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生
鼎湖峰
縉云、仙都,這兩個地名聽上去仙氣十足。單從字面理解,縉云為五彩祥云之意,仙都為仙人居住之地。進一步了解得知,縉云是華夏文明始祖軒轅黃帝的名號。仙都也有來歷,更令我心馳神往。
從浙江省縉云縣乘車至仙都景區(qū),一邊聽講解,一邊欣賞窗外景色。抬眼望去,溪流對岸斷面裸露,崖壁赭白相間,氣勢宏偉,如烽火烈焰過后的古戰(zhàn)場赤壁,因規(guī)模較小,故名小赤壁。溪水繞山腳蜿蜒流經(jīng),將山體襯得凹凸有致。一條棧道在懸崖中若隱若現(xiàn),雖未去行走,也能感到奇崛險峻。
車至終點站鼎湖峰而下,溪水潺潺,古木參天。一處石牌坊掩映在林中,左右立柱上分別題有南宋詩人王十朋的詩句:“皇都歸客入仙都,厭看西湖看鼎湖?!逼纣惷烂畹娘L景能與西湖媲美。
據(jù)北宋《圖經(jīng)》記載,唐天寶七年,縉云山四周忽有五彩祥云繚繞,仙樂響亮,鸞鶴飛舞??N云郡刺史苗奉倩將此事上奏朝廷,唐玄宗李隆基聞奏后大悅:“真乃仙人薈萃之都也!”并乘興御書“仙都”二字。至此,縉云山遂改為仙都山。
長長的石橋橫跨好溪,溪水清澈,倒映著四周蒼翠的山色,山色也把水染得綠茵茵的,似一塊巨大的綢緞,絲絲波紋如絲綢紋路,透出質(zhì)感。
上游不遠處,一座石峰拔地而起,直指云天,氣勢奪人,驚艷無比。此峰為鼎湖峰,又名獨峰、丹峰,俗稱石筍,高170.8米,為1.6億年前火山噴溢經(jīng)地質(zhì)外力作用而形成柱峰奇觀。此峰雄奇中不失俊秀,無怪乎被譽為“天下第一峰”。
鼎湖峰四周山巒圍擁,山腰處三塊巖石既兀自獨立,又相互爭奇。中間一石較高,如昂首望天的天狗。左邊一石形同筆尖朝上的毛筆,頂部生長著一棵奇松,恰如“夢筆生花”。右邊一石像貓頭鷹,正睜大眼睛注視著獵物,隨時準備捕獲。三奇石正好組成一個“山”字,我們每個人加進去便是“仙”字了。這時我才理解先前看到“好溪溪常好,仙都都是仙”這副楹聯(lián)的涵義,不禁拍案叫絕。
三石爭奇
馭龍亭
軒轅殿
黃帝祠宇
矴步石橋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沿著溪堤前行,從不同位置看鼎湖峰,會有不同景致,你可以展開豐富想象,妙趣橫生。一座童子峰似小石筍依偎在鼎湖峰這個大石筍旁,仿佛一對母子,正俯視一潭碧綠泉水中游弋的錦鯉。當游人投下食物時,錦鯉蜂擁而至,把原本平靜的水面攪得漣漪陣陣。
潭邊仰止亭、馭龍亭古樸典雅。相傳黃帝在峰巔置鼎煉丹,鼎重達千余斤,把峰頂壓成凹形,下雨積水形成了湖——鼎湖。后黃帝馭龍升天而去,曾有詩人留下“黃帝旌旗去不回,空馀片石碧崔嵬。有時風卷鼎湖浪,散作晴天雨點來”的詩句。
山谷之間,赫赫有名的“天下第一祠”——黃帝祠宇雄立眼前。祠宇共三進,樓閣黛瓦赭墻,重檐翹角,氣勢宏大。華堂大軒,塑像威儀。匾額楹聯(lián),飛龍走筆,字字情深,像在講述一個個久遠的故事。該祠始建于東晉,前身為縉云堂,是軒轅黃帝三大行宮之一。唐玄宗改縉云山為仙都山后,縉云堂就被稱為黃帝祠宇,與陜西黃帝陵遙相呼應,并稱為“北陵南祠”,成為海內(nèi)外華人尋根問祖的圣地。每年清明節(jié)、重陽節(jié)舉行的軒轅祭典,被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又回到好溪,這里離鼎湖峰更近,可見峰上點點孔洞、片片苔蘚、簇簇小枝。一條長長的矴步石橋連通兩岸,溪水淺唱低吟,鼎湖峰的倒影已映到橋下。這一縱一橫在水中交匯,虛實相間,剛?cè)嵯酀?,亦真亦幻。該橋大有來頭,雖建于清代,但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水毀修橋,前人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進行改進升級,直至如今以倒梯形長條石直立為柱,雙向倒燕尾榫卯連接橋梁,背水一面用條石斜撐抵抗洪水沖擊,基座再以塊石砌筑矮壩,上面鋪設縉云特有凝灰?guī)r條石板。這近80米的橋是自然與科學完美結(jié)合的杰作,儼然成為一道風景。《笑傲江湖》《絕代雙驕》《仙劍奇?zhèn)b傳》等數(shù)十部影視劇在此取景。
山水嫵媚,清靈秀逸,韻味十足,充滿江南詩畫風情。
仙都素有“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美譽,我才走過一部分,已感名不虛傳。還有仙都觀、小赤壁等景點,走,去下一站。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曹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