘的每一個角落。石摞、石玉、石塊、石條、石墻、石道、石門、石室、石桌、石幾、石凳、石灶、石坑、石臺、石基、石座、石柱、石刻、石刀、石斧、石杵……是它們,見證了石峁的歷史;是它們,記錄了石峁的故事;是它們,儲藏了石峁的秘密;是它們,揭開了石峁的蓋頭……
可以說,沒有石頭,就沒有石峁。石頭是石峁的組成,石頭是石峁的內核,石頭是石峁的精華,石頭是石峁的靈魂。
范仲淹與楊家城
范仲淹是一個行政官員,官最高做到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人們現在還記得范仲淹,主要是因了一篇《岳陽樓記》。岳陽樓現在已成了著名的旅游勝地,人們爭相去看。其實樓并不很大,主要還是為了去看那篇《岳陽樓記》?!对狸枠怯洝纺睦锟床恢瑸楹我欢ㄒピ狸枠强茨??是為了對照實物,再看這篇文章寫得到底如何好。
一看不要緊,看了后都覺得文章比樓更好。其實,這篇賦記并不是范仲淹對著樓體而作,而是應好友滕子京之邀憑想象一揮而就的。范仲淹根本就沒見到岳陽樓。
因之,范仲淹文名大振,淹沒了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就這樣一個大文豪,也曾和楊家城聯系起來,并且也是因了文。
這個文是一首詞,叫《漁家傲·麟州秋詞》: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當時的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他是在任上巡視楊家城的。范仲淹是今江蘇人,雖然來北方已非一個秋冬,但“塞下”的秋天還是讓他感到了與他所見到的大多數地方的“風景異”處。而且通篇充斥著軍事前沿之地的肅殺之氣——“四面邊聲連角起”。即使是音樂,也帶了明顯的異民族之味——“羌管悠悠霜滿地”。詞的末尾,是這個大員的慨嘆,“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這首詞通篇沒有點明“楊家城”的字樣,但有“城”,是“長煙落日孤城閉”。也沒有一字提到楊家將,所以后來一些人就認為這寫的不是楊家城,而是說的當時范仲淹知延州時的現在的延安城。
其實,這是一種誤讀。且從詞中所寫的“羌管悠悠”就足以證明寫于楊家城。那時的延安城還遠不是軍事前哨,不可能聽到“羌管”;其二,詞的副標題就是“麟州秋詞”,是再明顯不過的佐證,是無須再作什么注腳和說明的了。還有范仲淹的另一首《留題麟州》可以相互印證:
宣恩來到極西州,城下羌山隔一流。不見耕桑見烽火,愿封丞相富人侯。
這首詩里同樣提到“羌”,提到“烽火”,可見,這里是軍事前沿所在地,和“羌”僅隔一條河,所以“烽火”隨時都可能燃起來。相對地,“耕桑”之氣卻很少見到。
這首詩里,同樣沒有提到楊家城和楊家將,難道說的就不是楊家城嗎?
可見,范仲淹的“文”是和楊家城注定有緣的。
遺憾的是,直到今天,范仲淹的《漁家傲·麟州秋詞》并沒有像《岳陽·樓記》一樣成為人們爭相一睹的勝地。但是,能和范仲淹連在一起,依然是楊家城的榮幸。
楊家將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楊家將的故事無人不知。在影視未進入人們的生活之前,娛樂傳媒的主要工具就數戲劇了,也因之而培養(yǎng)了國內一大批戲迷。那時候的楊家將是戲劇的主要題材,佘太君、穆桂英、楊六郎更是主角中的主角。還有陜北說書,那些盲藝人為了糊口,走鄉(xiāng)串戶,深入田間地頭,楊家將的故事由之而深入人心。
后來,楊家將也上了電視。相信,陸續(xù)還會有影視劇關注楊家將,關注楊家城,也關注和楊家城有聯系的范仲淹。
因為,范仲淹是個人物。
二郎山
中國大地上,二郎山很多,有大有小,數不勝數,然神木的二郎山還是別具一格。
《陜西通志》載:“神木縣:筆架山,一名駝兒山。在縣西三里,大川經其下,本名駝兒山,首尾皆峻,中稍低凹,儼若駝峰。明武宗駐蹕于此,賜名筆架山?!痹谌珖鞯氐亩缮街校衲径缮讲凰阕畲?,但皇帝為其起名,還能再有幾家?而且與文化連在了一起,與書筆連在了一起,真是難得。
“筆架”看似小,但奇峰數簇,就顯出了陡峻。神木二郎山很似筆架,命懸一線地懸掛在山脊上。本已懸懸的山脊上又綴掛了數處廟宇,讓險了的山更具險意,竟讓人擔心那些廟宇禁不住山脊的重力,什么時候會傾覆而下??蓭装倌赀^去了,廟宇上再添廟宇,廟宇里再添神靈,二郎山卻愈發(fā)奇險,也愈發(fā)峭拔。山與廟渾然一體,廟與山膠結為一,讓你分不出是山生長了廟,還是廟護佑了山。
二郎山就在西山上,像一道影壁擋在神木縣城的西邊。
山奇廟也奇,就說三教殿,同一座殿宇內同一面供壇上,同時供奉了如來、老子、孔子三位佛道儒教的創(chuàng)始人。
張公廟,亦名張家洞,乃神木人張堅為其父張銳修建的家廟。張堅乃明天順、成化、弘治三朝重臣,其父張銳官至宣府參將,明正統(tǒng)年間,因在土木堡之戰(zhàn)中勇救英宗而壯烈殉國,追封其為光祿大夫。張堅長子張泗、四子張溟,世職參將,皆陣亡。五子張剛,卒前升固原總兵,死后追贈都督。張剛之子斌,在沈陽陣亡,贈都督。張斌之子拱薇,在遼左增援時壯烈殉國。子拱禎,也犧牲在戰(zhàn)場上。張氏五代為國捐軀,這是繼北宋楊家將之后又一個神木英雄家族。
浩然亭石窟,開鑿于民國二十八年(1937)。時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國民黨東北軍騎兵第二軍軍長何柱國將軍,邀各界熱血抗日志士聚于二郎山浩然亭前,會筆盟志,將軍為浩然亭題額“天地正氣”??邇人谋谇队惺惆l(fā)抗日報國的詩文碑若干通。
神奇的是,連同大鬧天宮的孫悟空,也塑了雕像。
這也是神木人的宗教信仰,是他們獨特的審美情結,他們認為,只要為人民做出了貢獻,就應該值得信仰,就應該為其塑真身,就是他們心中的神靈。所以當地流行著一句話:神木人多,二郎山的神多。其實,神再多,他們是有選擇的,依據他們自身的神靈信仰塑造了二郎山的諸神。這也就是二郎山區(qū)別于其他神山的根本所在。
為什么要叫二郎山?也是有故事的。傳說天神楊戩從陜西擔了兩座山,欲于神木城西和城北各放一座,以擋風沙。過了黃河,夕陽綴山,偶遇一位大娘,便問:“您老說我趕太陽落山前能到了神木城嗎?”老大娘說:“唉!遠著哩,到不了啦!”二郎神一氣之下便說:“人到不了,我的頭也要去!”于是大發(fā)神威,其頭飛來神木城西北為二郎山,身軀化為天臺山。雖是傳說,但二郎那種不惜身首分裂也要達目的的精神是為人民永遠銘記的。
《榆林府志》載:“駝山寺,在駝峰山。元至正中建,有少卿曹連詩?!睋缴犀F存碑刻記載,明正統(tǒng)八年(1443)、嘉靖、萬歷,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嘉慶、光緒及民國時期,均有重修、增建,直至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