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瀅鈺
中國傳統(tǒng)木版年畫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從孕育到形成經歷數千載,與人民的生活緊緊相連,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期盼,增添了節(jié)日氛圍。年畫作品的內容多反映民間生活、歷史故事、宗教等各方面內容,是中華民族各時期社會習俗的縮影。因此木版年畫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更有一定的史料價值。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fā)展,木版年畫形成了豐富且堅實的文化環(huán)境基礎。在戲曲藝術于民間興起的過程中,寓教于樂、展現生動戲曲內容的戲出年畫應運而生,并于清代發(fā)展至頂峰。
一、戲出年畫的起源
年畫因在年節(jié)之時售賣、張貼而得名。為新年時期張貼在門窗、墻壁的飾物,用于祈福、辟邪、增添節(jié)日氛圍。年畫的題材內容廣泛,涉及宗教、歷史、民俗生活、文學、戲曲等多種領域,包羅萬象。廣義來說,“凡民間藝人創(chuàng)作,廣義的年畫,凡民間藝人創(chuàng)作并經由作坊行業(yè)刻繪和經營的、以描寫和反映民間世俗生活為特征的繪畫作品,均可歸為年畫類”[1]。
傳統(tǒng)木版年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兩千多年前,最早是以門神畫的形式出現的,漢代時期便有相關文字記載。蔡邕所著《獨斷》中記載: “神茶與郁壘二神居其門,主閱領諸鬼。其惡害之鬼執(zhí)以葦索食虎,故十二月歲競常以先臘之夜逐除之也,乃畫荼壘,并懸葦索于門戶,以御兇也?!盵2]其中詳細描述了神荼、郁壘兩兄弟門神來由,二將把守“鬼門”,保佑四季安康。這一時期的門神畫像通常直接繪制在門上,因此今天已無跡可尋,但山東、河南出土的漢畫像磚、畫像石中仍舊保留其形象。宋代以后,年畫逐漸成熟,年畫的內容也開始豐富起來,正如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近歲節(jié),市井皆印賣門神、鐘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盵3]
戲出年畫的發(fā)展與時代背景密不可分。清乾隆年間,社會安定,戲曲藝術開始在貴族統(tǒng)治階層興起,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進京,專供宮廷演出,這一時期宮廷劇目共一千余種,其興盛程度可見一斑。后來戲班散人民間,再加上宮廷喜好戲曲這一風氣的影響,民間戲曲也開始蓬勃發(fā)展,戲園、戲館逐漸增多,百姓對戲曲的熱愛也開始增長,此時京劇名伶的畫像出現在街市,吸引百姓購買?!皯蚯哌M年畫,年畫載著戲出”[4],戲曲藝術通過年畫的形式傳播,進人大眾生活。戲出年畫又因京劇的形成和流行,備受大眾喜愛追捧。更有年畫作坊重金請畫師到戲園邊看戲,邊作畫,之后再拿回作坊進行加工、刻版、印制,制作成套的畫樣。鄉(xiāng)間民眾無法前往戲園觀戲,但通過這些戲出年畫的畫樣,仍能欣賞戲曲情節(jié)及人物造型??梢哉f,戲曲和戲出年畫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二、品畫:戲出年畫的地域性特征
不同產地的戲出年畫風格都各不相同,這不僅與當地社會風貌有關,也與地區(qū)所興的戲曲劇種相關聯,且隨著當地所流行劇種的改變,戲出年畫的內容、風格也會隨之變化。如蘇州桃花塢戲出年畫,早期多依據當地所流行的昆曲、評彈進行繪制刻印。圖1《水斗》一出,取自我們所熟知的傳統(tǒng)劇目《白蛇傳》,圖中白素貞與小青頭戴漁婆罩,身著水裙,腰間佩劍、系水裙,人物姿態(tài)曼妙,可以看出是昆曲扮相。
清朝后期,北方京劇戲班南下形成海派京劇,桃花塢戲出年畫也受其影響?!督鹕剿隆芬怀觯▓D2),劇情為許仙受到法海蠱惑,前往金山一去不返。白素貞懇求法海放人下山,法海不允,于是青白二蛇攜蝦兵蟹將水漫金山,法海召天兵天將迎戰(zhàn)。圖中白素貞與小青持劍亮相,法海端坐身后,天兵天將站其左右,一小僧手持袈裟作退水狀。這幅年畫抓取武戲亮相的瞬間,畫面緊湊,相較于傳統(tǒng)昆曲的文戲,人物形象更為生動。圖中不僅繪制戲曲的情節(jié)場面,更將戲曲舞臺由上至下繪制完整,這也是桃花塢戲出年畫發(fā)展至后期的一大特色。桃花塢戲出年畫多以大紅大綠等鮮艷色彩施色,對比強烈,色彩明快,具有民間淳樸的風格特色,這一用色特點也可從圖中感受到。
楊柳青地處天津,鄰近京城,交通便利,為楊柳青木版年畫的發(fā)展提供了優(yōu)良的地理條件。楊柳青年畫始于明代,經多年發(fā)展,制作精良。清乾隆中期占據京城年畫市場,發(fā)展至鼎盛。楊柳青戲出年畫受清代宮廷畫院影響,線條工整,色彩明亮和諧,人物刻畫精致,但依舊保留其民間特色,畫面豐富且生動(圖3、圖4)。楊柳青戲出年畫的細膩,也與其采用木版水印和手工繪制相結合的制作技法有關。楊柳青鄰近京城,再加上京劇的流行,戲園的增多,因此楊柳青戲出年畫多取材于京劇,尤其是各類長靠短打武戲。與桃花塢戲出年畫不同,楊柳青戲出年畫通常不會繪制戲臺場景或背景,而是重點捕捉了劇種人物的神情和姿態(tài),并著重對服飾、臉譜、道具進行刻畫,突出了戲曲藝術的特點。
山東楊家埠受楊柳青木版年畫的影響較大,但又不失本地的文化特點。與楊柳青戲出年畫的細致精巧相比,楊家埠戲出年畫人物造型夸張、神態(tài)生動,印制時采用木版套色的手法,所產生的色彩效果濃烈鮮艷,視覺效果強烈,注重畫面的裝飾性美感,充分體現了當地的民間審美趣味以及文化觀念。其內容以《楊家將》《三國演義》等故事居多。楊家埠年畫多以人物為主,描繪角色在戲曲舞臺上的扮相,輔以桌椅等道具。也有少數作品將其放人真實場景,繪制舞臺上無法出現的馬匹和山水,但人物依舊以演劇時的扮相來刻繪。
三、觀戲:清代民間文化與年畫選材
戲中有畫、畫中有戲是戲出年畫最主要的藝術特色,我們能夠通過戲出年畫去感受當時的戲曲場景,了解過去的戲曲文化。年畫的選材與當下時興的戲曲是密不可分的,而戲曲文化和戲出年畫之所以深受百姓喜愛,正是因為其中有眾多反映勞動人民內心的戲曲題材。而清代民間的社會思潮也從這些廣受歡迎的作品中體現出來。
忠義精神可以說是貫穿了中國歷史,從各個時代民間對于關公的崇拜便可看出一二。同樣在戲出年畫的選材中,能夠發(fā)現眾多有關勞動人民忠勇反抗,體現俠義精神的戲曲作品,如出自《水滸傳》的《烏龍院》、《討魚稅》、《鳳凰嶺》(圖5)等。清末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使戲曲舞臺上出現了一批反映時事的愛國主義題材作品,《女子愛國》便是其中之一,該劇一經上演,天津楊柳青便立刻繪出畫樣,銷往各地。該戲講述的是縣官卞良法下鄉(xiāng)尋找賢才,共同抵御鄰國欺侮,最后終于找到女子蔡憂基,從而獲得了興利除弊之良策的故事。這幅戲出年畫簡潔精湛,人物形象俊俏,神情生動,是一幅極具教育意義的現實主義佳作。
群眾的反抗意識必然會引起對英雄的崇拜精神,所以此類作品也大受歡迎,其中三國戲占絕大多數,時至今日也大受歡迎,如《虎牢關三英戰(zhàn)呂布》《甘露寺》《空城計》等。在晚清獨特的社會背景下,民間忠義精神以及大眾對于英雄人物的崇拜成為必然。在西方列強的重壓之下,人們渴望抗擊外敵,維系傳統(tǒng)文化,那么此時的戲曲以及戲出年畫便成為了勞動人民的精神寄托。
結語
在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戲出年畫誕生于民間,傳達著中國勞動人民的內心世界。戲出年畫不僅是新年時節(jié)的點綴,更是富有教育意義、歷史意義、藝術價值的優(yōu)秀民間工藝。隨著時代發(fā)展,隨著印刷術的進步,木版印刷逐漸退出我們的視野,但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依舊值得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學習。
注釋:
[1]楊連啟.戲出年畫考述[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122.
[2]蔡邕,獨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9,
[3]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譯注[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292.
[4]沈泓.中國戲出年畫經典[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5:3.
參考文獻:
[1]沈泓,中國戲出年畫經典[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 5.
[2]王樹村,王海霞.年畫[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3]王樹村.戲出年畫[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馮驥才,等,主編,中國木版年畫集成·楊柳青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7.
[5]凌清.明清戲曲年畫初論[J].東南文化,1996(04):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