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長順,程俊明,李勝君,姜 麗,張興君
(1.遼寧沿海精密裝備有限公司,遼寧營口 115009;2.新程(營口)精密設備有限公司,遼寧營口 115009)
全球能源與環(huán)境危機促使國際汽車技術更新?lián)Q代,為我國新能源尤其是電動汽車自主創(chuàng)新帶來了重大戰(zhàn)略機遇[1]。鋁合金電機殼作為新能源汽車的關鍵部件,其結構復雜,性能要求高,筆者單位承接了國內某電機企業(yè)新能源汽車鋁合金電機殼的生產訂單。
鋁合金電機殼材質為ZL101A,重24kg,鑄件外側有多處凸臺,上側壁厚27.5mm,下側壁厚32mm,中間側壁內有8.5mm 寬的螺旋水道,如圖1 所示。鑄件內腔、上下端面和凸臺端面都加工,不得有氣孔、縮松、夾渣等缺陷。氣密性要求≥0.6MPa 不漏氣。
圖1 電機殼鑄件
鑄件上下兩側和外側凸臺為厚壁區(qū)域,在鑄件凝固過程中會產生熱節(jié),而中間水道處為薄壁區(qū)域。鑄件壁厚差較大,很難實現(xiàn)順序凝固,易產生縮孔、縮松等缺陷。原方案針對該鑄件結構特點,采用低壓鑄造,外型和內腔使用金屬型,螺旋水道使用砂芯,內側四個邊冒口,底部設有十字澆道,如圖2 所示。
對原方案進行模擬,凝固過程如圖3 所示。22s 時鑄件開始凝固,292s 時鑄件完全凝固。凝固過程中鑄件厚壁區(qū)域形成熱節(jié),在圖示A、B、C 部位補縮通道中斷,形成封閉的液態(tài)孤立區(qū)域。鑄件未實現(xiàn)順序凝固,有形成縮松的傾向。
圖3 原方案凝固過程
部分鑄件加工后在有凸臺對應的內腔和端面出現(xiàn)縮松缺陷(見圖4、圖5),廢品率較高。且由于內側四個邊冒口收縮受阻,鑄件生產時鐵芯脫模困難,生產效率低。
圖4 內腔缺陷
圖5 端面缺陷
原鑄件如圖6 所示,壁厚差較大,A、B、C、D、E為五處厚壁區(qū)域。其中A 處不利于設置冒口補縮,B、C、D、E 處與冒口組合形成的熱節(jié)超過了冒口的補縮能力,沒有建立起熱節(jié)與冒口間的溫度梯度,鑄件難以實現(xiàn)順序凝固。而且鑄造合金都有一臨界壁厚,當鑄件壁厚超過臨界壁厚以后,鑄件的強度并不按比例隨壁厚增加而增加,而會顯著降低[2]。故在征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對鑄件厚壁區(qū)域進行結構微調,減重處理以減小鑄件凝固過程中的熱節(jié),優(yōu)化后鑄件見圖7。
圖6 原鑄件
圖7 優(yōu)化后鑄件
根據模擬結果,針對B、C 處與橫澆道相交部位補縮通道中斷,將橫澆道向上移動,與B、C 處直接連通,這樣也減小了橫澆道與鑄件上端的距離,縮短了冒口所需要補縮的距離。由于鑄件減重后D、E 處熱節(jié)減小,將四個邊冒口更改為帶有拐折的補貼,不僅利于鑄件至上而下的凝固順序,減小了澆注系統(tǒng)體積,縮短凝固時間,也有利于脫模,可大幅度提高工藝出品率和生產效率。優(yōu)化后澆注系統(tǒng)見圖8。
圖8 優(yōu)化后澆注系統(tǒng)
對優(yōu)化后方案進行模擬,凝固過程如圖9 所示。在凝固過程中,鑄件通過補貼、橫澆道與直澆道形成補縮通道,且凝固的擴張角始終向著澆道方向,有效地建立起熱節(jié)與冒口間的溫度梯度,實現(xiàn)了順序凝固。
圖9 優(yōu)化方案凝固過程
以生產驗證的情況看,鑄件的凝固時間減少,脫模也較原方案容易,經過X 射線探傷無鑄造缺陷。鑄件加工后,加工面組織致密無缺陷,氣密檢測合格。
原方案鑄件帶澆注系統(tǒng)47kg,工藝出品率為51%,生產1 件平均需要20min,優(yōu)化方案鑄件帶澆注系統(tǒng)35kg,工藝出品率為69%,生產1 件平均需要15min。同樣1t 的鋁合金液,7h 的生產時間,原方案可生產21 件,優(yōu)化方案可生產28 件。優(yōu)化方案大幅度提高了工藝出品率和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優(yōu)化方案生產的鑄件見圖10,加工后成品見圖11。
圖10 優(yōu)化方案生產的鑄件
圖11 加工后成品
后續(xù)采用此方案生產了1000 余件,不合格品不到40 件,鑄件合格率在96%以上。
(1)通過優(yōu)化鑄件結構,減小鑄件凝固過程中的熱節(jié),不僅有利于提高鑄件內部質量,也可使產品用料減少且外形美觀。
(2)通過優(yōu)化工藝方案,使用補貼代替邊冒口,不僅有利于鑄件實現(xiàn)順序凝固,提高產品質量,也可提高工藝出品率和生產效率,降低成本。