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倩
在職場中,參與任何人際行動的前提都是你堅守自己的價值觀念和目標。
“辦公室政治”并不是新現(xiàn)象。自亞里士多德的時代起,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組織人際關系的言說,在東方,孔子為“君子”處事立下“群而不黨”的標準,公開反對圍繞私利的拉幫結派。每一代人都會在職業(yè)生涯中經(jīng)受它或多或少的洗禮,成為它的一部分或被排斥在外。
2022年4月,一次針對近2000個樣本的工作調研發(fā)現(xiàn),從“80后”到“00后”,在工作中最難以忍受的情況里,“勾心斗角”都占到前三名,對于初入職場的“00后”來說,它甚至是工作痛苦選項中的第一位。
這也符合研究者的發(fā)現(xiàn)。英國組織行為學研究者安德烈·斯派塞認為,在職業(yè)生涯的前5年,人們會花最多時間在提高具體的工作技能上,這之后,他們會逐漸意識到人脈對完成個人職場目標的重要性,然后嘗試加入某個同盟,在上司面前展示自己的工作成績,有意識地增加個人影響力。因此,剛工作的新人會尤其厭惡“搞人事而非搞工作”的辦公室政治行為,然后被那些“老油條”斥為幼稚。
這種貶損反而加強了人們對辦公室政治的極端印象。許多專家宣稱,面對這種復雜情形,人們最終只有兩種選擇,要么投身“厚黑學”,無所不用其極地鉆研潛規(guī)則,要么憤世嫉俗地拒絕接受,最終成為謊言、陰謀和溜須拍馬的犧牲品——那些想把“玩好辦公室政治的萬能秘籍”賣給你的人會拼命強調這一點。
英國《金融時報》的管理專欄作家露西·凱拉韋相信,在黑暗人格和幼稚輕信之間存在某條分界線,我們不妨以平常心視之。因為任何組織都兼具了合作和競爭兩方面的特性,在工作場合,它還會附加一套直接的獎懲分配機制,這樣看來,雖然很多人都希望能以工作質量作為評判他們的唯一標準,參與辦公室政治其實是人在組織中的一種自然行為,它意味著你從“專家思維”轉化到“企業(yè)思維”,開始正視職場中人和人相互依存的關系,嘗試合作,努力分享自己的觀點,保證它被人聽到并轉化為生產力。
當然,除了有色眼鏡的問題,負面辦公室政治帶來的傾軋確實存在。研究者認為,資源稀缺、分工沖突和信息環(huán)境不透明的職場環(huán)境里,最容易滋生有害的辦公室政治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會出于恐懼開始拉幫結派,畢竟他們從來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對些什么,才能守住僅有的利益。這時如果不作干預——畢竟幾乎所有辦公室政治都是老板開的頭——情況會進一步惡化,人們開始建立小圈子但很難互信,全力討好上司,公開或私密地打擊“敵人”,把個人升遷視為唯一的職場目標。水被攪渾了,所有的魚兒都將死去。
如果你不幸進入這樣的職場環(huán)境,學習游戲規(guī)則或許不是最佳選擇。因為在職場中,參與任何人際行動的前提都是你堅守自己的價值觀念和目標,否則即使勝出,也很難獲得真正成長的感覺,曾經(jīng)的糟糕局面也不會得到絲毫改善,它可能只意味著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出現(xiàn)了新的犧牲品。這時,拔腿就走未嘗不是一種勇敢的選擇,畢竟我們不是真的生活在深宮或諜戰(zhàn)劇里。
摘編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22年第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