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與教讀課文相比,自讀課文側重于學生的自主閱讀,但是自主閱讀并不意味著不需要教師的指導,而是需要教師開發(fā)出一套與其相適應的閱讀方法和教學策略。首先,落實單元教學目標是自讀課文的基本功能;其次,評點內(nèi)容是學生自讀的輔助手段;最后,教師應該結合具體的學情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關鍵詞】自讀課文;教學內(nèi)容;評點;學情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83-0030-03
【作者簡介】徐智潭,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東洲國際學校(江蘇南通,226100)校長,高級教師。
“閱讀課文分‘教讀和‘自讀兩類,篇名前標有*的為自讀課文。” 這是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目錄中的標注。本文所言的自讀課文即為此類。面對教材中的自讀課文,目前主要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將其作為“教讀”課文來處理,采用與教讀課文同樣的教學方式;另一種是將其作為學生自己閱讀的課文來處理,即將其作為閱讀的材料,教師不對其進行課堂上的教學處理。
實際上,以上兩種方式分別走向了兩個極端,前者只注重其為“課文”,忽視了教材對課文的分類,也就無法突出“自讀”課文與“教讀”的區(qū)別;后者則只注重“自讀”,并且將自讀理解為自己閱讀,從而消解了其作為教材選文的價值。那么在教學中這類“自讀”課文應該怎么處理?筆者將從教學內(nèi)容、閱讀方式和指導方法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自讀什么:落實單元目標
對于一篇課文,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讀什么的問題,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就是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問題。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是按照“雙線組元”進行編寫的,即按照“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組織單元結構。每個單元的導語當中,都對以上兩個方面提出了要求。例如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選擇的課文內(nèi)容均為歷史名人,旨在使學生“感受到他們的非凡氣質(zhì),喚起我們對理想的憧憬與追求”。同時要求學生“透過細節(jié)描寫,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雙線組元的編排方式?jīng)Q定了選文的教學內(nèi)容。每篇課文承擔著不同的教學功能,自讀課文的功能在于輔助“教讀”課文,那么輔助什么呢?自然是實現(xiàn)單元教學目標。這樣,我們就不難確定這一篇“自讀”課文的教學內(nèi)容了。
以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自讀課文《回憶魯迅先生(節(jié)選)》為例,學生讀什么呢?自然是在通覽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把握關鍵語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從而感受到他們的非凡氣質(zhì),喚起我們對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在這樣的單元目標的引導下,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通過對內(nèi)容的概括和對關鍵語句或段落的品讀來領略魯迅先生的性格特點,從而使學生通過作者捕捉到的魯迅先生生活中的瑣事來了解一個“真實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魯迅形象”。
這樣,此文與前面的《鄧稼先》和《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兩篇課文共同構成了本單元的課文體系。學生通過單元學習,不僅了解了人物事跡,而且通過教讀和自讀,學習了閱讀此類文章的方法。可見,“自讀”課文在單元中承擔著特定的功能,它不僅是對單元內(nèi)容的擴展,而且是對閱讀方法的運用。
二、怎么自讀:借助評點提示
確定了“讀什么”之后,就要研究“怎么讀”了。如果說“教讀”課文側重的是教師的引導,那么“自讀”課文側重的則是學生的自讀?!白宰x課文指向?qū)W生的自主閱讀、獨立閱讀,同時盡可能向課外閱讀和學生的課外語文生活延伸,增加閱讀量,培養(yǎng)閱讀興趣?!保?]統(tǒng)編語文教材編者將自讀課文均設計為評點式文本,其目的就是為學生的自主閱讀和獨立閱讀提供一定的輔助。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自主獨立閱讀。教師的教應體現(xiàn)在“教讀”課文當中,“自讀”課文應該是對“教讀”內(nèi)容的鞏固和強化,而且是通過“自讀”的方式進行強化。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就是,學生的自主獨立閱讀應該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一方面,學生在自讀中鞏固本單元的教學內(nèi)容,另一方面,學生在自讀中產(chǎn)生新的發(fā)現(xiàn)。
其次,借助評點內(nèi)容。評點內(nèi)容的介入是自讀課文的編排特點,其作用是“有意識地打斷學生的自然閱讀進程,在詩文的關鍵處,讓學生停下來,按旁批評點的指引進入相關的活動”。[2]實際上,編者之所以設計評點內(nèi)容,就是為了避免學生自讀的盲目與雜亂,讓學生在評點的指引下進行自讀。學生可以借助評點內(nèi)容強化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也可以思考評點內(nèi)容中提出的問題。一般而言,評點內(nèi)容會提供“雙線”的輔助:一是理解內(nèi)容方面,評點內(nèi)容對文中的內(nèi)容進行了梳理、歸納,并且對重難點進行了提示,這有助于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二是閱讀方法方面,評點內(nèi)容以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的閱讀思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評點內(nèi)容“意味著要改變原來的讀法而學習一種新的讀法,而新的讀法則能使學生看到在作品中蘊涵的——他們過去從來沒有看到、如果不學習的話以后也往往不會看到的意蘊”。[2]
最后,促成多邊互動。王尚文教授指出,“語文教學作為一種對話活動,它由多個對話者相互交織而成”;并強調(diào)“多個對話者之間,多重對話之間相互碰撞、相互推動、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不斷進入新的精神境界”。[3]評點內(nèi)容的介入為多邊互動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在具體操作中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學生回答評點內(nèi)容中的“問題”,另一種方式是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并對此展開討論。
例如《回憶魯迅先生(節(jié)選)》的評點內(nèi)容設置了較多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閱讀。“寫海嬰,寫許先生,跟寫魯迅先生有什么關系?”這個問題旨在讓學生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間的關系;“開玩笑時的魯迅先生是不是也挺有意思?”旨在讓學生通過“笑”來感受魯迅先生的“有意思”……一系列的問題,不僅規(guī)范著學生的閱讀路向,而且針對重點內(nèi)容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回答以上問題的過程當中,學生再提出新的問題,并且對其展開思考和討論。這樣,在評點內(nèi)容的指引下、在問題的驅(qū)動下,學生的自讀逐漸趨于多邊互動,也就隨之不斷地深入文本。
三、怎么指導:基于學情反饋
如果說前面兩方面的落腳點是學生的讀,那么這方面的落腳點則是教師的教。學生的自讀并不是學生自己讀,教師角色的弱化并非意味著退場,其指導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視的。總體而言,教師的作用是依據(jù)學情而定的,即教師在學生自讀中發(fā)揮怎樣的作用甚至是否需要發(fā)揮作用,這應該由學生的自讀狀態(tài)決定。
一種情況是,學生的自讀效果較好,基本上實現(xiàn)了自讀的教學目標,那么教師可以不用出場,讓學生自己來梳理、歸納和總結,當然也包括提出新的問題進行討論。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將課堂交給學生即可,課堂就是學生閱讀、交流、展示的平臺。
另一種情況是,學生在自讀過程中遇到了整體性阻礙。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能夠借助評點內(nèi)容的提示深入文本,但是對于學習文本的重難點存在障礙,而且是整體性的障礙。這種情況意味著學生的自讀是有收獲的,但是距離理解文本的“內(nèi)核”還差一點。這時,教師的追問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棵小桃樹》,課文第2段的評點內(nèi)容為“尋常的情景,不尋常的情感”。此處的評點為學生提供的僅僅是提示和導向,即引起學生對情感的關注,但是學生能讀出哪些情感呢?這對學生來說并不容易。學生可以在文中寫出自己的理解,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交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以追問的方式將學生的理解細化,例如,教師可以問“你是從哪里讀出不同的情感的”,引導學生將自己對情感的理解落實到具體的語句上。
還有一種情況是,學生普遍無法自讀下去,或者說,即使有評點內(nèi)容的輔助,學生的理解也存在著較大的障礙。對于這樣的課文,僅僅憑借自讀和追問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設計。即使如此,這種課文也有別于教讀課文。一般而言,對待這種課文,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問題鏈的方式引導學生自讀。例如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臺階》一文,教師可以按照這樣的問題鏈開展教學。
問題一:這是一位什么樣的父親?(此問題意在讓學生通過閱讀,從最開始關注父親具有強壯、勤勞等特點轉向父親的充滿矛盾的行為)
問題二:看似矛盾的行為反映了父親怎樣的內(nèi)心世界?(此問題意在引導學生由關注父親的行為轉向關注父親的心理,逐漸深化對人物的認識)
問題三:父親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理?(此問題意在通過深化對父親的認識來揭示“臺階”內(nèi)涵,從而觸及小說的主題)
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自讀課文的編排形式?jīng)Q定了其在單元教學中的特殊功能。自讀課文的教學應該在課程標準的框架之下,在落實單元教學目標的同時,教師依據(jù)學情指導學生自讀,這樣才能發(fā)揮自讀課文應有的功能。
【參考文獻】
[1]袁愛國.自讀:基于語言運用情境的發(fā)現(xiàn)之旅——《動物笑談》教學設計[J].中學語文教學,2017(12):60.
[2]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332.
[3]倪文錦,王榮生.人文·語感·對話——王尚文語文教育論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