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芳
《莊子》是一篇想象雄奇瑰麗的文章,其中創(chuàng)造的“大鵬”形象深入人心,對后世影響深遠。《〈莊子〉二則》的教學(xué),不妨開展以“遇見莊子”“故事再現(xiàn)”“情理感悟”為主題的系列讀書活動,讓學(xué)生在學(xué)習(xí)任務(wù)的完成中領(lǐng)悟課文的精髓。
作品的內(nèi)容和主題與作者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即所謂“知人論世”,這個原則對《〈莊子〉二則》也一樣。在教學(xué)《〈莊子〉二則》過程中,首先要對莊子作適當?shù)慕榻B。莊子又叫莊周,戰(zhàn)國時期哲學(xué)家,道家代表人物。莊子及其弟子共留著作33篇,即為《莊子》,是道家的經(jīng)典。從《逍遙游》一文可窺探《莊子》的藝術(shù)特色,那就是善于借用寓言故事來進行說理?!跺羞b游》中的“鵬”這一形象是莊子虛構(gòu)出來的,是莊子逍遙自由理想的象征,莊子用這一形象來觀世界,來觀人間百態(tài),可見“鵬”是莊子心靈及理想的寄托。在《秋水》一文中,莊子則借北海若和河伯這兩個虛擬的人物形象來表達自己無限相對的思想。這世間大與小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大也沒有絕對的小,大海相對于黃河而言很大,但在天地之間就顯得十分渺小了,進而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人在天地之間十分渺小,因而要敬畏自然,順應(yīng)自然。
與莊子密切相關(guān)的,還有“鼓盆而歌”的故事,有一天莊子的妻子死了,他不但不像正常人那樣悲痛欲絕,反而是一邊敲著破瓦盆,一遍唱著歌,他說人死了,只不過是回歸到天地之間罷了,因此他的妻子死了,沒必要號啕大哭,這體現(xiàn)了他對生死的淡泊。此外還有一個故事:有一天,莊子在濮水垂釣,楚王派人來勸其入仕,他問來者這么一個問題:“楚國有一只神龜死了三千年,國王要將其供于廟堂之上,請問這只神龜是愿意死后入廟堂,還是愿意活在泥涂之中呢?”來勸的人回答說愿意生活在泥涂之中,莊子隨后說,我也更愿意生活在泥涂之中,請回吧。這件事情同樣可以看出莊子對于名利的淡泊。
《北冥有魚》的整體故事線索可以概括為“北冥有魚”“化而為鳥”“天之蒼蒼”。《爾雅》中對“鯤”的解釋是“魚子”,也就是說“鯤”指的是魚的孩子,按理說是很小的,但是在莊子的眼里,或者說莊子所賦予“鯤”的形象卻很大。由“鯤”而引申出來的“鵬”的形象,顯示出五個特點:一是來歷不凡,這是由體積無比龐大的“鯤”變化而來的;二是碩大無比,其體型遮天蔽日,遠超正常人的想象;三是力大無窮,“鵬”氣勢磅礴,不管是“水擊”還是“摶扶搖”,都顯示出非凡的氣勢;四是志向遠大,“鵬”心向遠方,之所以從北海遷徙到南海,正是為了心中偉大的目標;五是善于借力,“鵬”到南海,其所依靠的,正是長風,“鵬”正是假借大風,才能夠到達自己的目的地。
對《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學(xué)而言,最重要的是理清兩個主人公之間對話的邏輯。莊子一開始說:“哇,我感覺鰷魚從容出游,感覺它很快樂呀!”結(jié)果惠子卻說:“你不是魚,我認為你并不知道魚快樂?!鼻f子隨之反駁說:“你不是我,你不知道我是否知道魚快樂?!被葑咏又f:“我不是你,我不了解你;你不是魚,你不知道魚快樂?!弊詈笄f子說:“因為你問我在哪里知道魚很快樂這件事,所以你已經(jīng)知道了我知道魚快樂這件事,那我現(xiàn)在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快樂這件事的?!逼鋵嵡f子這里用了詭辯術(shù),所以從邏輯上看,惠子才是勝者。但是莊子也不是沒有在邏輯上贏的機會,當惠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時,這里就暗含著這樣一個判斷:惠子知道莊子“非魚”,因此,這個時候莊子完全可以這樣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魚,我當然也可以知道魚快樂。”
以上教學(xué)僅僅只是對作者和課文的內(nèi)容作最基本的了解,雖然重要,但還不足以理解主題,為了理解主題,需要對課文的題目及內(nèi)容進行深度的解讀。比如說,對于學(xué)生而言最為困惑的問題:為什么《北冥有魚》選自《逍遙游》,但內(nèi)容卻好像沒有明顯體現(xiàn)出“逍遙游”,《北冥有魚》這個選段里是如何體現(xiàn)“逍遙游”的含義呢?對于這個問題,可以這樣理解:“鯤”幻化成大鵬鳥,變得更為巨大,關(guān)鍵是大鵬鳥可以擊水幾千里,也可以飛上萬里高空,由此可見,大鵬鳥可以隨自己的意向自北海遷徙到南海,這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遙游”,或者可以說,鯤鵬是真正自由的。同時還應(yīng)該看到,鯤鵬的“自由”,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不自由”。因為鯤鵬哪怕飛得再高,飛得再遠,也是做不到毫無假借的。在《北冥有魚》中,鯤鵬是依托大風,或者換成現(xiàn)在的話來說——季風,才得以遷徙到南海的,因此這算不上是真正的自由,最多只能指精神上的自由。
而對于《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而言,學(xué)生最關(guān)注的莫過于這場“濠梁之辯”到底誰勝誰負的問題。按照“后息制勝”的原則,莊子看似勝利了,因為在這場辯論中,是以莊子的話結(jié)束話題的,但是深究之下會發(fā)現(xiàn),其實莊子用了偷換概念和轉(zhuǎn)換命題的辦法才取得辯論的勝利,從這里可以看出莊子那種崇尚自然、物我合一、浪漫樂天的性格特點。
通過“遇見莊子”“故事再現(xiàn)”“情理感悟”這三個主題讀書活動,學(xué)生得以一步一步地走進《〈莊子〉二則》,得以漸入佳境地理解《〈莊子〉二則》的主題思想,不失為一種值得借鑒的教學(xué)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