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靈山
摘要蘇洵《六國論》有多處讓讀者質(zhì)疑,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趙國滅亡的真實時間,燕趙用兵之效等等,與史實似乎有所不符。但作為經(jīng)典的《六國論》卻讓歷代讀者推崇備至,在同題材作品中脫穎而出,除卻借古諷今之用,也體現(xiàn)了古代士人的“家國擔當”。
關(guān)鍵詞史實疑點邏輯思辨家國擔當
在研讀《六國論》時,師生很容易產(chǎn)生疑問。蘇洵將“六國破滅”的原因僅歸為“賂秦”二字,這在史學界與文學界都是非主流的學術(shù)觀點。六國滅亡、秦統(tǒng)一天下的原因歷代都有不同觀點,而主流觀點傾向于大一統(tǒng)趨勢。同時,歷代大家都曾寫過《六國論》,而獨有蘇洵的《六國論》被奉為經(jīng)典作品,久唱不衰,是何緣由?
其次,“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根據(jù)六國滅亡的順序,趙國是第二個滅亡的,不應(yīng)當處在“秦革滅殆盡之際”,這是一個歷史常識的錯誤。為什么熟讀史論,身為“唐宋八大家”的文豪蘇洵卻留下這樣的漏洞?
為此,筆者研讀了同時代蘇軾和蘇轍的《六國論》,及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與清代李楨的《六國論》,根據(jù)蘇洵生平年表,找到了文本內(nèi)外更深遠的價值。
一、文章不可為空言 1.齊燕趙因賂而亡之疑
秦因變法而強于六國,同時占據(jù)有利形勢,重用人才,順應(yīng)歷史統(tǒng)一的趨勢,而六國改革不徹底,亦不能統(tǒng)一抗秦,這是史學界公認六國滅亡的最主要原因。而蘇洵在《六國論》中論述了六國滅亡的原因在于“賂秦”,似違背常識卻能在眾多史論中脫穎而出,文章定有其特殊價值。
作為史論,不可脫離史實。文章開門見山,毫不拖泥帶水。六國分為“賂秦”的“韓魏楚”三國和“不賂秦”的“趙燕齊”三國。據(jù)載“前290年,韓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漢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溫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陽予秦”,韓魏楚國主動割地求安,同時秦在這些國家培養(yǎng)親信,使他們主動獻城,促使國家滅亡?!百T秦力虧”確實存在。
但是,第三段“不賂者以賂者喪”中指出齊國滅亡因“與贏而不助五國也”,燕國“至丹以荊卿為計,使速禍焉”;趙國“洎牧以饞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似乎只是在說各國因為自身的原因滅亡,并不是“賂者”的原因,讓讀者閱讀時不免疑惑。實際上,原文指出,這些國家雖然沒有“賂秦”,但是“韓魏楚”三國的主動割地,已經(jīng)使得秦國擁有大部分土地,在“秦革滅殆盡之際”,即使努力用兵,也不能與強大的秦國抗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最終還是由于“賂者”使“不賂者喪”。而齊國“與贏而不助五國”,意味保持中立,親附秦國以期自保或得漁翁之利,這與“賂秦”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文章呼應(yīng)首段。
根據(jù)《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記載,“君王后死,后勝相齊,多受秦間金,多使賓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為反間,勸王去從朝秦,不修攻戰(zhàn)之備,不助五國攻秦,秦以故得滅五國。”齊國與秦多有勾結(jié),反受秦“賂”,最終沒有作戰(zhàn),“以兵降秦”而亡,也印證了蘇洵的說法。
2.趙國滅亡時間之疑
關(guān)于六國的滅亡時間,同在《田敬仲完世家》中記載:
三十五年,秦滅韓。三十七年(公元前228年),秦滅趙。三十八年,燕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殺軻。明年,秦破燕,燕王亡走遼東。明年,秦滅魏,秦兵次于歷下。四十二年,秦滅楚。明年,虜代王嘉,滅燕王喜。四十四年,秦兵擊齊。齊王聽相后勝計,不戰(zhàn),以兵降秦。秦虜王建,遷之共。遂滅齊為郡。
六國滅亡的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賂秦的三個國家韓魏楚滅亡都較早,與“弊在賂秦”吻合。但“義不賂秦”的趙國卻也是第二個滅亡,似乎還不能完全證明“不賂者以賂者喪”。而《六國論》中,蘇洵似乎有意將趙與燕并列,“燕趙之君,始有遠略”“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根據(jù)《史記》,“處秦革滅殆盡之際”的有燕而無趙,趙滅亡比燕早六年,比齊早八年,這一句于史實便不成立。如果蘇洵有意為之,意在揭示韓國割地之后,使趙處于被動狀態(tài),不得已而失敗,則仍有牽強之嫌。但是《史記》中這段文字還記載了一個“代國”,與趙國有密切聯(lián)系。在《史記·趙世家》中曾有這樣的記錄“秦既虜遷,趙之亡大夫共立嘉為王。王代六歲,秦進兵破嘉,遂滅趙以為郡”。
可知代國是趙王后人趙嘉與士大夫建立的小國,公元前228年秦國滅亡的是趙國的主要力量,公元前222年秦滅代后,趙國(代國)才全部覆滅,與燕國滅亡同年。文章基于歷史事實,沒有虛言,可見蘇洵對于史實的研究非常透徹,注重細節(jié),盡管有所爭議,在大方向上仍合乎邏輯。
二、博于古而宜于今
根據(jù)文章觀點,六國滅亡皆因“賂秦”或“失強援、不能獨完”,這是合理的。但并不能證明是最根本的原因,在論證方面仍留有不足?!百T秦”者往往就是因為兵力不足,人才欠缺,大國“與贏而不助五國”,導(dǎo)致“賂者以不賂者喪”,據(jù)此,六國不能合力才是最大的弊病。
因而盡管是千古名篇,也有微瑕之處,但本文的邏輯嚴密、觀點一針見血。作為一篇擲地有聲、情理兼?zhèn)涞氖氛?,是值得后世學習的。
清人孫琮曾評“此篇處處說六國,卻處處刺時弊。何以知之?說六國不妨寫得詳明愷切,刺時事則必寫得婉惻纏綿。篇中……何等纏綿,何等婉惻,想見老泉憂時愛國深心。”(《山曉閣選宋大家蘇老泉全集》卷二)
所以,這篇文章的真正意義并非在于對六國局勢的分析,而是針砭當下。據(jù)載,北宋在建國后與契丹、西夏的60余次作戰(zhàn)中,敗多勝少,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納歲貢求和,無異于“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的六國,蘇洵痛心疾首地指出,這樣只會促使貪得無厭的契丹與西夏更加貪婪,長此以往北宋將“至于顛覆”。
在蘇洵去世六十年后,發(fā)生了著名的“靖康之變”,國家滅亡,后世子孫淪為亡國之人,可見蘇洵預(yù)言之精準。倘若將《六國論》改為《靖康論》,將秦視為遼與西夏,而六國視為北宋,便是現(xiàn)實中的困境。作為向君主建議的士人,此時借古諷今更為含蓄得體。
不僅如此,蘇洵還非常有見地地提出了破解之法,“用兵”“封功臣”“禮遇奇士”。在十多年后的熙寧變法(1069年)中,王安石從“富國”“強兵”“取士”等方面采取具體措施,與本文不謀而合??梢?,蘇洵的見解有超前與借鑒意義,對于后來的南宋,乃至后世,都有現(xiàn)實意義。
三、位卑未敢忘憂國
根據(jù)蘇洵的年表,仁宗嘉祐元年(1056),帶領(lǐng)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權(quán)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读鶉摗愤x自《權(quán)書》,可知蘇洵在寫這篇文章時,尚未有功名。
歐陽修在《薦布衣蘇洵狀》里說蘇洵“文章不為空言而期于有用”“博于古而宜于今,實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可知,一介布衣的蘇洵積極為朝廷建言獻策,盡管身份地位并不顯赫,冒著風險給皇帝提建議,并且一針見血提出問題所在,體現(xiàn)了一個文士而非普通文人的大局意識與家國擔當。
對比另外三篇《六國論》,蘇軾提出,六國久存是因為諸侯卿大夫皆爭養(yǎng)士,而秦朝速亡是沒有重視養(yǎng)“士”,突出強調(diào)了“士”安邦定國的重要作用,文辭雖佳,但僅觸及讀書人的利益,讀來有讀書人的傲慢之氣。蘇轍的文章中指出,六國相繼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團結(jié)一致,共同抗戰(zhàn),滅國是咎由自取,這本是共識,但蘇轍的高明在于非常犀利地洞悉了“韓魏”兩國的重要性,可以作為蘇洵文章的補充。
李楨的文章總體論述六國破滅是沒有聯(lián)合,也沒有實行“仁政”,與見解更高明的《過秦論》相比,顯得比較普通,缺乏新意。
同時“詩以意義為主,文詞次之;意深義高,雖文詞平易,自是奇作?!蔽恼碌牧⒁庥懈呦?,蘇洵基于國家層面,從更高更遠的視角俯視被遼和西夏逼迫的北宋當下處境,較之要求善待士人、國家團結(jié)一心的蘇軾蘇轍和僅從六國聯(lián)合分析的李楨,眼光更長遠,心胸更開闊。比文采更重要的是文章之“品格”,《六國論》存疑,但真正的價值在于“疑點”背后的深謀遠慮、苦心經(jīng)營。
新課標中對于語文課程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有明確規(guī)定,“語文教育必須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與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在運用祖國文字的過程中,堅持文化自信,提高社會責任意識,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而奮斗的使命感”?!读鶉摗窡o論是在邏輯的思辨性、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中,都是極好的素材。
學習文章邏輯,是“為文”,關(guān)注文章的思想情感價值則是“為人”,一介布衣的蘇洵在文中走出了文人的局限,以“家國擔當”為視野,則近乎“載道”。這是我們教師與中學生更需要學習的格局。在本文中,也許還有其他存疑之處,如“燕趙用兵之效”“趙國義不賂秦”之真實、“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之確切性,但這些掩蓋不了思想與擔當?shù)墓饷?。教師與學生可以保留質(zhì)疑和爭議,深入探究與思考,但不可人云亦云、一味稱頌抑或輕易否定經(jīng)典的價值。
[作者通聯(lián):江蘇蘇州常青藤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