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蘭
摘 ?要:教育的改革發(fā)展促進了各學科的教學進步,使得教學模式更加科學化、更具針對性,以更適應學生主體的發(fā)展方式,讓學生在充分參與中獲得學習的提升,提高其興趣。針對小學中高年級的作文教學,評改階段為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既是有效指導的重要階段,亦是促進提升的核心部分。在原本的常規(guī)化教師評改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互評互改的教學策略,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作文;互評互改;寫作興趣
一、互評互改的教學應用價值
結合寫作本身的教育吸引力,目前大多數(shù)學生對寫作并不具備較高的熱情,僅有少數(shù)學生喜愛寫作,其原因在于認為寫作的難度較大,學生不知該如何提升,導致興趣相對較低。同時,在以往的寫作教學中,形式上更是相對枯燥,寫作的評改亦是單一且直接,而小學生有著較高的自尊心,且學習的過程需要信心與鼓勵,而當寫作長時間達不到渴望值時,則會降低寫作興趣,想要提升寫作效果更是難上加難。而通過互評互改模式的引用落實,則能夠讓學生擔任評價的主體,并且能夠在新鮮感的驅(qū)動下,具備較高的熱情參與其中。特別是活動的組織具有一定的互動性時,課堂氛圍不再沉悶且枯燥,學生在相互評改中更能夠代入角色、融入其中,從而在互動交流中逐漸實現(xiàn)寫作興趣的激增,使其在評改他人文章的同時,亦能夠在無形中反思自己、完善自己,進而推動自身寫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學生間互評互改的教學實踐,對學生寫作興趣、寫作能力等的提升都有著一定的推助效果。
二、傳統(tǒng)教師評改存在的問題
以往的寫作評改為教師一人的工作任務,而班級中的學生人數(shù)普遍在40人以上,甚至一個教師需要帶班2個以上,因而產(chǎn)生了較大的評改工作量。同時,對學生作文的評改需要教師認真閱讀并給予相應的意見和評價,因而平均分配至每篇作文的評改時間則需要至少15分鐘,不僅需要教師極大的耐心,更會耗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如此一來,則會對評改的整個進度造成影響,從而影響學生的修改效率。
三、互評互改的具體教學應用
(一)有效引導,提升學生評改興趣
在過去的教學形式里,普遍為教師主導,教師講授什么,學生則學習什么,雖能夠?qū)⒅R充分傳授于學生,但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方式上,都一定程度地影響了學生的自主發(fā)揮,其對學習的興趣與熱情更是存在不足。特別是在學生本就存在較低興趣的寫作部分,更是難以與教師形成高效互動。因而在實施互評互改的教學指導期間,則需注重方式的轉(zhuǎn)化,以自身的引導展開教學,將自己視作學生的伙伴、合作者、導師等角色,讓學生在自主參與中獲得更為真切的互評互改體驗,從而提高其評改的興趣,使評改教學的教育目的得以有效落實。在此過程中,一方面,教師可在教學期間,為學生滲透榜樣學習的意識,將古今中外優(yōu)秀作家的典例故事、他們對寫作的熱愛等進行普及滲透,讓學生在其感染下亦能夠逐漸形成良好的寫作意識,具備端正的寫作態(tài)度。比如六年級上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教師可將“魯迅先生”作為榜樣的良好素材,引入其寫作的故事,如魯迅先生曾“棄醫(yī)從文”等,以此吸引學生對寫作的深度好奇,使其在作家對寫作的高度熱忱與執(zhí)著中,產(chǎn)生對寫作魅力的探求欲,從而逐漸提升其寫作興趣。同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講評課文的優(yōu)點、寫作手法時,亦可無意識地將學生作文的評講滲透其中,讓學生逐漸產(chǎn)生評改各自作文的興趣。另一方面,在引導式教育的核心思想下,教師亦可采取賞識性、激勵制教學方式,通過給予學生有效的語言支持,幫助并鼓勵學生建立較好的寫作學習及評改信心,使之逐漸滋生寫作的欲望,提高評改的興趣。具體操作中,教師可在學生互評互改期間,讓學生將評價結果進行總結,并鼓勵評價較好的學生為大家講解自己的作文,包括寫作的內(nèi)容、思路、方法等,讓學生在分享發(fā)言的同時,亦能夠建立較好的寫作信心,幫助其他學生獲得寫作技巧,從而實現(xiàn)寫作指導的有效性,切實落實互評互改的教學效果。
(二)模擬情境,增強學生評改技巧
這一作文評改的方式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評改活動,學生作為“鑒定專家”為評改的作文提出有力的意見。這一形式雖新穎且對小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科學合理的評價更是尤為重要,影響著被評改作文的“小作者”的寫作發(fā)展。此時,教師則需發(fā)揮自身的指導效用,幫助小學生掌握正確合理的評改技巧,以更好地發(fā)揮這一教學形式的作用。同時,學生掌握評改技巧的過程,亦是掌握寫作要點的過程,能夠幫助其在日后的寫作中注意評改所涉及的要點問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亦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在技巧的指導過程中,教師可先將學生引領至情境氛圍中,運用語言渲染情境角色,讓學生轉(zhuǎn)換自己的角色定位,將自己視為一名優(yōu)秀的寫作教師,并以“專業(yè)”、客觀的角度進行寫作文章的評改。這樣,學生則能夠更為認真、負責地對待自己所評改的文章,并且在評改中能夠有效實現(xiàn)自我寫作的反思,從而不斷地總結經(jīng)驗,實現(xiàn)寫作能力的提升。具體指導過程中,需注重不斷明確評改標準,比如文章中是否存在基礎語句問題、文章內(nèi)容是否存在跑題或偏題現(xiàn)象等。同時,在評語的指導方面,引導學生注重尊重他人,以合理、尊重的方式進行評價,提高學生對評改的重視并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評改的工作任務。另外,學生在各個階段的能力水平各不相同,因而需注重評改標準的合理制定,比如教師可為五年級學生設置固定的評語句式,讓學生針對作文質(zhì)量進行科學評價;當學生處于六年級時,則可讓學生以創(chuàng)新的形式進行評語評價,借此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寫作能力。
(三)創(chuàng)新形式,改善學生評改效果
良好教學策略的應用落實,不僅需要教師能夠科學使用這一策略,更是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創(chuàng)新能力,結合學生實際,創(chuàng)新設計教學策略,在不斷貼合學生學習發(fā)展的基礎上,持續(xù)性維系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同樣,互評互改的教學亦需要立足這一原則,定期創(chuàng)新評改互動的形式,促使學生的評改興趣及評改效果不斷獲得提升,從而更好地落實這一教學策略的應用效果。比如在合作式互評互改中,教師可將小組成員不定期進行調(diào)整,使其能夠與不同的伙伴合作評改作文,提高學生相互間的交叉互動性,變換其相互借鑒與學習的小團體,以不斷地提高學生的評改能力,增強自身的寫作認識,推動寫作水平的發(fā)展提升。除此之外,在評改形式上,可采取抽簽式評改的方式,讓學生能夠接觸多種不同的寫作風格,讓學生以自身的視角,逐一羅列其認為的評改作文中的優(yōu)點并與大家交流分享;或是組織開展辯論式活動,將優(yōu)秀的文章、具有爭議性的文章作為辯論的主題,讓學生討論其優(yōu)點與不足之處,以期學生更好地認識寫作,把握寫作的要點,從而在提升評改效率的同時,促進學生自身寫作能力的不斷優(yōu)化提高。
新穎的教學方式對學生而言有著較強的新鮮感及吸引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調(diào)動小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積極熱情地參與其中。在寫作的教學評改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則可轉(zhuǎn)化以往的評改模式,讓學生亦能夠充分參與其中,成為評改的主體與主人,在觀摩中學習他人的優(yōu)點,借鑒他人的寫作方法。同時,這樣的活動能夠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其在評改他人的過程中,亦能夠增強自身的再創(chuàng)作動力,從而實現(xiàn)寫作興趣及能力的共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余愛民. 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作文互評互改效率,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J]. 新作文:教研,2019(06):108.
[2]胡曉蓮. 在自主評改作文中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思考——《小學高年級學生自主評改習作能力的培養(yǎng)與研究》的實驗體會[J]. 華夏教師,2015(02):79-80.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