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堯典》盡管成書年代極早,但它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和文化內涵。其中,堯是一個明圣、神明的君王形象,他發(fā)揮神明德行,“以親九族”,“協(xié)和萬邦”,制定歷法,恩澤百姓,尚“一統(tǒng)”?!秷虻洹菲涊d的堯形象承載著豐富的政治共同體意識、文化共同體意識、經濟共同體意識,以及當時狀況下人們對家園共同體意識的體認,展現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萌芽階段的狀況。本文在分析研究《尚書·堯典》篇堯形象的基礎上,試著結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等問題,看該篇中堯的形象展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自在階段時期的相關意識問題,揭示《堯典》篇包含的更為豐富的精神內容。
關鍵詞:《堯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堯德 家園共同體意識 DOI:10.12278/j.issn.1009- 7260.2022.10.063
《尚書》是我國重要的古代典籍,盡管成書年代極早,但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和文化內涵。后人從中受益類型也很多樣,治國理政者接受的是豐富的治國思想,歷史學者更在意的是其中保存的寶貴的歷史文獻和材料……同時,《尚書》中也蘊含豐富的德治思想和德性意識,以及其中深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萌芽意識等內容。
考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真正產生時間,學界比較信服的觀點是:近代以來,西方殖民者以侵略者的行為和文化優(yōu)越姿態(tài)闖進了中國大地后,其所攜帶的西方民族主義的思潮刺激了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的誕生。但實際上,就如目前學界所認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fā)展生成存在是“自在到自覺”的過程。檢索歷史文獻,遠在先秦較早的史書文獻《尚書》中就已經蘊含有比較豐富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萌芽思想。王瑞萍在分析研究《尚書·呂刑》篇的基礎上,指出:“‘絕地天通的人神觀不僅是古代帝王維護統(tǒng)治權、開展國家治理的指導思想,而且也開啟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建之路,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備了最初的萌芽形態(tài)。”眾所周知,《堯典》所記載的主要是堯舜的事跡,為后人勾勒了一個堯的明圣、神明君王形象,本文在分析研究《尚書·堯典》篇堯形象的基礎上,試著結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等問題,看該篇中堯的形象展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自在階段時期的相關意識問題,揭示《堯典》篇包含的更為豐富的精神內容。
一、《堯典》的具體創(chuàng)作年代等問題
和尚書學中存在的其他眾多問題相類似,《堯典》具體創(chuàng)作年代也是一個歷來眾說紛紜的問題。大致來講,有堯、舜時代說、西周說、春秋孔子說、戰(zhàn)國說、春秋戰(zhàn)國說,秦漢說等等,歷來研究《堯典》的學者論證其具體創(chuàng)作年代的理論與方法有多種,我們這里不再過多陳述其內容,但李山則從另外一條思路,就是“將《堯典》與可信的西周文獻進行語詞、句法乃至篇章等方面的對比”,得出了《堯典》為西周中期文獻的結論。
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五四運動后的疑古派學者認為,《堯典》是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依據堯、舜時期的某些歷史素材,加以口耳相傳的資料整理編訂而成。但《堯典》作為上古文化經典,其形成構建過程是復雜的,在存世先秦典籍中,諸子多記載堯舜等人事跡,我們也很難確定《堯典》成篇必定是儒家所為。趙敏俐指出:“《堯典》里面所包含的一些思想觀念的生成,也早在儒家產生之前,絕不僅僅是儒家倫理的產物?!彼⑦\用了經史結合的方法,以及相應的方法理論,比較嚴密地論證了“《堯典》在本質上不是神話,也不是出于儒家的編纂,它里面包含著夏商周以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容,近百年來學者們對它的內容考證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堯典》不是儒家的專屬,而是當時人們共同的記憶,是中華文化源頭的重要典籍。
二、堯形象之政治共同體意識
堯是中華傳統(tǒng)圣王形象之一,查看文獻,最早在戰(zhàn)國晚期《世本·帝系》及《大戴禮記》中的《五帝德》《帝系姓》諸篇中已出現。而早于諸篇年代的《堯典》篇,在開篇概述中就明言了堯的形象:
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欽明文思安安”,《經典釋文》釋曰:“欽明文思,馬云:威儀表備謂之欽,照臨四方謂之明,經緯天地謂之文,道德純備謂之思?!蔽覀兪紫仁崂砥渲小八肌钡暮x,這里馬融以“道德純備”詮釋“思”,是對《荀子·正論》中“(堯舜)道德純備,智惠甚明”的借用。由此我們可知堯舜的德行,還有“智惠甚明”,堯為什么稱得上“明”?結合《堯典》下文可知,他“以德治國”,選賢任能,禪讓帝位,最后使得“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一派天下大同的景象。所以此“思”的深層含義,不僅僅是個人德行、品行,更是深層次行為的結果,是付諸現實的見效。我們再看《說文解字》對“思”的釋義:“容也,從心,囟聲。”上方演化成目前的“田”,原本是指人的頭腦;而下面是一個心字底,可見只有頭腦加心靈共同工作的狀態(tài),才叫“思”。心靈往往和情感聯系在一起,結合上面分析,我們又知道《堯典》成書很早,制作者這里加“思”于堯之德(后世之人隨意把“思”字冠于一些君王稱謂中,這里不論),可以說《堯典》作者認為堯之德不同于世俗帝王之德,實是付諸感情的現實見效之德。所以我們理解堯之“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嗣骺〉?,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的功績,就有了更多的可信性、現實感。
由上文,我們認為《堯典》是西周中期文獻。殷周新舊政權的交替之后,以周公為代表的西周初年的統(tǒng)治者,開始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罰”的德治思想,實行德治。由于這種德治思想始,西周社會管理者,尤其是上層統(tǒng)治者,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德治”倫理思想體系。而《堯典》中講堯“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平章百姓”“協(xié)和萬邦”,這些德性之為,不但使整個社會得到了有效管理,更是讓本部落及四周部落“九族既睦”“百姓昭明”“黎民于變時雍”,在他統(tǒng)治下的人群全部受到恩惠,萬民崇敬膜拜,心向往之,堯之德也達到了君主之“德”的最高境界。
另外,這種德是“天”倡之德,具有統(tǒng)治的合法意義,也就有大家認可的共同性意義,心靈感情的認可產生情感共同體意識。我們結合同樣產生于西周初中期的《尚書·康誥》(劉起釪先生對此曾有過詳細論述),其中說:“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厥命越厥邦厥民?!币馑际牵骸埃ㄎ耐酰┟暽线_天德。上帝對他老人家很賞識,就將一個大使命給他,命他去滅那好戰(zhàn)的殷邦,并命他統(tǒng)治這個邦和人民。”顯然此德乃是受于天,具有絕對的神圣合法性,可以與《堯典》中的德相印證。
既然《堯典》堯形象之德是付諸感情的現實見效之德、造福萬民的恩惠之德,又是具有合法統(tǒng)治意義的“天”倡之德,《堯典》最初的作者自然是懷著樸素的感情,揭示了族群之間、群居民族間對共同生活地域、共同圣君形象和共同被管理方式、治理模式等政治形態(tài)的認可。
三、堯形象之家園共同體意識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
馮天瑜先生講,“《尚書》首創(chuàng)統(tǒng)一思想”,此觀點在《堯典》中就有體現。根據顧頡剛先生考證:“有些部落有先后時間不同的宗神。如舜為商祖最遠的宗祖神,契則是商祖神性的始祖……又如伯夷、共工、四岳是姜姓族的先后相次的宗祖神。這許多宗神尊奉他的氏族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也各不同,彼此原不相干,可是都被《堯典》作者搜集到一起,安排為堯、舜朝廷中的大臣了。”各個氏族的宗族神和聚到堯的統(tǒng)帥之下,可見《堯典》作者在這里是有意而為之,鮮明地表示了統(tǒng)一的觀念。
我們又知,無論是堯生活時代,還是《堯典》制作的年代,堯所在族邦是華夏族的主體,經過戰(zhàn)爭、吞并和融合,已經逐步成為實力最強的族群,“‘協(xié)和萬邦反映以堯為首領的族邦與其他眾多族邦聯合起來,建立合和關系,組成聯盟,我們將其稱為族邦聯合體”。但當時人們統(tǒng)一觀,對區(qū)域和“天下”的理解,人們受大自然生產力發(fā)展的影響,“(都)是以華夏族(漢族的前身)為主干、以黃河中下游平原地區(qū)為中心的,是一種封閉的觀念”,對世界的認知也只能局限于此。從此點上我們反而感覺到堯巨大的歷史貢獻,因為他盡可能地把當時的“萬邦”族群聚集到一起,“百姓昭明”,達到和諧,使不同族群和平共處。這也是《堯典》制作者空間觀與政治觀的一種體現。
所以堯功績中的“以親九族”“協(xié)和萬邦”,明顯體現著《堯典》篇制作者對堯德的一種鮮明的價值認可,是對堯建立共同家園功績的一種宣揚和褒獎,是對家園共同體的一種體認,具有“大一統(tǒng)”和建立家園共同體的意識和觀念。這體現著華夏民族“一家親”的情感寄托,也切實體現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在階段的狀況。
四、堯形象之文化共同體意識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
堯處于文明史前時期,當時“對于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具有決定性影響的當首推農業(yè)的發(fā)明。而最有利于農業(yè)發(fā)生和發(fā)展的,事實上只有華北和華中兩個地區(qū),他們是農業(yè)發(fā)生與發(fā)展的兩大溫床”,而堯所在的部落極其部落聯盟就處在華北華中的核心區(qū)域。他命羲和觀測天象的基礎上,制定歷法,用以指導農業(yè)的生產,解決民食問題,恩澤百姓。同時制定歷法過程中考慮到“厥民析,鳥獸孳尾”等因素,育萬物,與自然和諧相處,兼顧考慮修德、愛民等問題。這些理政措施又對后世治國理政者產生了重大影響。
另一方面,從堯治理族群的方式來看,他“以親九族”,“平章百姓”,“協(xié)和萬邦”,制定歷法,這些行為都少了神性色彩,更多的是人文德行。正如劉知幾在《史通·六家》中說的:“至如《堯》《舜》二典,直序人事?!睆闹形覀円部梢砸庾R到《堯典》制作者有意識地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篩選出了更富人文性的內容,弱化了神性,強化了人文性。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堯典》的“禮治”要素逐漸上升,“這種現象不僅反映了中國古代帝王的統(tǒng)治思想和統(tǒng)治模式由‘神治向‘人治的轉變,而且反映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始得到構建”。
五、堯形象之經濟共同體意識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這里討論《堯典》中堯形象的經濟共同體意識,我們需要結合以上討論的堯形象其他方面的共同體意識展開深入剖析。堯的時代是中華文明初露曙光的階段,是邦國產生和族邦聯盟的時代。堯率領的部落聯盟,“大體生活在中原冀州一帶”,即目前的黃河中下游及渭河流域等區(qū)域,屬于中緯度暖溫帶季風氣候,其土壤等條件比較肥沃。當時是族邦林立,堯發(fā)揮神明德行,“以親九族”,“協(xié)和萬邦”,不同族群得以超越血統(tǒng),而以“大文化觀念”為紐帶團結起來。我們可以想象到,當時“萬邦”在長時間文化交流中相互學習借鑒、互補促進,在文化交融中相互尊重。逐步凝聚起一致的價值認同。
同時,堯任命羲和“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人們有了農耕作業(yè)需要的歷法保證。在其指導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時作業(yè),經濟作物合理調配交換,又變得逐步統(tǒng)一。這促進了區(qū)域間文化上、心理上、情感上的趨同,民族之間得以進一步互相認可,催生了家園共同體乃至民族共同體意識。
綜上所述,《堯典》很重要,除了“因為它是西周中期的文獻”,“包含著中華民族早期的文化認同和后人對堯舜時代的政治想象”等因素以外,其中還蘊含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精神文化內涵,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對其加以探討。我們不難知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伴隨著歷史發(fā)展和思想自覺發(fā)展流變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復雜的概念,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而《堯典》篇記載的堯形象就承載著豐富的政治共同體意識、文化共同體意識、經濟共同體意識,以及當時狀況下時人對家園共同體意識的體認,展現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萌芽階段的狀況。
參考文獻:
[1] 王瑞萍《論中國歷史上“絕地天通”人神觀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之關系》《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
[2] 李山《〈堯典〉的寫制年代》《文學遺產》2014年4期。
[3] 趙敏俐《〈堯典〉何以為“典”——兼論中國早期文化記憶與經典的書寫》《文學評論》2021年第4期。
[4]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中華書局2005年第2期。
[5]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6] 王先謙撰《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
[7] 許慎《說文解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
[8] 劉起釪《由周初諸〈誥〉的作者論“周公稱王”的問題》《人文雜志》1983年第3期。
[9] 金兆梓《尚書詮譯》,中華書局210年。
[10] 馮天瑜《中華元典精神》,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
[11] 馬興《堯舜時代社會組織探析》,《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
[12] 葛劍雄《統(tǒng)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中華書局2008年。
[13] 袁行霈、嚴文明、張傳璽、樓宇烈《中華文明史(第一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14] 劉占召《史通評注》,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
[15] 金景芳、呂紹綱《尚書·虞夏書新解》,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
[16] 朱尉、周文豪《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闡釋與理論拓展》《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
(王封華,1985年生,男,漢族,河南商丘人,博士在讀,研究方向: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