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強,吳英文,方志超,任海,李妍
齊齊哈爾醫(yī)院附屬第三醫(yī)院心胸外科,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0
現(xiàn)階段, 胸腔鏡胸部微創(chuàng)手術被廣泛應用于胸外科常規(guī)疾病治療中,遠期療效可觀[1]。 對于胸部微創(chuàng)手術,深部結扎速度和牢固性是臨床治療的關鍵,會影響手術治療的成功性與術后并發(fā)癥狀況。 若選擇常規(guī)結扎方式,術者手很難進入到切口內部,且手指長度無法抵達結扎部位, 所以結扎組織滑脫與撕脫的概率較高[2]。 傳統(tǒng)胸腔鏡下打結器,分岔頭方向單一,傷及血管組織風險增加,且不易打結至根部。鈍頭推結棒在使用時需要護士或助手幫助完成穿線動作,效率低,速度慢,浪費時間。應用傳統(tǒng)止血鉗打結,學習周期過長,不易掌握。 選擇鈦夾或hemolok鉗閉的方法。還會因角度關系影響暴露效果,操作不方便,無法鉗夾至血管組織根部,體內遺留異物,費用也相對較高。 如何實現(xiàn)器械改良,方法創(chuàng)新,提升技藝,是微創(chuàng)手術的終極目標。該研究中,將2021 年4 月—2022 年1 月該院60 例胸部微創(chuàng)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新型兩用鉗、新式打結法應用于臨床胸部微創(chuàng)手術實踐中, 并與傳統(tǒng)打結器打結法進行比較,總結該技藝在手術中的應用效果和優(yōu)勢,為臨床醫(yī)生在今后使用該新型器械結合新式打結法在醫(yī)療實踐過程中提供客觀的臨床證據(jù)和經驗。 現(xiàn)報道如下。
該研究隨機選取于該院接受治療的60 例胸部微創(chuàng)手術患者,按照入院序號分組,對照組30 例,男18 例,女12 例;年齡35~64 歲,平均(49.12±8.76)歲。觀察組30 例,男19 例,女11 例;年齡37~66 歲,平均(49.14±8.7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研究經院內倫理委員會審批認可。
納入標準: 對該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無手術禁忌,且具備手術指征者;無重要臟器器官功能障礙者。
排除標準:不具備胸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條件,需要開放性手術者;存在手術禁忌,無確切手術指征者;重要臟器器官功能障礙或高危因素,手術耐受性差;臨床資料不完整。
對照組應用傳統(tǒng)打結器打結法, 患者行常規(guī)雙腔氣管插管, 同時靜脈復合全麻處理。 在麻醉滿意后, 選取手術體位并開展常規(guī)消毒并鋪放無菌單[3]。于患側做出3~8 cm 的微創(chuàng)切口。 將皮膚切開后,經皮下、肌層、胸膜進入胸腔、于第7 肋間腋中線交界處做出1 cm 切口后置入胸腔鏡,經解剖將病灶組織顯露出來并切除。 應對離斷血管、氣管、肺臟與食管等進行常規(guī)處置,同時選用傳統(tǒng)打結器打結。手術即將結束之前對胸腔進行沖洗且膨肺復張。 若檢查結果為無活動性出血與異常,即可清點紗布,在確保器械無誤后即可留置引流管并逐層關胸[4]。
觀察組應用新式兩用鉗打結法, 手術過程同對照組,并適時使用兩用鉗打結法。 打結過程中,術者可左手持線,而右手持兩用鉗。對齊兩股線頭后左手放松,掌指處于自然彎曲狀態(tài),而掌心要空虛。 要保證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右手側的線頭, 而右手持兩用鉗,將左手側線頭鉗夾。 隨后,兩線交叉后由左手夾持線在下。 此時, 左手捏夾線端并輕微向上翻折,兩用鉗夾持右手線端并輕微向下按壓。左手小指在兩線交叉形成線圈外, 而左手中指與無名指伸過線圈后對左手線頭端進行捏夾, 與左手腕相互配合后向內順勢旋轉[5]。 同時術者兩手同時發(fā)力并收線,這樣即可初步形成第一個線結。 在第一個線結形成后,將線結上端長度控制在8~10 cm 即可。在食指橈側用左手拇指壓緊線端, 而左手無名指與小指指縫間放置兩用鉗夾持的線端, 此時左手五指并攏并加力彎曲,應保證掌心空虛。而右手持兩用鉗張開過線槽對準右手線端,閉合操作后形成過線隧道。對線結輕柔推至組織根部后,當兩用鉗與線結距離在1 cm時兩手可自然發(fā)力并系緊線結。 反復進行打結并形成三重結。也可將第二個結手法轉變成勾結:完成第一個結后并攏中指與無名指, 左手拇指與之捏緊線頭后壓直、放松。而左手食指順勢沿線前移到最佳距離,一般為3 cm[6]。 在線被挑起后,將指節(jié)關節(jié)彎曲并成勾擊動作壓右手線,同時指尖挑勾左手線頭端。右手持兩用鉗對另一側線頭端進行鉗夾處理后發(fā)力、拉伸,進而形成第二個勾結。此時,向左手的拇指和食指間遞所夾持線頭端并壓捏, 而左手無名指與小指需順勢用指縫夾持另一側線頭端。 若打結組織張力較大,則需選擇打外科結手法,以免縫合組織松動。 需要注意的是,所打的結不應過緊或是過松,一旦過緊會切割血管, 使局部血液的供應效果以及組織液的滲透受到影響,使組織愈合速度減慢。如果過松會失去結扎止血、組織貼合的作用,同樣不利于愈合,需重新縫合打結,松緊適度為宜[7]。
對手術患者打結時間、應用優(yōu)勢進行評估。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新式兩用鉗打結時間短于傳統(tǒng)打結器打結法,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新式兩用鉗與傳統(tǒng)打結器打結時間比較(單人,三重結)[(±s),s]Table 1 Comparison of knotting time between new dual-purpose forceps and traditional knotting device forceps (single, triple knot)[(±s),s]
表1 新式兩用鉗與傳統(tǒng)打結器打結時間比較(單人,三重結)[(±s),s]Table 1 Comparison of knotting time between new dual-purpose forceps and traditional knotting device forceps (single, triple knot)[(±s),s]
組別打結時間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 值P 值20.24±4.21 50.35±7.64 18.906<0.001
近年來,現(xiàn)代胸腔鏡手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且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應用也更普及。 在胸部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期間, 打結的有效性與快速性均對手術效果產生了一定影響[8]。傳統(tǒng)胸腔鏡下打結以打結器為主,此器械兩邊分岔頭,方向單一,重要血管組織被損傷的風險增加。應用推結棒需要助手或護士完成拎線、認線的動作,穿線的動作速度慢、效率低、浪費時間。無論打結器還是推結棒,打結之前,均需把鉗帶線的鉗子工具交由護士, 再接過護士手中的推結器或推結棒,放置和交接工具的過程,浪費時間[9]。若術者應用卵圓鉗,其效率更低、速度更慢,打結后更容易松動。應用傳統(tǒng)止血鉗打結,學習周期過長,不易掌握。如果聯(lián)用鈦夾、hemolok 或是閉合器, 則會使患者治療費用負擔增加。
在該研究中,自制了新型兩用鉗,并取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應用于胸部外科微創(chuàng)手術中。此器械兼具解剖鉗與打結器功能,特別是胸腔鏡下解剖、分離血管組織,過線、帶線、打結一氣呵成,效果顯著,而且單人操作或雙人均可操作, 臨床使用更方便快捷,高效實用且省時省力[10]。 此外,新型兩用鉗打結的方法更結實更可靠,能夠使手術時間明顯縮短,且手術效率顯著提高。
兩用止血鉗的組成包括上鉗身和下鉗身, 兩者通過鉸接形成[11]。 其中,上鉗身前端是下鉗嘴,而后端是上鉗柄, 下鉗身前端是上鉗嘴, 而后端是下鉗柄。兩用鉗在止血鉗鉗頭設置了過線孔,不僅具備解剖分離、止血功能,同樣兼具系線打結的功能,使系線打結更方便、更容易、更結實[12]。 手術打結過程中,線在過線孔內滑動, 因過線孔是由下鉗嘴和上鉗嘴半圓通孔閉合形成,所以無需穿線,且能夠預防跑線與滑線,精準走線,節(jié)省時間,效率顯著提高。兩用鉗的結構簡捷,且方便快捷,省時省力,可在血管根部精準打結,系線打結也更結實。而持針器握持手法是指套法,即使用拇指與無名指套入兩用鉗鉗環(huán)內,食指自然伸直并對鉗柄按壓,中指彎曲將鉗環(huán)壓住,小指則抵住鉗環(huán)。充分利用手指、手腕活動力量對持針器開閉進行控制, 同樣可使其張開與合攏動作范圍得到控制[13-18]。
該研究中兩用鉗為自主研發(fā)且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由中國手術器械著名企業(yè)-上海醫(yī)療手術器械廠加工生產,鉗端和尾端均為鍍金而成,鉗口吻合度高,結構強度堅固,做工精美且質量上乘,經久耐用,手感舒適,可用于胸腔鏡下手術解剖、分離、鉗夾組織,細小血管止血,帶線和打結操作。 與器械打結法聯(lián)合運用,可顯著提高胸部微創(chuàng)手術的打結技藝,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術效率,且手術時間明顯縮短,一定程度上優(yōu)化了腔鏡下打結質量, 植入物含量明顯減少,患者所承擔的醫(yī)療費用也顯著減少。 而且,此兩用鉗不僅適用于胸科微創(chuàng)手術, 在腹部外科或開放手術時進行難度較大的深部打結時同樣適用。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選用新式兩用鉗,其打結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 通過對手術器械的改良,結合先進嫻熟手法,提升了手術質量,優(yōu)化了微創(chuàng)手術技藝。
綜上所述,胸部微創(chuàng)手術患者治療期間,選擇使用新式兩用鉗打結法,能夠有效縮短打結時間,利于患者術后康復, 該方法可應用于胸外科微創(chuàng)手術的各個病種,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