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浩哲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p>
這是《史記》中對韓信受胯下之辱的敘述。眾所周知,韓信是漢初三杰之一,那么一代名將為何會選擇當眾受辱?
韓信父母雙亡,無依無靠,窮困潦倒,勉強以垂釣為業(yè),吃個飯還得靠蹭。但他一直苦讀兵書,勤練劍術(shù),懷抱遠大理想。他羨慕武士,便穿武士服,腰掛長劍,以此激勵自己將來能有所出息,改變自己的處境。但他這一裝束打扮卻引起了潑皮無賴的尋釁滋事,他在“不懼刺死無賴”與“當眾鉆胯受辱”之中,選擇了后者。
我們知道韓信并非軟弱之人,也不是無能之輩,那他為什么要受無賴羞辱呢?
韓信所處的時代是秦末風(fēng)雨飄搖之際,他之所以如此選擇,首先在于他有推翻暴秦統(tǒng)治、還百姓安定的大志向;其次,在他食不果腹之際,漂母將自己的飯食分給他并激勵他,韓信發(fā)誓要報答漂母;再次,韓信的夢想是成為叱咤風(fēng)云的大將軍,絕不是活一天算一天的囚犯。正是韓信心里裝有這三個遠大的人生追求和目標,促使他面對無賴無端挑釁滋事時保持了極度的克制。試想,他若逞一時之氣一劍刺去,那一刻是爽了,可是他的夢想與抱負也要隨之葬送。
而今有多少人為了夢想,在無數(shù)個暗夜里負重前行?又有多少人為了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在默默忍受?在巨大的挫折困難前,他們選擇咬牙挺住,埋頭苦練內(nèi)功,等到機遇來臨時,他們才能一把抓住。
可也有太多的人走錯了方向,或逞一時之快,或圖一時安逸,以至于葬送了自己的夢想。朋友,當你在逆境中苦苦掙扎時,面臨著“一山放出一山攔”的苦難時,當你感到無力承受時,可以想一想韓信,哪個成功的人不是這樣摸爬滾打過來的呢?只有站在峰頂,回望自己曾攀爬過的懸崖時,你才會真正體會一切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暫時俯下身,從胯下鉆過,不單單是因為信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而養(yǎng)精蓄銳,更是堅守“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的信念而等待。等待著結(jié)束,等待著破曉,等待著站起身來,等待著重見天日!大丈夫要有能屈能伸的心態(tài),在身處逆境時必須忍辱負重。
吃得了別人吃不下的苦,負得了別人負不了的重,將來才可能等到別人等不到的甜。有時候蹲下是為了跳得更高;有時候鉆胯充奴仆,是為了起身做丈夫。
(指導(dǎo)教師:董小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