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初
作為半兩錢收藏愛好者,筆者從事秦漢錢幣收藏研究40余年。半兩錢是當前古泉收藏研究的一個大類別;而借助藏品與資料,對其進行大致的分期分類,或?qū)⒂兄谟兄臼詹氐耐酶玫亓私馑鼈?。?022年第8期《中國收藏》雜志“錢幣專輯”中,筆者曾為大家分享了自秦孝公至秦二世的半兩錢,延續(xù)上期話題,今天我們再來走進漢代一探究竟。
圖1 漢高皇帝榆莢半兩錢直徑2.4厘米 重0.5克
圖2 漢高皇帝榆莢傳形半兩錢直徑2.1厘米 重1.3克
圖4 漢高皇帝榆莢半兩錢直徑1.3厘米 重0.1克
《漢書·食貨志》記載:“ 漢興,以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而不軌逐利之民蓄積余贏以稽市,物痛騰躍,米至石萬錢,馬至匹百金。”
秦未漢初,戰(zhàn)爭給社會造成巨烈動蕩,經(jīng)濟遭受嚴重破壞,物價騰躍。鑒于此,漢高皇帝允許百姓私鑄錢幣,還允許私人鑄造輕薄的“榆莢半兩”錢。這一時期的私鑄半兩錢大小不均(如圖1、圖2),厚薄不勻,而且越鑄越小,越鑄越薄。
如圖3這枚榆莢半兩錢直徑僅0.8厘米、重量僅0.1克;圖4這枚錢的直徑雖大一點兒,但厚度僅有0.02厘米,重量也僅有0 .1克。這兩枚榆莢半兩錢是筆者所見最小與最薄的金屬鑄幣——圖3 小如扁豆,圖4 薄如紙。讓人難以想象,兩千年前的人們究竟是怎么鑄造出來的。
《西漢年紀》記載了我國第一部地方性監(jiān)察法規(guī),“惠帝三年,相國奏御史監(jiān)三輔郡,察以九條察有:詞訟者、盜賊者、偽鑄錢者……作非所當服者,凡九條?!边@是漢惠帝三年頒布的《監(jiān)御史九條》,從中“偽鑄錢者”一條分析,惠帝時期不再允許私人鑄造錢幣,錢幣鑄造權(quán)收歸官府,并實施了針對盜鑄錢幣行為的懲罰律令。
筆者在40多年的秦漢錢幣收藏研究中發(fā)現(xiàn),像圖5、圖6這種直徑在2.4厘米左右的輕薄半兩錢比較特別,有單品種出土的情況。
圖5這枚半兩錢是從一批當時新出土的厚重小型半兩錢中撿選出來的,這批錢應該是高后年間的“八銖半兩”。這枚半兩錢重0.9克。而筆者所見該類半兩錢一般重量在0.7克左右,約合漢制1銖重;錢直徑在2.4厘米上下,約合漢制1寸(漢制錢徑都基以于此),因此,圖5這枚錢在筆者所見同類中算是比較重的。
圖6則是從如同足球大小、粘連在一起的球狀半兩錢上剝離下來的。據(jù)估計,這批粘連在一起的半兩錢是裝在一個罐子里入土的。從表面錢幣粘連情況判斷,它們系同一品種,大小直徑與厚薄都差不多。筆者當時在挑選標本的時候,特意挑選了這枚錢面有銅質(zhì)原光錢的。盡管該錢文字不是太清晰,左上部澆道痕有殘缺,但可以作為有罐藏特征的標本。
這類直徑在2.4厘米左右的薄形半兩錢與其他半兩錢有所不同,除錢徑較大且薄以外,錢肉也比較闊,錢文字折較急而直,“半”字的兩橫筆畫中的第一筆畫呈“u”形,較寬闊,“兩”字寫法為“雙人”。還有個與其他類型榆莢半兩錢不同的特點也值得關(guān)注,那就是其他類型榆莢半兩錢出土內(nèi)含大小混雜,而這種大薄型半兩錢雖也有夾雜在其他類型錢幣中出土的現(xiàn)象,但時有發(fā)現(xiàn)單品種出土的情況,這很重要,因為單品種批量出土的錢幣,能反映出當時流通貨幣的形制。
有個情況值得一說,筆者至今未見這類大薄型半兩錢的傳形錢。唯見一種是直徑在3.5厘米左右的大薄型半兩錢,即藏界所稱秦始皇半兩錢,未見傳形錢;另一種就是這種2.4厘米的小薄型榆莢半兩錢。
傳形錢是秦漢時期私盜鑄幣的一個重要特征,它所反映的是鑄造技術(shù)、鑄造設(shè)備低下,以及管理混亂的狀態(tài)。由于官鑄貨幣,尤其是政局穩(wěn)定或強權(quán)政治下的官鑄貨幣,都有一定錢幣形制,制范、鑄造、驗收、質(zhì)量及發(fā)行管理制度都很嚴格,這讓成品因制范造成的傳形錢極罕發(fā)生(戰(zhàn)爭非常時期另當別論)。所以,從這一角度也可以說明,這種直徑在2 .4厘米左右的薄型榆莢半兩錢,屬于有統(tǒng)一形制的官鑄漢惠帝半兩錢。
圖5 漢惠帝半兩錢直徑2.4厘米 重0.9克
圖6 漢惠帝半兩錢直徑2.4厘米 重0.6克
張家山漢簡高后《二年律令·錢律》中有“盜鑄錢及佐者,棄市”“智(知)人盜鑄錢,為買銅、碳,及為行其新錢,若為通之,與同罪?!钡姆蓷l令,說明西漢自惠帝至高后時期不允許民間私鑄錢幣,錢幣鑄造權(quán)歸屬官府。
至于高后半兩錢的形制,1989年8月至1990年2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配合西安光華鞋廠基建工程,在文物勘探的基礎(chǔ)上,對征地范圍以內(nèi)的古墓葬進行了清理發(fā)掘,其中29號秦墓出土5枚半兩錢。圖7這枚即系出土的5枚半兩錢之一,其形態(tài)文字與各古錢譜錄所列高后八銖半兩錢拓圖雷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根據(jù)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特征,對這5枚半兩錢進行了斷代,認為“時代下限應在秦代”。據(jù)此,筆者認為各古錢譜錄所列高后八銖半兩錢,實為秦二世半兩錢。
《張家山漢墓竹簡》一書漢簡高后《二年律令·錢律》中還記載道:“錢徑十分寸八以上,雖缺鑠,文章頗可智,而非殊折及鉛錢也,皆為行錢。金不青赤者,為行金。敢擇不取行錢、金者,罰金四兩?!睆闹锌芍?,高后所鑄行的八銖半兩錢直徑為1寸,對8分以上足重有澆鑄缺陷而非有意折損、文字清楚的半兩錢不得拒收,否則“罰金四兩”。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把青銅漢尺,實測一尺長度為23.08厘米;1957年甘肅酒泉漢墓出土銅尺實測23.1厘米;1968年河北滿城中山王妻竇綰墓出土錯金鐵尺長23.2厘米。經(jīng)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測量推算,漢一尺長23.2厘米;而根據(jù)出土的漢尺測量推算,漢1寸應該約為2.3厘米。依上述推斷,高后所鑄八銖錢實物直徑應為2.3厘米左右,這符合漢制。
圖7 西安光華鞋廠基建工地29號秦墓出土的半兩錢直徑2.91厘米 重3.7克
這些年來,筆者多次發(fā)現(xiàn)形制一致且具有西漢形制特點的小型厚重半兩錢批量出土情況。并且,筆者還曾見到一批達百枚之多、具有西漢形制特點且銹色包漿一致的小型厚重半兩錢。圖8、圖9這兩枚錢就是其中隨機抽取的6枚半兩錢中的2枚標本。經(jīng)實測,這6枚半兩錢直徑均在2.4厘米左右,重量在5克上下。
筆者認為,像圖8、圖9這種厚重小直徑小篆文體的半兩錢才符合漢制,更符合高后八銖錢形制。無論文字風格還是形態(tài),都與漢文帝鑄行的四銖半兩錢類似,僅重量要倍重于文帝四銖半兩錢。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高后八銖半兩與文帝四銖半兩錢有著承啟親緣關(guān)系。因此,這種直徑在2.4厘米、重5.2克上下的小型厚重形半兩錢,才是西漢高后鑄造的八銖半兩錢。
圖8 漢高后八銖半兩錢直徑2.4厘米 重4.8克
圖9 漢高后八銖半兩錢直徑2.45厘米 重5.5克
圖10 漢文帝矯范半兩錢直徑2.4厘米 重2.7克
圖11 漢文帝內(nèi)外郭穿上星半兩錢直徑2.4厘米 重3.0克
圖12 漢文帝四銖半兩錢直徑2.4厘米 重3.1克
《漢書·文帝紀》記載:孝文帝五年(前175年)夏四月,“除盜鑄錢令,更造四銖錢”。
漢文帝登基后,在欲實施寬松的“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政策時,遭到賈誼的反對與勸諫。漢文帝自信滿滿,堅持實施自己的政見。正是由于“使民放鑄”政策的實施,文帝四銖半兩錢中版別錢、傳形錢也就多了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調(diào)范錢。這種版式的半兩錢肉面穿上下或錢背有凸起不規(guī)則的銅塊(如圖10)。這種突起的銅塊是鑄范錢模不符合規(guī)定的四銖重量標準,為增加鑄錢重量而留下的矯范痕跡。這反映出漢文帝之所以自信堅持“使民放鑄”的政策,是有著保障政策實施的管理措施的。
圖11、圖12這兩枚四銖半兩錢,是筆者所見眾多文帝四銖半兩錢中鑄工最精美規(guī)整的兩種版式錢。這兩種有郭四銖半兩錢,重量要大于其他四銖半兩錢,即一般半兩錢質(zhì)重在2.6克以下,而這兩種半兩錢重量均在3克上下。圖11這種半兩錢的版別,目前發(fā)現(xiàn)有外郭、內(nèi)外郭、內(nèi)外郭穿下星、內(nèi)外郭穿上星多種版別,以內(nèi)外郭穿上星版別最少。圖12這種半兩錢不但鑄工規(guī)整,而且錢輪經(jīng)過打磨,這在半兩錢中也是十分罕見的現(xiàn)象。
據(jù)西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吳王有銅山鑄錢故有吳錢,微重,文字肉好,與漢錢不異。通典曰,所鑄文字,與四銖同,微重耳”。如圖11、圖12這種兩版式四銖半兩錢,筆者至今未曾見有傳形錢與旋讀錢,估計有可能是吳王劉濞所鑄“吳王半兩錢”及漢文帝寵臣鄧通鑄造的“鄧通半兩錢”,至于是否有待研究。
除上述幾種版別外,文帝四銖半兩錢還有無邊“兩”版式(如圖13)、高邊“兩”版式(如圖14)、有頸“兩”版式(“兩”字中豎至頂)、錢文缺筆少劃版式、蛇目版式以及陶質(zhì)半兩錢(如圖15)、鐵質(zhì)半兩錢、鉛質(zhì)半兩錢等等,不一而足。
圖13 漢文帝無邊“兩”半兩傳形錢直徑2.4厘米 重2.2克
圖14 漢文帝高邊“兩”版半兩傳形錢直徑2.4厘米 重2.7克
圖15 漢文帝陶泥質(zhì)半兩錢直徑2.4厘米 重1.2克
傳形錢幣在各版別四銖半兩錢中都有發(fā)現(xiàn)。如圖13、圖14是少見的特別版式錢的傳形錢。該類版別錢少,傳形錢就更少。
但凡傳形錢、旋讀錢,非私即盜。因為這是初始誤刻祖范造成的。官府鑄錢有嚴格的審核質(zhì)量把關(guān)制度,會把傳形錢、旋讀錢消除在初始刻祖范的萌芽狀態(tài),更不會出現(xiàn)在最后的工序即鑄造錢幣上、甚至進入流通的情況。因此,傳形錢、旋讀錢是私鑄、盜鑄幣的獨有特征,是錢幣收藏研究中鑒別官鑄貨幣與私鑄、盜鑄幣的標尺,當然也是錢幣收藏中的特別收藏品(如圖16)。
圖16 漢文帝旋讀半兩錢直徑2.4厘米 重2.2克
文帝四銖半兩錢中還發(fā)現(xiàn)有罕見的“兩兩”“半半”錢文錢幣,以及合背錢幣。
《漢書·食貨志》記載:“自孝文帝更造四銖錢,至是歲四十余年……今半兩錢法重四銖,而奸或盜摩錢質(zhì)而取鋊……乃更請郡國鑄五銖錢,周郭其質(zhì),令不可得摩?。ㄤ`)。”從這一記載中我們可知,自漢文帝更造四銖錢(前175年),法重四銖的半兩錢制經(jīng)漢景帝一直用至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罷半兩錢鑄五銖錢之時。
先賢丁福保先生在《歷代古錢圖說》半兩錢詞條下注釋稱:“武帝紀,建元五年(前175年)春罷三銖錢,行半兩錢。按此錢面有肉郭,俗稱有郭半兩?!蹦壳板X幣收藏研究學術(shù)界仍沿其說,未有新的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